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03

第3章 “三分天下”成竹在孔明胸中(1)

当我们要入局的时候

让我们先从诸葛亮最着名的《隆中对》说起。

《隆中对》,是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庐帮助他争夺天下时,诸葛亮所谈的时局大势,以及今后刘备的行动方略。诸葛亮“出山”之后,不久就爆发了赤壁之战,所以它应当说是“赤壁之战”的一首前奏曲。而且,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帮助周瑜出奇谋,唤来东风,以及他对战场形势的正确把握,都能从《隆中对》中找到答案。

197年,诸葛亮隐居在荆州襄阳的隆中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南阳)。207年,投靠了荆州刘表的刘备被安排到新野居守。他这个时候士卒只有一两千人,战将也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为了求得贤才,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拜见了诸葛亮,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看到刘备的确有礼贤下士之心,救治天下之意,便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在这次长谈中,诸葛亮详尽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把自己早就想好了的“三分天下”的计划和盘托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恳切地请求他出山助自己争夺天下,并且拜他为军师。诸葛亮也看中了刘备这个没有发掘的“绩优股”,同意“出山”。请到新野去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让关羽与张飞这两位义弟都觉得大哥对诸葛亮太偏心,因此而嫉妒起来。

这便是近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神人的诸葛亮亮相时先声夺人的第一个特写镜头。

诸葛亮先说的是曹操和孙权的情况: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四方豪杰同时起事,跨州连郡,称雄一方的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比较起来,名望较小,人马又少,然而曹操能击败袁绍,转弱为强,这不仅是靠时机,也是有赖于人的计谋。现在曹操已经拥军百万,挟制着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别人发号施令,别人的确不宜与他正面交锋。”

刘备刚刚起家,而曹操已成大势,拥有百万的军队,还把皇帝挟持在自己一边,利用他发号施令,所以不能与曹操正面对抗了,对抗曹操只能是以卵击石。现在只好把它当成“剪刀”、“石头”、“布”的一方共处共存--这是诸葛亮确定的曹、刘之间的关系线。

“孙权割据长江下游一带,也已历经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众依附,有才能的人肯为他出力,我们也只能与他相互支援,而不可进攻他。”

孙权这一方虽然势力比曹操弱小一点,但是建立政权的时间已很长,实行的政策也好,老百姓也都愿意归顺于他,他的政权十分稳固。所以他可以成为一个援军,相互支援,也不能去攻打他--这是诸葛亮确定的孙、刘之间的关系线。

当分析完这两方的情况之后,诸葛亮开始说刘备应有的作为了。诸葛亮说道:“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向南直到海边的物质都可被它利用。它东连吴郡、会稽,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好地方。可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要把这块地方留给将军,不知将军您是否有这个意图?”

这是诸葛亮分析荆州这块地方的形势,认为刘表终究守不住这块地方,但这块地方四通八达,还连着四川(益州),正是用兵的好地方,刘备是有机会可以争取的。

继而又谈到了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易于防守,沃野千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就是利用它建立起汉朝基业的。而据守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北边的张鲁同他也有矛盾。益州虽有众多的人口和富饶的资源,可是刘璋不懂得爱惜民力,那里的智能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朝皇室后裔,四海之内都知道您讲信义,正在广招天下英才,思贤若渴。如果您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天险,跟西部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对南方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对外与孙权结成同盟,对内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天下一旦发生变故,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兵马直取南阳、洛阳,您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兵马出师秦川(今天的陕、甘一带),进取长安,老百姓怎么敢不进食送水欢迎您呢?如果真能那样,就可以建立霸业,复兴汉朝天下了。”

诸葛亮说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刘表据有的荆州,另一个是刘璋据有的益州,前者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后者是今天的四川一带,两地都不小于东吴的六郡。这两个地方的领导者都比较昏弱,民心又不稳。既然刘表守不住,你就可以去夺取它;既然刘璋不懂得爱惜百姓,士人们都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你就可以去充当这个明君。而四川(益州)那个地方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占据了这两块地方,你就有了真正的根据地,想称霸立业,就有了可能性。诸葛亮的结论是:将来的天下很可能是三国的天下,曹操是一国,孙权是一国,你刘备是一国,三国鼎立,达到较长时间的共存,谁也奈何不了谁。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说得刘备连连称善。

