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说做事的道理
21387200000001

第1章 前言:做好事·把事情做好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

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现今社会,人与人接触频仍,人际关系瞬息万变。在繁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事务必要掌握原则,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根据佛法所倡导的“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的方针,我们在世间做事应依循两个原则:一是做好事,二是把事情做好。

佛学中说:做好事、结善缘、种善因,前途就光明;起恶念、做坏事、种恶因,前途就黑暗。做事,就要做好事、善事、正事,乃至于做大事,慈悲济世。就是说,我们行事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有慈悲心,才能为别人着想,才能普度众生,才能体谅别人,宽恕别人之过,才能爱护他人,不做坏事。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自己生命中内在的嗔恨,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同时为自己积福。

因此,佛教倡导“利行”,也就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佛教还倡导“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以财富或智慧去帮助别人。

但是另一方面,光有慈悲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智慧的引导。因为做事要掌握做事的要领,才能事半功倍。古德云:“人用刚,吾以柔胜之;人用术,吾以诚感之;人使气,吾以理屈之。天下无难处之事矣!”朱熹言:“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做一件事,如果不懂得要领与步骤,缺少足够的眼光与智慧,那么花费了时间、金钱和力气,却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得到反效果。

在佛教的哲理中,不仅包含高深的人生智慧,同时也不乏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可行的处事方法。这些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提高做事的成效,如何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合作,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等等。譬如:

如果我们树立太多目标,就容易顾此失彼;

要有敬业精神,把事情做精、做好,才能得到好工作,也才能取得成就;

提高说话和做事的技巧是需要训练的;

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

粗心大意、忽略细节会给我们带来挫败;

工作的弦不要绷得太紧,适时休息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一样话百样说,用美好的语言与人沟通,才容易被人接受;入乡随俗,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配合;

做事要靠理智的指导,但是在方法上却要显出一定的人情味;如果“心随境转”,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就易生烦恼,但是“境随心转”,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明心境,以一颗佛心去做人处事。在这里,佛教的道理并不高深莫测。我们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把佛的超然的智慧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告诉大家如何以佛的智慧去做事,从而拥有一个更加慈悲、智慧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