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21403400000016

第16章 回答孩子疑难问题的最佳对话模式(1)

1.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天,儿子郑重而谨慎地跟妈妈说:“我有好多问题都不敢问,怕别人笑话我。可是我真不明白……”

“不懂就问呗,说不定我能回答你,有可能我也不明白,没关系。”妈妈说道。

儿子问:“妈妈,新闻联播里总讲‘巨蜥’,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你说什么?”妈妈也有些懵了。

“就是每次播音员一开始总说的‘巨蜥’!”

妈妈这时恍然大悟。儿子这么长时间都把“据悉”当成“巨蜥”了。这时,妈妈把“据悉”写出来,并告诉儿子“据悉”是什么意思。

儿子告诉妈妈:“过去一听到‘巨蜥’(据悉)就兴奋,即使在其他房间也要跑过来看一看‘巨蜥’的样子,可就是一次也没见过。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但见别人根本不理会这种事,自己又怕别人笑话,就一直憋在心里。”

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保护好好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呢?

第一,转变家长的育子观念。

一个真正关心孩子成才的家长,在今天的社会里,必然会考虑如何转变育子观念,把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行动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变“听话”为“主动出击,勇敢创新,”不断挖掘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创造。

第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歌德、爱迪生、伽利略等人的成才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

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能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和结论,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敢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他们灵活思考的思维能力。

第三,保护孩子可贵的问号

好奇、质疑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常常提出“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孩子的这种质疑正是他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好奇、质疑是自发的,是星星之火,引导得好,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熊熊烈火。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助燃剂”,切莫当“水龙头”,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问号。

第四,不要怕被孩子问住

睡觉前,一位母亲在给儿子讲了一个成语故事——掩耳盗铃。说:“古时候,有一个小偷,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他自己听不见铃响,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铃响……”还没等我说出故事的引申义,儿子不可待地问:“妈妈,小偷是用一只手捂住耳朵还是用两只手捂住耳朵?”我顺口说:“当然是两只手了。”孩子疑惑地望着我说:“既然是两只手捂着耳朵,那他怎么去摘铃铛呢?”

做父母的听到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孩子正在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

第五,父子共学其乐融融

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是不能马虎的。要用他能听懂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儿子上学以后,问号更多了,而且更“专业”了。父亲真有点招架不住。因此抽出点钱给孩子买了一套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里面不仅有天文、地理,还有信息科学知识。这下可好了,孩子再有什么问题,父母就可以就说:“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于是父子俩就一起看书,一起找答案。就这样,做到了“孩子解疑难,爸爸长知识”。共学相长,其乐融融。

2. “爸爸为什么欺负妈妈?”

送女儿去幼儿园回来,杜玫就迫不及待地给朋友打电话,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儿差点让她背过气去:她和先生投入地做爱之后,意外地发现8岁的女儿站在他们的房间,目不转睛地盯着爸爸妈妈,杜玫不知道女儿到底在房间里呆了多久、看到了什么?但女儿似乎是被吓着了,回到自己的卧室怯怯地问:“爸爸欺负妈妈了,爸爸为什么要欺负妈妈?”

不少父母都遭遇过如此尴尬的场面,区别在于有的在孩子进入房间的那一瞬间迅速做出反应,来得及遮掩;有的则沉浸其中,让孩子看到了“重要章节或全貌”,没有挽回的余地。

设想一下,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该如何应对?是惊慌失措地尖叫着命令孩子“出去”,然后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或者找个时间正襟危坐地和孩子谈“性”;还是把它看作一个向孩子传达有关爱、亲密关系和隐私观念的绝好机会?

未雨绸缪是不可放过的一个程序。慌乱中让孩子离开以及随之而来的缄默,可能会使他因此浮想联翩。我们应该依照孩子的年龄、站在他们的角度建构他们所想的内容,将成人的猜想与孩子的真实想法交流。即便是同一幅“画面”,对4岁和7岁的孩子,解释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四五岁的孩子会直观地认为爸爸和妈妈在打架,或者爸爸在欺负妈妈;也许,他还会由此虚构出各种各样发生在你们卧室里的可怕的事情。这需要你纠正他的想法,给孩子一个父母之间表达爱的概念。你可以说:“实际上爸爸妈妈是在拥抱,表示我们彼此爱对方,就像我们爱你拥抱你一样。这时候我们希望单独在一起,不被任何人打扰,包括宝贝你。所以,下次我们卧室的门关着时,你别冒失地闯进来。务必先敲门,等我们答应了再进来。”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在家里也不例外。

六七岁的孩子能说出诸如结婚、接吻一类的词,但并不真正理解意味着什么。当他们目睹父母做爱的场面时,或许能朦胧地觉得爸爸妈妈是在表示友好,就像电视上的人表示亲密一样,但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何不穿衣服。如果孩子有这样的疑问,他希望得到坦诚的回答。我们最好对孩子说:“有时候,爸爸和妈妈裸着身子躺在一起觉得很舒服。当然,只有彼此相爱的大人们才可以这样做,孩子是不能模仿的,因为小孩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做类似的事会得病。”让他明白这是成人的行为。

回答孩子的这类提问,父母没必要脸红心跳、羞羞答答,在确认孩子想知道哪个环节之后,坦诚相告更能揭开笼罩在这上面的那层神秘面纱。不过,你没必要要告诉孩子其中的每个细节,一般情况下,简单扼要的答案就能满足其好奇心。8岁以前的孩子很少能了解性爱的过程,所以,爸妈在和孩子谈论任何有关性的问题时,应尽量形象地传达爱、感情、感觉和各种价值观,有坦诚与坦然的态度,在幼小的内心埋下“性是美好的,但性行为需要自我控制”的种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观念。等孩子大些,父母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查询某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去图书馆或借助网络。

3. “我是从哪来的?”

一天晚上,母亲和儿子躺在床上。每晚,他都要听个故事才能睡觉。母亲绘声绘色地讲:“鳄鱼在岸上产下了几十个蛋,过了一些日子,小鳄鱼从蛋壳里钻了出来。”

讲到这儿,一向安静的儿子忽然问:“妈妈,小鳄鱼从蛋里出来的,我是从哪来的?”当时母亲心里一惊,他怎么会问这个问题?他真是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