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08

第8章 结盟:孙刘抗曹的唯一出路(2)

所以,具体的权力指数可以这样来描述:是两个结合也好,三个结合,或者是四个结合也好,结合一次的权力指数为1,能结合几次它的权力指数就是几。

这样算起来,在20%增长到32%的幅度上,老大的权力指数没有发生变化,依旧同其他兄弟一样拥有相同的权力指数,唯独后来增加了4个百分点后,他的权力指数一下子就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股份逐次增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只要股份稍有变化,权力指数就会发生突变。这种情况对于手中没有股份的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去研究并重视这些问题,但久在商场上滚打的企业家却是相当重视的。一旦他的股份接近这个临界点时,为了得到突变状态下的几个百分点,他甚至会花比股票的实际价格多几倍的钱,去买到这些股份。

如果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孙权与刘备集团的联合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按照实际的权力指数(实力指数),刘备的实力指数很低。他新近打了败仗,又没有安顿好自己以及与敌周旋的根据地,刘琦的那一万兵士还不能完全算是刘备的人马,这样看起来,他在联合之中的实力指数顶多是0.1,而孙权是1。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一家股份公司中,一个股东的资本占据了90%,而另一个股东仅占10%,那么,这个小股东就只能任由那个大股东说了算了。所以,在赤壁这场各方面都不对称的战争中,长江以南的联合集团就是孙权与周瑜说了算;刘备既无说了算的权力,也无军队出现在正面战场上,只能作为后备军或策应部队,敲敲边鼓而已。

因此,诸葛亮作为刘备派驻到东吴的代表,开始是很受气的。

当周瑜带着部队到达了离三江口还有五六十里的地方依山结营之后,他自己住在中心大帐之中,而孔明只能在一叶小舟中安身。这个时候,周瑜把诸葛亮叫了来,对他说道:“以前曹操兵少,袁绍兵多,而曹操反而胜了袁绍,是因为先断了乌巢的粮道。现在曹操的兵马有八十三万,我们只有五六万,怎么能对抗他呢?也必须先断曹操的粮道,然后才可以破它。我已经探得曹操的粮草都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我要请先生与关、张、子龙等人一起,我也派千人协助,星夜往聚铁山去截断曹操的粮道。我们都是各为其主,请你不要推托。”

话虽说得客气,却是内含着“骨头”,在这段话语里,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你们刘家阵营也该为这次战争出一点力气了,去截粮草吧!如果兵不够,我可以借给你们一千人。

其次,这次行动你不是为我们干的,而是为你主人刘备干的,你为你主人干事,总不该推托,不去执行吧?

最后,你们一切都得听从我周瑜的调令,不但不能推辞,而且要是完成不了任务,我还要处罚你们。

事实上,这是周瑜想害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事后诸葛亮对鲁肃说道:“周瑜要我去断曹操粮道,其实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我呀。曹操这个人足智多谋,他平生就专会切断人的粮道,这次他岂能不以重兵防备而让我们去劫?就是周瑜自己去劫,也必定为他们所虏。所以我们应当先决水战,挫败北军锐气,再寻找妙计破之。希望子敬将我的话告诉周瑜。”周瑜听了鲁肃的传话,摇首顿足日:“这个人的见识胜我十倍,今天如果不除掉他,将来必定是我国的祸害!”

由此看来,两国或者数国的联合,都是谁的力量大谁当老大,谁就能说了算的。按照一般的道理,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两者是“平级干部”,周瑜不能向诸葛亮发号施令,而即使下了命令,诸葛亮也是可去可不去的,没有非遵守命令的必要。然而,身处弱势的诸葛亮,在周瑜的营垒里却处于被支使的地位上,受气是难免的。只不过或者是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人,他在与周瑜共同的决策之中屡屡想出了绝招妙法,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增加了刘备集团的实力指数。但我们可以料想到在这种境况下诸葛亮的真实生活一定不容易。所以,我们在看到诸葛亮游刃有余地化解这样的纠纷、而且充满着智慧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他的无奈与苦恼。

合纵为什么斗不过连横

在战国的历史上,合纵没有斗过连横,最终是秦国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这是一个偶然吗?抑或是一种必然?那么,人们又要问:“为什么孙权与刘备的联合就成功了呢?他们一齐努力,促成了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大败,这岂不证明了联合的力量是巨大的吗?”

其实,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也是十分短暂的,同时,赤壁的胜利也是一时的胜利,而非长远的胜利。这一点,从事后孙权与刘备的矛盾加剧导致孙权抢夺荆州、击杀了关羽等史实都能看到,这也说明了从总体上来说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是不可能持久的。

而《三国演义》的最终结局,就是身为大国的曹魏灭掉了孙吴与刘蜀,最终统一了天下。不过,这里得加一点修正,就是曹魏的政权被司马氏篡夺了,其实最后是晋得了天下,而晋政权实际上就是曹魏的延续。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十分简单,秦国、曹魏(乃至晋)是一个完整的君权集中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不分裂,它的力量是统一的;而无论是六国、还是孙刘的联盟,都是两个乃至数个国家的联合,它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与打算,它们形成的不是一块完整的板块,而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在这些结合体中间,空当与缝隙是很大的,只要这些空当被对立势力抓住,加以离间和破坏,那么这种联盟就很容易破裂。

其实,正如上面我们所讲到的,就是在赤壁之战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作为两个集团统帅的孙权与刘备,就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与摩擦。具有“强大股东份额”的孙权对于“弱小股东”的刘备,不仅是欺侮,甚至还想把他们消灭掉。

整个过程,是通过周瑜的手来完成的,孙权只是在幕后。周瑜敢于那样做,基本上是孙权的意思,代表了孙权集团的最大利益。

表现之一是周瑜想杀掉刘备。

周瑜邀请刘备会面,刘备只准备了一只快船,想要轻装前往,关羽劝他:“周瑜是个多谋之士,你又没有接到孔明的书信,恐怕其中有诈,不可轻易就去。”刘备说道:“我们已与东吴结盟,共破曹操,周瑜他要见我,我如果不去,就对同盟不利了,两相猜忌,关系很难和谐,我还是去吧!”

