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21391800000031

第31章 爱的教养:没有善和爱,就谈不上有教养(1)

Chapter 09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好的教养,

可什么才是好的教养呢?

告诉你,世上最好的教养结果,

不是使孩子成绩有多好,脑子有多聪明,

而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良好的教养就是善和爱的教养,

是在他人困难时伸出的援手,

是在心底唤起的良知与情感……

■培养孩子学做真正的人

曾经,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血案。一个名叫卢刚的优秀博士,因为忌妒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山林华,再加上自己找工作受挫,他残忍地杀害了包括校长、系主任、同学山林华在内的6个人,然后开枪自杀。

事后,据心理专家介绍,卢刚是一个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心胸狭隘的人,这起血案发生与他的畸形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主要是源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视了对他的做人教育。

可见,一个人即使学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没有接受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也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做人教育要永远放在第一位,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做一个真诚善良、堂堂正正的优秀的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做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根基所在。

因此,真正智慧的父母,就要把培养孩子成“人”放在比成“才”还要重要的位置上,将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和各种优良品质的人,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和时代。

1.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品格高尚的榜样

父母们可能自身都会有所体会,自己身上的某些好品质、好习惯并不是长大后才形成的,而是在小时候父母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起来的。相应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固然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没能帮助孩子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一个叫多多的小女孩,在外面一旦和小朋友起了冲突,就伸手打别人,嘴里还总是说一些脏话骂小伙伴们。在多多看来,自己这样做很正常,但是她这种表现引来周围小朋友们的反感,大家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

其实,多多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缺乏教养的人,她在家里稍有不如意就打骂孩子和丈夫,这种行为耳濡目染地就被多多学会了。多多有现在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别把小事不当回事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被成人认为是小事,孩子不懂得和小朋友或家人分享,就说“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随意抢别人的玩具、随便打人,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孩子吃饭时不好好吃饭、随意浪费粮食,说“这是小事,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

然而,这些对于孩子而言都不是小事,有一句老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幼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可能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而一个良好的行为也会为他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尽的利益。

在一个有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参加的会议上,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你在哪一所大学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在幼儿园。”被提问者回答。

“那时学到了什么呢?”记者问。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学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学到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学到要诚实不说谎……是这些品格帮助我日后走向了成功。”

的确,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在成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却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日后的成功与否。

父母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不注意从小事中培养他良好的品行,而是放任他的小缺点,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他的小缺点就会被放大成大缺点。而孩子小时候的小优点如果加以保护和鼓励发扬,随着他的成长,也会放大成大的优点。

3.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降低自己的标准

父母大都听过这句话:“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不可以将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强制性地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果说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所学校,那么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都会对细心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蓓蓓的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蓓蓓就由保姆照顾。有一天,蓓蓓的妈妈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套,保姆阿姨直夸好看。等妈妈走后,蓓蓓就问保姆:“阿姨,你喜欢妈妈那件衣服吗?”“当然喜欢啊,但是阿姨买不起,也没想过穿那么漂亮的衣服。”保姆很真诚地说。

第二天,妈妈出门后,蓓蓓就擅作主张,将那件衣服送给了保姆。当蓓蓓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你凭什么把我那么贵重的衣服送给别人?她能给你什么?”

蓓蓓妈妈的教育方式很明显是错误的,作为父母,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目的性地去与人交往,这样必会将孩子教育成一个贪图小利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而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当蓓蓓那样做的时候,她的妈妈要先夸奖自己的女儿懂事,鼓励她那是正确的做法,然后再说其他的,比如:“你要将妈妈的东西送人就应该先同妈妈商量,否则是不对的。”

总之,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有一颗善感、善悟、善思的心,能够抓住孩子在小时候的每一个好的或坏的苗头,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像尊重一棵树苗的生长规律并用心呵护和浇灌、培养它,相信它终究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人之初,性本善

有一次,约翰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拿了一个名叫露丝亚的孩子的一块糖果。约翰的这一举动被别人发现了,可是他却竭力否认,说自己没拿。

约翰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立刻严厉地训斥了他:“约翰,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吗?你的行为是罪恶的偷窃行为。”

但年幼的约翰却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恶劣,他为自己辩解说:“不就是一块糖吗,怎么能算得上是偷窃呢?”

