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骁将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便把韬光养晦隐忍成事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态度暧昧的蔡锷入伙,便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面对袁的笼络,他抱着放弃的态度,整天饮酒狎妓,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尽管如此,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的行踪。不久,袁氏称帝,蔡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也腼然劝进,晓谕部下拥戴帝制。另外,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六君子、五财神、八大金刚等人周旋,甚至帮助筹备登基大典。
袁氏疑虑稍减,既而又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暗中把钱存下以作日后举事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还经常留宿名妓小凤仙之处,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对此,蔡锷仍无什么反应,反而整日忙于广置田产,修造房屋,收集古玩,连公府召见也难得一见蔡将军的影子。
一天傍晚,蔡锷在小凤仙的住所举行宴会,遍请六君子、五财神等高朋好友,席间歌声笑语,丝竹齐鸣,加上猜拳行令,谑浪欢呼,一派花天酒地之象。蔡将军大饮大嚼,兴致欲狂,终于酩酊大醉,呕吐狼藉,来宾们也都酒意十足,畅然散去。
次日天未破晓,小凤仙推醒蔡锷说:“时间已经到了。”蔡将军霍然而起,悄然离去,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至云南独立,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会其韬光养晦之计。
蔡锷将军之所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都不过是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麻痹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以为脱身反袁做掩护。对此,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毫无察觉,等蔡锷达到目的后,袁氏梦醒无奈,才徒然幡悔。
蔡锷将军的伪装之术精妙之极,在袁世凯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场出色的“双簧戏”,善于隐忍伪装之人,在他的时机成熟之时,必然会掀起惊涛骇浪,冲洗掉往日的屈辱和不公。
在势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手的时候,千万要沉得住气,一旦时机成熟,来日你们的地位可能刚好掉过来了。关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最经典例子要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
于是,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跟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都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于是他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回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这样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勾践自己不敢独吃,有美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另外,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后来,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斗。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很大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再后来,越国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克服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如果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曲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一举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9.不要患“好为人师”的毛病
人们通常最反感的就是动辄好为人师的人。他们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目空一切;他们常常为别人的优越感泼上一盆冷水,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后在人际交往中一败涂地。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其症结就在于“好”为人师。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叮当。”真正胸有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口就是教训别,一副教师爷的派头,而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孔子曰:“三人行焉,则必有吾师。”这句话说得非常适当,人毕竟各有所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智慧和经验阅历也会各有不同的,人品及道德乃至社会成就都会有高低之别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合适的范围内,寻找能弥补自己弱点及不足的地方的老师,以给自己的智慧更大的启发,这样对自己的成长,对自己事业的早日成功都是有很大价值的。毕竟,每个人从启蒙老师开始,都已拜了很多老师,当然从广义上说,只要能帮自己的忙,能使自我有进步者都可称谓吾师。
但是,在人生之中,强为人师,好为人师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里好为人师,我们指的是一些人放不下架子,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喜欢指指点点而无所顾及,喜欢指责别人的过失及错误,不顾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大谈自己当年的经验,一说起话来就是:“想当年,我怎么怎么……”拿自己的经验吓唬人,表面上给人一种师者的身份,其实,真正心服口服他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追求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不论有没有资格能成为老师的人,都想让别人承认他,而你一旦“好为人师”,就给别人的优越感降低了一节,给他的自尊心泼了一瓢冷水,这样会造成对别人生存的威胁。从人性上来讲,他会本能地保护自己而坚决抵抗你,排斥你的出现。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尊,都有一个自我。当自我受到否定时,人体内会自动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自我包得严严的,以防止你的入侵。因此,你的说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像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你何苦去做它呢?
尤其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许我们常常出于友善、出于热心,而特意给别人更多的指点和帮忙,但我们得到的回报却往往是冷漠甚至讥讽,人们总是认为你的热心的为人师,本就是对他的智慧及能力的一种否定,他才不会按你的指点去工作,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一起抢功劳。
如果你在特定的情况下非好为人师不可,还是建议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你和建议对象间的关系
除非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而且关系颇为密切的知己朋友,其他一般的朋友或同事最好不要直接指责或建议对方。因为只有你们俩关系密切,他才不会把你当成外人,才有可能认为你是为他好才这样做的,才有可能听从你的建议,而一般关系的人总会建立起他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与你抗衡,使你的指责和建议成为白费。
(2)你的身份及社会地位
如果你在家中是长辈或享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那么你的建议或指责便会很有分量,其他的人也会考虑到若自己不听会招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如果你不是某方面的权威,也没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时候就不要发言,万一对方听不进去,他还会以秽语辱没你的身份,冷嘲热讽你的人格,甚至日后有些小人还会打击报复等等。所以,最好应掂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后开口。例如,在等级森严的公司里,职员最好不要找经理或老板的毛病,要绝对服从上司的计划,否则你的处境将是很危险的,万一被印上一个“欺上”的坏印象,将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的。
(3)你建议的内容
其内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处世方面。但千万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因为拥有个人隐私已被看成个人权利的高级形式,尽管中国人以前不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个性解放的发展,中国人已对隐私观念深入人心了。他们把隐私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权利,一旦你触及了对方的隐私,我想肯定要吃官司的,所以要尽量不触及对方的私生活及其个人隐私为最好。
(4)你的建议方式及当时的情景因素
这种方式你尽量要委婉含蓄,尽量不直来直去,因为直语更易伤人,用比喻的方法或委婉的规劝则给人以尊敬的感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善诱,而不是出口疯语,生硬直板。注意当时的环境,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建议或批评,要选择一个时机,最好是两个人坐下来,私下交流意见。
总而言之,最好去拜人为师,不要“好为人师”,如果一定要为人师时,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场合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