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要聚集正面的力量关照和引导它。
一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
最后,那人气呼呼地跑去找一位高僧。高僧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是一堆****!他竟然……”那个人怒气冲冲,一见到高僧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他正要大肆指责邻居的不对,却被高僧打断了。高僧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出个是非对错,那个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邻居的劣行。
高僧不急不徐地说:“你的怒气还是没有消除,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的事情还没有办好。”
一连好几天,那个人都没有来找高僧了。有一次高僧在路上遇到了那个人,他正在农田里忙碌着,他的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高僧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地看着对方。
那个人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气。”高僧仍然不紧不慢地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时间消消气啊!——记住,不要在气头上轻易说话或行动。”
很多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并指责别人的不是。其实,仔细想一想,没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在气头上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等一等再说话或行动。等到心平气和时,你会发现,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愤怒是一个任性、难控制的孩子。我们要聚集正面的力量,来关照和引导自己的愤怒。
有的人认为自己爱生气,是因为天性暴躁,其实是错误的。怀能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出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信徒有很多。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怀能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怀能说:“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道:“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怀能对他说:“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在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那个信徒经此开示,马上就会意了,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时刻谨记,所谓“天生的暴躁”并不能成为你发怒的理由。心里如果没有了嗔恚,身心顿觉清凉,便能安然自在,如《出曜经》云:“人无嗔恚,不见众恼,安卧睡眠,天晓不寤。如服甘露,心识淡然。”
佛教主张用“定”来对治“嗔”。所谓“定”,就是时时刻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心念和情绪变化,从而不让自己的情绪失控。
如果情绪不致失控,就不会冲动地做出一些令自己日后烦恼和后悔不已的事来了。假如我们有这种定力,我们就能做心的主人,不致沦为情绪的奴隶,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做出令自己烦恼的傻事。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定力呢?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通过坐禅来冷静地观照自己的心念和情绪变化。一个人能静下来,抽离自己片刻,从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和情绪,就会发觉自己的心念瞬息万变,情绪也起伏不定。
关键是:我们如能冷静地观照自己的心念和情绪,就能更有效地管理好这些心念和情绪,不致让情绪失控了。
假如有人在言语上冒犯了我们,而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心里正在产生愤怒的情绪以图反击,就能观察这个情绪,并冷静地告诫自己:我正在动怒,要小心注意。这样,情绪失控的机会就会减少。这就是佛教“观心、管心”的方法,它能让我们做自己的心的主人,生活得更快乐自在。
现代社会的人们,工作压力比较大,人与人的空间相对小。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压力和摩擦,令人情绪失控。而减压和舒缓情绪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包括做运动、听音乐、写书法、看电影、跳舞等,只要有效就可以。
也可以通过坐禅来培养自己的定力,观照自己的心念,管好自己的情绪。
人有了定力,就不会心随境转,老是被周边的事牵动着自己的心。佛教中有不少高僧大德,能从禅修得到大定力,因而能苦乐不萦于怀,面对生死或毁誉均能无忧无惧。
培养定力,也不一定单靠坐禅。禅宗六祖曾说:行住坐卧皆禅。意思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皆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专注地观照自己的心念,管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得到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