老约翰虽然很是焦虑,但还是压着火气,温和地对儿子说:“你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难道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吗?私自拿取别人的东西,就是一种盗窃行为。对于偷盗的可耻本性而言,偷拿别人一块糖果和盗窃一袋黄金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老约翰认为,由于年幼的孩子没有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力,不能够正确认识某些行为的本质,比如偷窃。在这种时候,做父母的很有必要让孩子弄清楚事物的实质是非。

听了父亲的话,约翰似乎明白了很多,他知道自己这种行为属于偷窃后,羞得满脸通红,立即去向露丝亚道歉,并从自己的零食柜里拿了一包糖果送给她。

在父亲的及时教育下,约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让他懂得要做一个诚实的、品行端正的孩子,绝不要随随便便拿别人的东西。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老约翰这样给孩子灌输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的教育。相反,我们常常听一些父母给孩子进行一些“特殊”教育,比如,有的父母会给孩子灌输“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社会上尔虞我诈,你一定要小心提防”,或者“别人打你,你一定要马上还手,只能我们欺负别人,不能让别人欺负我们”,等等。

或许这些父母会辩解:我们是教孩子保护自己,以防上当受骗,难道有什么错吗?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这其中的尺度父母们需要把握好。试想,如果父母本身带有偏颇观念,然后将这种观念引导孩子的话,那么,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博爱、宽容的孩子,那这样的教育岂不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变得缺乏道德意识,冷漠自私,是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只要我们稍微细心一下就会发现: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当他听到别的小朋友哭,他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这说明他已经对别人的情感有所感知;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当听到别人哭,他会跌跌撞撞地走过去,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安慰别人,抚摸别人。这说明,他已经能很清晰地分辨自己和别人的伤痛,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别人的痛苦;在孩子长到5岁左右,当发现小伙伴不高兴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去安慰别人,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小伙伴的身旁。这说明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该劝导别人,什么时候该让小伙伴自己想想……

通过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善良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那么他的善良天性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孩子也就成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心的人。

1.教孩子保护花草和小动物

儿童心理专家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对小动物和花草产生爱怜之情的孩子,往往感情丰富、细腻,心地善良;相反,那些对小动物不屑一顾,对花草毫无感情的孩子,往往对人也比较冷淡。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不妨通过让孩子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来给予正确的引导。

2.让孩子在充满亲切、友爱的环境里成长

什么样的环境长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都能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让家庭充满友好、善意和温暖,那么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善良、友好的品质。

3.教孩子懂得善良的方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地给孩子解释一下人们都喜欢善良的人。同时,还要尽量给孩子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比如,邻居王奶奶生病了,自己要表示关心和问候,并祝愿她早日康复;或者好朋友的妈妈不在家,就让他来自己家里吃饭,等等。

4.对孩子“善意”的举动要给予赞扬

孩子在做了一件事后如果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兴致勃勃地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表现出类似善意的语言和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夸奖他是一个考虑周全、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每当周末的时候,盈盈的妈妈总要带她去外面逛逛,但每次都要带她去天桥上或者地下通道走走,因为那里有很多乞讨者。妈妈总是把零钱交给盈盈,让她把零钱放到乞讨者的小碗里。

盈盈每次回来都会跟妈妈说:“妈妈,那些人好可怜啊,我要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给他们。”妈妈就会对女儿说:“我的女儿快点学习,快点长大,做一个能力强的人,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盈盈点点头说:“妈妈,我会努力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受到了父母给予的善良教育,也未必时时、事事都能做得尽如人意。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对别人不友好的举动时,父母也不要责怪他,而应该让他自己认识到做错的地方,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表示遗憾,并鼓励他下一次争取做好就可以了。

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确如此,任何一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你的孩子也是如此。只要善加教育和引导,他定能成为一个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有同情心的孩子更有人情味

杨琪很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儿子的同情心,她回忆说:“记得我家孔林6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带他出去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鸽子,那只小鸽子的翅膀上沾满了血,瑟瑟地抖动着身体,蜷缩在那儿。孔林看到之后,走上前去,捧起小鸽子来,小心地爱抚着。我对他说:‘这只小鸽子受伤了,妈妈和你一起把它救过来,好不好?’孔林对我说:‘妈妈,我正要向您请求让您和我一起救它呢,这只小鸽子真可怜呀,不知道是哪个可恶的坏蛋,把它伤成这个样子,妈妈,我们一定要救活它。’”

后来,杨琪和儿子孔林一起努力,终于救活了这只小鸽子,让它重回了蓝天,他们还专门为小鸽子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放飞仪式。

故事中,杨琪用切实的言行引导着儿子释放出自己的同情心,相信在她的培养下,孔林会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实际上,同情心是我们人世间最可贵的感情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情感因素。不可否认,在现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养尊处优,习惯了唯我独尊,往往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应该说,孩子缺乏同情心,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一切由着他吧,只要他觉得幸福我们就知足了。殊不知,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爱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呀?夫妻如同陌路,亲人形同外人,到那时人生将会是何等地凄惨。

然而,同情心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对孩子们来说,同情心的培养也要从小开始,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积累各种情感,由于孩子们富于想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甚至连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家长要适当地借助各种机会,帮助孩子们学会去关心别人,去同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动物,让孩子们在付出爱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明白人们互相帮助的感情,明白付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