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21389300000012

第12章 “这里没有师傅,只有大夫”

在一所大学里,有一个大学生肚子痛,用手捂着自己的肚子,跑到学校的医务室,对坐诊的大夫说:“师傅,我肚子疼!”坐诊的大夫说:“这里只有大夫,没有师傅。找师傅请到学生食堂。”学生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这个学生也许是急不择言,也许是“师傅”一词说顺了口,总之,他用了一个不恰当的称呼,使医务室的大夫感到不快。

“师傅”这个称呼,在我国使用很广,原是指对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的一种尊称,后泛指所有有技艺的人。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词在社会中比较流行,有虚心请教、尊敬对方之意,但它多用于非知识界的人士,一般不用于称呼有职称、有学位的人,否则容易有漠视之嫌。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称呼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所用的称呼语不恰当,对方可能感到不舒服,不受尊重,而产生不满。因为名字和称呼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标志,体现了他人对你的最基本的态度和看法:对方是友善的还是敌对的,是尊敬的还是轻慢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都可以从称呼看出来。

让我们看看我国最常用的几种称呼。除了“师傅”外,常用的称呼还有“同志”、“先生”、“小姐”、“老师”等。

过去人们最常用的称呼语是“同志”。同志就是志同道合者,如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相同者,新中国成立后,是我国最常用的称呼。但在改革开放后,这一称呼用得越来越少了:在同一党内,同一组织内,对解放军和国内的普通公民还可以用;而对于儿童和有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或国家的人,就不宜使用。

现在,男士最常用的称呼是“先生”。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先生”一词流行起来,泛指所有成年男子。在特殊情况下,先生也可用于称呼女性,一般是在知识界对有学问的女子称先生,如“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等。

对女士的称呼,过去常用“小姐”一词,但在今天,这个词要慎用。一位男士和妻子在商场购物,女店员笑容可掬地打招呼:“先生,您打算给小姐买点什么?”这位妻子当场发火:“你才是小姐呢!”因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三陪”,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黄”称。

近年新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是“老师”。这是一个“老词新用”的称呼。

“老师”原指学校中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的教师,可是目前,人们出于对交际对象的学识、经验或某一方面的敬佩和尊重,常常以“姓+老师”来称呼对方,尤以文艺界常见。这种称呼,会使交际的对方感到受尊重,比较爱听。港台人士对这一称呼不太理解,而在大陆它有特殊的交际效果。

我们说过,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称呼。那么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就要避免称呼错误,否则会引起对方不满。一是念错别字,如“查(zha)”读成(cha);二是因没有听清而念错,如把“黄”叫成“王”;或者把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弄错,如把未婚妇女称为“夫人”;等等。在听别人介绍的时候要留意,不认识的字要事先查查字典或问问别人。

头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在称呼中,要想显示尊重,一般要把头衔也叫出来。要称呼“姓+职务”,比如,“王总经理,您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就别叫“副”字;但如果对方是总经理,一定不要把“总”字省掉,不过可以简称“张总”、“王总”。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也不要忽略了称呼中的头衔,尤其是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能因为熟了就“老张”、“老王”地随便叫了。

称呼的语气也要注意,不能说得太快,一带而过,否则有不重视之嫌。

应该加重语气,一字一字说得很清楚。称呼完了要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事情。这样才能显出充分的尊重。

另外,在正式的场合下,要避免一些俗气的称呼,如“师傅”、“伙计”、“兄弟”、“哥们儿”、“姐们儿”、“瓷器”、“死党”、“铁哥们儿”等。另外,侮辱人的称呼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如“拐子”、“秃子”、“麻秆儿”等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