1. 批评孩子一定要艺术
请先看一位父亲讲的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低声发颤他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我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3天后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接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一位可钦可敬的父亲!真可请教子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这位父亲的教子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第二,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叉心乎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本文提到的那位父亲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第五,相互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第六,肯定与批评的话语之比不低于5:1。
前边谈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越多,孩子的智力、应变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就越强,父母对孩子负面关注多,正面关注少,可导致大脑5一羟色胺含量降低,会引发抑郁和敌意的情绪。所以如果批评过多,肯定过少,孩子就会像缺少阳光和营养的秧苗一样,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七,要勇于自我批评和承担责任。
父母敢于自我批评或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可以用行动证明给孩子看:认错,不是无能和耻辱,不会给自己带来难堪;承担责任,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可以给别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赢得更多的尊重。
2. 批评孩子是项“五个一”工程
一天下午,老师去市里开会,学校提前放学,明明写完作业后,打电话找来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明明拿出象棋与小同学比试高低。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妈妈回来了。
明明赶快草草地结束了“战斗”,同学们也知趣地走了。
妈妈送走了明明的同学后,对明明大声说:“我同你说过几遍了。你就要中考了,不要再找同学下棋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明明解释道:“今天考了一上午,感觉很累,想休息一下,就和同学下了几盘棋?”
“别找理由了,我看你就是爱下棋,不爱学习。”妈妈说。
“下棋又怎么了?”明明也急了。
“中考考下象棋吗?上大学考下象棋吗?”
“不考就不能玩一玩吗?”明明理直气壮地反问了一句。
“不行,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什么都不行。”
“我也不能一天到晚总是学习呀,我下下棋有什么不好。”
妈妈听到这里似乎没了词,便突然厉声说道:“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说你一句你有十句在那儿等着,我是你妈妈,我说话你听着就是了,哪儿那么多废话?”
“一没理了,就拿大话压人。”明明嘟囔着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像明明家里发生的事,在许多家庭都发生过,而且还不只一次。好多家长都这样抱怨:孩子学会顶嘴了,你批评他,他不听,你教育他,他与你顶。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想说服他还真难。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孩子顶嘴现象产生的原因:
(1)借机发泄。孩子遇到难事、烦事,心情不顺,这时恰逢父母的批评、指责,于是“借沟淌水”,把自己心中的怨气、怒气一齐抛向了父母,一般情况下,这种顶嘴是一种宣泄,“雷阵雨”似的,一会儿就过去了。
(2)为自己申辩。孩子认为父母的批评是片面的、指责是错误的,他是为自己的行为讲明理由,以证实自己的正确性。
(3)无理辩三分。这种孩子往往是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愿承认,没理由找理由,说些歪理来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诡辩。
(4)家长放纵。因这种原因形成孩子的顶嘴,主要是父母的呵护过分,孩子顶嘴,父母不但不生气,还觉得孩子“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心中暗自高兴。对待孩子的顶嘴行为。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父母不要依靠自己的权威对孩子进行呵斥压服,不能动不动就用“住嘴”来强行制止孩子。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先冷静下来,怎样批评孩子才能收到较佳效果呢?可以采用“五个一”工程分步骤进行。
首先,问一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错误。作为父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先要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呢?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极其敏感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其次,放一放。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气平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选一选。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如: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在与孩子一块回家的路上聊聊,打电话与孩子说说等。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孩子自尊,引起他的反感。
第四,导一导。
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耐心地启发、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己弄清错误所在,自愿表示在今后如何改正、不再重犯。这样,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也更能提高孩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第五,激一激。
父母和孩子谈话时,有时可用“激将法”,用言辞激励孩子努力进取。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竞争压力,作为父母,在学校要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促使他去接受挑战,使其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孩子喜欢挨批,也没有父母喜欢批评。批评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既然是手段,就要有效果。我们都是如真正做到了这“五个一”,相信都会产生实效。而家长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您不妨一试。
3. 要就事论事,适可而止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谈话:
“你到哪里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谁去?”
“初中的老同学――王姨家的巍巍,八楼的德胜和后街的顺子。”
“顺子?是不是在毕业前出事的那个顺子。”
“老爸记性真好。”
“我告诉过你,不要和顺子多来往。那孩子太捣蛋了,差一点没被开除。上次你们几个一起去浦东就是因为他,你们差点闯大祸。你们这次去哪里?”
