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生于气也。
——《黄帝内经》
忧则生疾。
——韩非
心情不好损健康
沮丧和愤怒确实能使人生病。然而,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些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摆脱有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坏情绪,而性情愉悦的人往往能更长久地保持快乐。
过去,对神经质类型的人是根据他们对沮丧或愤怒的感觉有多强烈,而非这些情绪持续多久来定义的。同样,对性格外向者是根据他们对快乐的感觉有多强烈,而非他们感觉快乐的时间有多久来定义的。性格外向者还与好交际和渴望寻求刺激联系在一起。个性不同的人情绪消退的速度也不同。有神经质倾向的人处于坏情绪之中的时间比其他人要长。性格外向者处于积极情绪的时间往往比一般人要长。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有损健康。人们认为,变得紧张和焦虑对自己不好。关键不是有多紧张,而是紧张会持续多久。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会损害免疫和心血管的功能。
容易长期处于坏情绪之中的人可以学习利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更快地摆脱坏情绪。
恶性情绪可致癌
对于癌症的病因,人们普遍重视物理化学因素、病毒及慢性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却往往忽视了社会、经济、职业、个性、情绪及生活习惯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恶性精神刺激与癌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20世纪30年代,最先研究癌症与个性关系的美国巴森博士,在《癌症的心理生物学》中就指出:“当一个人所心爱的人死去、突然失业或失去安全保障,这些都是可能生癌的危险信号。”近年来,不少医学研究都证实了恶性刺激与癌症的发生有关。不过,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丧失亲人给当事人所带来的强烈刺激方面。珀克尔博士在研究397例乳腺癌病人后发现,亲人丧失是促使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米勒尔博士观察了1400对配偶中癌症发病的情况,结果发现当一方患癌或死于癌症的精神刺激,可促使对方生癌。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米勒尔博士在一篇关于癌症心理学问题的专论中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何杰金氏病(一种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在19年的定期随访中被证实已完全缓解,但在最近的这次就诊前6个月却突然发现腹股沟、肝脏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虽然作了大剂量化疗,但仍在短期内死亡。为何近20年癌症可长期潜伏不动,而在短期内突然发作致死呢?医生对家属作了患者生前健康状况与生活变故的回顾性调查,发现在复发前6个月,患者的独生子在一次车祸中意外丧生,他一直不能从这一情绪打击中恢复过来。我国专家也曾做过类似调查,发现患癌前有明显心理影响者为76%,而一般内科病人只有32%;从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来比较,癌症组患者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比一般组病人要强。
随着对癌症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发现存在有克制自己、压抑愤怒、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美国一位医生在研究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当病情明显恶化时,10个病人中有9个与孤独、绝望的心境有关。美国癌症研究所对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癌肿病人观察发现,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焦虑者常常复发;有压抑及克己情绪者往往预后不良。格拉斯哥大学的基辛教授将肺癌与一般肺病患者作对比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较多疑、烦躁、好发脾气,特别是有克己情绪和压抑者,即使抽烟不多也会患病。
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癌症的呢?目前认为主要是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心理紧张可促使肿瘤的发展,如小鼠在紧张环境下可使皮质类固醇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参与免疫的淋巴系统缩小。
此时给小鼠接种癌细胞,其种植成功率及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受到强烈刺激和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人都会患癌症。这种差别与个人的性格及对压力的反应类型有关,癌症患者往往是性格孤独、沉默、情绪忧郁的人。
因此,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经常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紧张的生活中放松自己,善于解脱恶性精神刺激,便是一项重要的防癌措施。此外,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富裕的社会福利保障以及坚定的信仰等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助于减少癌症的发生。
现代人亟须心理的平衡调节
人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洒满了阳光,然而现实生活,却常有些人心里笼罩着沉重的阴影,或抑郁孤独,或嫉妒猜疑,或喜怒无常,或无端恐惧,或顾虑重重……这些心理阴影好似遮住了一天的阳光,人们把它叫做心理病,或称为心理阴影,或叫心理失衡,它对人生和人的生活是有害的。目前发现的心理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灰色心理。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调查发现,许多人到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之为“灰色心理”。
2.抑郁症。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年满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2.3%的速度迅速增长,全球现在约有1%的人正遭受此病折磨。
3.情绪饥饿。一般说来,情绪饥饿与人的生活富足与否有很大关系。清贫者由于整日为油盐柴米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致缺少情绪体验。情绪饥饿常产生在生活富足、闲散舒适、无所追求的人群之中,他们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毫无寄托,缺乏亲情安慰和情绪起伏,不思进取,活力日减,情感麻木,久而久之,心情抑郁、疾病缠身。
4.信息膨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之快使人目不暇接。
社会发展至今已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些滚滚而来、五花八门的信息面前,有的人惊惶失措,有的人提心吊胆,不知道是该迎合呢还是回避,以致产生心理不适应现象。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原因,社会变迁过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家庭观念淡薄等,都会使得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思维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以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作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保持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应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既可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
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孤寂是安度晚年的大忌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影响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因素主要是孤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孝顺。对老年人而言,吃好穿好反倒在其次,他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大都不高,不存在高消费习惯,只要衣食无虞就可心满意足。但儿女是否孝顺,家庭是否和睦,却是影响他们心理安宁的关键因素。所以子女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都不应忘记经常与老人聊天交流,嘘寒问暖,不要动辄疾言厉色相对。
二是身体健康水平高低。老年人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患有影响正常生活的疾病,对他们的幸福感情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高度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有病及时送医院诊疗,在平时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状态和食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小病拖大,轻病拖重。
三是有无配偶相伴。子女们因为工作忙,要他们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是不可能的,而且存在代沟,他们彼此之间也不可能谈得太深入、太投机。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人有老伴相陪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老年人已经丧偶,子女亲人应支持他们再婚,再觅伴侣,不应持反对态度。
四是有无特别的兴趣爱好。这种爱好既可以是垂钓,也可以是棋类、门球,抑或是书画写作等。通过以上活动,老年人既可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同伴,解除心中的孤寂,也可从中获得生活乐趣,祛除悲观、忧郁等消极心理状态。
五是乡邻朋友来往是否密切,社交是否广泛。对迈入暮年的老人而言,他们最向往的便是融融暖人的亲情,是亲友的关心和问候,是老年朋友的知冷知热,是平日里有说话聊天谈得来的同伴。老年人最忌闭门不出,与社会隔离;没有任何爱好而在家中枯坐,那样最易酿出毛病,憋出不安来。
十种人可能患老年痴呆
退休后易得老年痴呆症的上班族类型,有下列几种:
一、对年节送礼馈赠非常热心;
二、对上司绝对服从、对下属相当严厉;
三、喜欢将部下的功劳归己,将自己的失败归人;四、假日与家人外出时习惯穿西装打领带;
五、对演艺界绯闻或家人闲聊话题完全摸不着边;六、不善闲谈、不会讲笑话、缺乏幽默感;
七、一点也不觉得猫、狗等小动物可爱;
八、不被同事或部下喜欢;
九、对音乐、电影毫无兴趣,并且对玩电子游戏嗤之以鼻;
十、生活步调相当固定,每天走过的街道几乎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