周瑜设筵席宴请刘备,酒过数巡之后,很快就想行动(杀掉刘备),这时他才看到在刘备的身后按剑站着个彪形大汉。连忙问刘备:“这位眼生得很,是哪一个啊?”刘备说:“这就是我义弟关云长!”周瑜很是吃惊:“就是当初斩颜良、杀文丑那位吗?”刘备说:”是的。”周瑜顿时汗流浃背,不敢再作杀人之想,还连忙拿了一碗酒,去邀关羽干杯。

由于关羽的保护,刘备才逃过一劫。当他与关羽来到江边时,见诸葛亮正坐在一条小船上。诸葛亮说:“主公你知道今天的危险吗?”刘备有些愕然:“不知道呀。”诸葛亮解释说周瑜曾几次要害他,因为有了关羽的保护,才让周瑜暂收了杀心。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解释,像是从鬼门关里回到了阳间,才后怕起来了。

这是一场典型的“鸿门宴”,周瑜就像项羽,而刘备则像刘邦。刘备在周瑜面前是十分拘谨小心的,他想见孔明,周瑜不让见,他马上不敢言语了。临走时说等打胜了仗,他还要专程来向周瑜叩贺。这都充分看出了一个“小国之君”对一个“大国之臣”的态度,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刘备的实力不如人,实力的差异使他低人一头。如果反过来是曹操这样的“大国之君”与周瑜见面,相信周瑜反而会变成刘备了。

表现之二是周瑜想要杀掉诸葛亮。

孔明借到了东风,周瑜很是骇然:“这个人有巧夺天地造化的法力、鬼神不测的技术!如果留下他,是东吴的祸根。应当及早杀掉,以免生他日之忧。”他立即叫来了帐下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要他们各带一百人,一个走旱路,一个走水路,去诛杀诸葛亮。

可是,当他们赶到“七星坛”的时候,诸葛亮早就不见了。问及守坛的士兵,士兵说他已经披着头发匆匆上船走了。两员将领一个陆上,一个水里连忙向前赶去,却见一条小船,上面载着诸葛亮,旁边站着的还有赵子龙,正在前面慢悠悠地行驶着。

徐盛见到对方的船上没挂篷帆,命令兵士们赶快追赶,一定追上这条船。赵子龙见对方来势汹汹,就张弓搭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不敢再向前追击,上岸去与丁奉会合,然后回报周瑜。周瑜既气又恼,“这个人如此多谋,真的叫我寝食不安了。”鲁肃只得安慰他:“还是等破了曹操,我们再作打算吧!”

现在曹操这个大故当前,大家一同抗战,等打败了曹操之后,“却再图之”(鲁肃的原话)。“图”谁呢?当然是孙权要图刘备,刘备要图孙权。鲁肃最后的这句话,既是孙权一方的共同心声,也是刘备一方的共同愿望。因此,这个联盟一旦没有了曹操这个强敌,他们必然分裂,必然要起内讧,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

这两个集团矛盾的集中点,就是荆州这块地盘。

荆州本为刘表所有。刘表死后,蔡氏集团投降了曹操。如果曹操战败撤出了荆州,那么这块无主之地必然会成为孙、刘两家争斗的焦点,事后的局势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这个联盟在联合之初,就潜伏着破裂的隐患。

如果我们把战国时秦国的力量假设为“3”,而燕、魏、韩、赵这四国各自的力量较小,都定为“1”,楚、齐力量较强,都定为“2”。那么,六国的合纵力量就是“8”,而秦国则只有“3”,以“3”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8”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如果秦国能够瓦解对方的联盟,或者从对方的营垒里拉过来两个或三个国家,使自己的“3”变成了“6”,那么,对方的“8”就变成了“5”,那么,不但这个同盟被打破了,而且秦国利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很快就可以消灭这六个国家了。于是,秦国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对远方的国家讲联合、和平,对近邻的国家发动攻势,这种做法必然有利于秦国的连横而不利于六国的合纵。

由此,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堡垒是从内部被打破的--六国的失败,不是败在秦国的入侵之上,而是败在内部的不团结上。同样,如果秦国的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它的这个“3”也是破裂的,那么,失败的一定是秦国而不是六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团结:一加一就不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如果分裂,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小于二。关键的关键,就看这个联盟内部的团结程度和稳固程度。

联盟中的这种规律,甚至可以反映到今天的世界局势上。

如中东的巴勒斯坦,当来自以色列的外来危险加重之时,巴勒斯坦的内部就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只要外面的压力少了一些,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的斗争就激烈了起来,以致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所以我们说,“合纵”是弱国必然要采用的最佳策略,而“连横”也是强国常用的谋略。然而,“合纵”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取得胜利,但从长远而论,“连横”是必然会占据上风的,原因就是“合纵”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起着主控作用,在分化着他们的团结,最终导致“合纵”的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