“我们去正大广场。”
“不买不卖到商场干什么?”
“不干什么,就是逛逛。”
“简直浪费时间!年轻人不在家好好学习,到处闲逛,在加上那个顺子不出事才怪呢。你功课做完了没有?上次考成那个样子还好意思出去闲逛。”
“老爸,有完没完?想像力真丰富,不就是出去玩玩。罗罗嗦嗦,你烦不烦?”
“小子你听着,给我说话放尊重点。老老实实早点回来,要不然有你好看的。”
我们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节外生枝。
上面的对话可能很多家长和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在有些家长看来,这也许正是个教训孩子的好机会。可这样的教育效果会好吗?正如对话中的儿子所说的,不就是出去逛逛吗?本来就是件小事,却被父亲“上纲上线”,弄得这么复杂。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没有做到就事论事。如果父亲意识到无限的引申只会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这位父亲肯定会控制自己的联想力。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们的关系时,就事论事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这门技术掌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事论事,适可而止,才会达到有效的批评效果。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4. 该沉默时当沉默
台湾歌唱演员齐秦在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中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他17岁时.他经常和一些朋友喝酒,而自己又没有多大的酒量,一喝就醉,醉酒后不是踢别人家的门,就是把别人家的玻璃弄碎。一周被带进警察局三次,最后被强制管教一年。出来后,他父亲在家里看着他一年,每天早晨5点起床,白天在家里读书,不准到外面混。但有一天他还是同一个朋友到外面喝酒了,而且一直到深夜才回来。回到家后,他看到爸爸还在等他,见他进来,爸爸什么都没说,齐秦不知如何是好,说了一句:“爸,我回来了。”爸爸半天只是冷冷地说了三个字:“去睡吧。”齐秦更不知该怎样做了,要是平时,父亲早就把椅子砸过来了,可是这次却没有,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头一次感到不安。
齐秦说:“如果父亲还像以前一样,打骂我一顿,我会觉得很安心,反正我做错了,你也打我了,我们扯平了,谁也不欠谁的了,以后我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而这次父亲的沉默让我不安,使我从心灵深处觉得自己欠父亲的,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默不作声”有时更有震撼力。前苏联纪实文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描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舒拉跟别的孩子打架,把大衣全撕破了。母亲看到撕破的大衣,又气愤、又难过,但她没有大声地斥责孩子,而是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大衣,一直做到深夜。这种长时间的沉默无异对舒拉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使他在母亲的沉默中感受到良心的谴责,用舒拉以后的话来说,是“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笞”。舒拉起初一直羞愧地注视着母亲,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便向母亲痛悔地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金诺特说过,“道德的震动”往往比言语的惩罚更有力。在孩子心中,他们也知道什么事自己做的对.什么事自己做的不对,但是为什么当父母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会不认错,或当时认错了,过后又继续犯错呢?如果从父母这边找原因,往往是因为父母处理问题不当——当他们一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便不由分说地暴跳起来,不是指责,就是斥骂。结果孩子反倒不愿认错了,像齐秦所说的:“我做错了,你也打我了,我们扯平了,谁也不欠谁的了,以后我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而父母的沉默冷静却让他们心灵不安,从心灵深处感觉到愧疚,感觉到再不能这样做了。
因此,面对犯了错误、干了蠢事的儿女,请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想一想,以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促使孩子感到一种心灵的震动,让孩子自己心中的良知觉醒,并主动改正错误。
§§§附录: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21句话
* “你怎么那么笨。”
* “你看看人家孩子。”
* “你的字像鸡爪一样。”
* “你敢不听我的话?”
* “你到底在搞什么鬼?”
* “出去就永远别回来。”
* “谁让你撒谎的?”
* “我的话是对的吧!”
* “老毛病还没改。”
* “和你爸一个德行。”
* “你怎么总是这样?”
* “你还敢不敢?”
* “一点礼貌都没有,快叫人。”
* “说你几句就不高兴。”
* “就你这成绩以后扫大街去。”
* “你看看人家。”
* “这么简单都不会,以后还能干嘛?”
* “一点规矩都没有。”
* “要是这样,你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 “看看你的牛脾气。”
* “你简直就是破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