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21389300000008

第8章 一口痰毁掉的生意

我们都知道国人有爱随地吐痰的毛病。曾有西方人奇怪,中国为什么不对随地吐痰进行罚款。即使像新加坡那样讲究卫生的国家,最初也是靠严厉的罚款,才使得文明举止得以推行。季羡林在回忆录中也感叹:建国几十年,国人没有改变这个基本的不文明习惯,实在是个遗憾。

或许我国的国情与国民素质状况,不由得我们立刻对这种情况加以改变,因此一些禁止和罚款的规定总是难以执行。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职场人士,在改革开放、与国际日益接轨的今天,如果想要体现出个人较高的文明素质、职业素质,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文明举止,去除类似随地吐痰这样的不良习惯。这对自己的形象乃至自己所在单位的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例子突出地说明了这种习惯对形象的影响。

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赵厂长与美国商人约瑟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合作的谈判。约瑟根据对方的实力,很愿意与赵厂长合作,于是接受了赵厂长的报价,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订协议。

天色尚早,赵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里井然有序,约瑟看了比较满意。但是突然间,赵厂长咳了一声,向车间一角奔去,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这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动作,令约瑟大为惊异,他顿时不顾挽留,转身返回宾馆。然后他订了飞机票,第二天飞回美国。在走之前,他给赵厂长留了一封信:

“尊敬的赵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尤其我们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我担心上帝会惩罚我……”

赵厂长觉得脑袋“轰”的一声,像要炸了。

一口痰毁了一项合同,似乎荒诞,却折射出国人在日常小节上的不卫生、不文明。“五讲四美”讲了很多年,国人随地吐痰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而这在国际社会却被视为非常不文明的举止。

即使在国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这样的行为也会使我们的形象大打折扣。试想,如果在窗明几净的大厅里,在高雅、整洁的宾馆或饭店里,或者会见重要人物时,我们会这样不拘小节吗?往往不会,因为我们下意识地觉得这种行为与高雅的场合不协调。但是为什么在普通的场所,或者在没有认识人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不拘小节呢?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人,应该在任何场合都懂得约束自己。其实这并不难做到。吐痰可以在盥洗室里进行,即使忍不住,也应尽量避开人,吐到纸巾里,然后扔进垃圾筒。

除了吐痰,还有许多生理上的小习惯,在公共场合都应该避免,比如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剔牙、擤鼻涕等。这些生理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你的体液、气味或细菌可能传给别人,而为人所嫌恶。

我们在困倦的时候,常会忍不住打哈欠,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与人谈话的时候,这样却是不礼貌的。不管你是因为什么没有睡好觉,面对别人打哈欠都意味着“我困了,想休息了,谈话应该结束了”,或者“你的谈话太枯燥,让我恹恹欲睡”。这两种信息,当然都是对对方的不敬。这样一个小动作,就可能使你得罪人。即使你特别困倦,也应憋住自己的哈欠,实在忍不住,可以学着抿嘴打哈欠,并尽量避免被看到。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位职业人士应尽量避免让别人看到自己困倦的样子,因为这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精明强干的形象。

在交际场合咳嗽也是不好的,因为你的气浪有可能冲到别人的脸上。如果无法克制,就应该稍稍扭过头去,用手或手帕、纸巾捂住嘴。打喷嚏比咳嗽更加猛烈,也应用手帕捂住鼻子,转过身去打。

打嗝儿也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生理行为。在人前打嗝,会影响交流。比如你正要说一句话,对方正洗耳恭听,结果听到的是你在打嗝,可能会被吓一跳,或者忍俊不禁,这都会破坏交流的严肃气氛,分散对方的注意力。那么该怎样止住打嗝呢?可以试试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一口水憋一口气分几次吞咽下去。

比前几种小动作更不雅的是当众剔牙。吃东西有时会塞牙,但是应该尽量避免在人前剔牙,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牙垢而感到恶心。如果不得不剔,也应到盥洗室去,或者用左手捂嘴,头略向侧偏,用纸巾接住。

还有的人爱搔头皮,或许因为头皮屑多,或许是习惯动作。这也是失礼的,因为你的头皮屑可能会飞到别人身上。此外,擤鼻涕、掏耳朵和挖鼻孔等小动作,在别人面前也应避免。

除了这些因不卫生而不文明的举止,还有一些多余的小动作,在公众场合也是不雅的。孔子曾描述过一个人在说话时晃动大腿的毛病。又如有人爱抓耳挠腮,或者扳得手指关节“啪啪”响,或者爱拍自己的肚子,或者当众低声哼歌,还有的人跟人谈话时爱耸肩膀,眨眼睛,摆弄人家的服饰和打火机、烟盒,等等。这些动作不仅多余,而且容易干扰对方的注意力,也影响自己优雅的形象,在公众场合都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