这以后,刘备就始终信任这位军师,言听计从,而且此后的局势也完全是按照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进行,刘备的蜀国成了三分天下之一方。

《隆中对》就是因为诸葛亮还未出山就说准了天下时局而被人称颂,称其有先见之明,成了千古名篇。

这里我们也同样可以指出,原来诸葛亮的所谓隐居,并不是真的不想关心世事,而是先站在局外的立场上,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天下大局、大势,然后定下自己(包括刘备集团)要入局时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讲到西方的博弈论,还是讲到中国的谋略学,像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时局这一套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先了解信息,然后综合并分析信息,再结合天下和小环境的形势得出自己行动的方略,最终预测出自己行为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事实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预谋准确无误地达到了。但要想走出秦川,进取长安,进而统一汉朝的江山,始终是纸上谈兵。这,也许是诸葛亮为鼓舞刘备的信心而夸大其词了吧?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形势的认识是十分准确、十分具有独到见地的。

诸葛亮这番话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讲述了天下的形势;第二,指出了刘备占地与立国的方位;第三,论述了将要建立的蜀国的内外方针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第四,预测了最后的结果与可能的努力方向。

西方的博弈论者在讲述博弈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参与行动者必须是有理性的人(或集团)。这就是说,博弈论只是一种研究理性的行动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即这个参与行动者,他要会了解信息、运用信息、分析局势,并且会预测自己行为可能得出的结果。在这种分析之中,他是理性的、睿智的,而不是感性的或胡乱来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刘备当然也是一个理性的人,但对待时局的看法,远不如诸葛亮,因为刘备早已入局,他是当局者迷;而诸葛亮却暂时还在局外,所以他是旁观者清。

掌握与分析信息是博弈的首要条件

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把握真可谓是了如指掌--哪个枭雄是如何起家的?他个人的领导能力如何?他有多大的实力?当地的民众情绪与条件如何?当然,还不只是“人和”这一方面的条件,还有“地利”与“天时”的条件。例如孙权有长江之险可以依仗,益州有山川之险可以凭借,他几乎全知道。别看他整天摇着羽毛扇,在隆中与几位名士闲聊清谈,在掌握信息方面,他是一点也没有闲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博弈对立方情况的了解,对尔后分析形势和作出决策是何等的重要。

这一点,江东的孙权集团同样知道它的重要性。

刘备采用诸葛亮的妙计,在博望一把火烧了夏侯悖的一半兵马,又在新野的空城中放第二把火烧了曹操的大军,然后带着十余万老百姓渡江走避。因为他是在最前线与曹军接触的,所以知道曹军的兵力和实力情况。而孙权远在江东,只听到曹操带着八十万大兵南征,具体的情况他是不清楚的。不知道就不能判断自己是战还是降,所以要派人去了解情况。他派出鲁肃来到江夏,名义上是给刘表吊丧,实际上是通过刘备集团了解曹操的情况。

诸葛亮想要与东吴联合抗曹,就请示刘备让他跟着鲁肃来到东吴,目的是说服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

曹操的实力如何,对于东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时候东吴的内部,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正在说服孙权投降曹操。孙权手下全部动员也不过二十余万兵马,如果曹操果真有八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孙权是无论如何也难于御敌的。

在同到东吴去的船上,鲁肃一再交代诸葛亮,不要把曹操的实际情况告诉孙权,要他少说一些曹操的实力,不要吓着孙权,怕他因此会倒向投降派一方。

然而诸葛亮做出的却是一种反常的举动,他反而夸大了曹操的实际力量。

当孙权问他说,你们刘皇叔曾经同曹操打过仗,一定知道曹操兵力的情况,曹操的兵马究竟有多少的时候,诸葛亮却发起“唬”来,说曹操的军队有一百万人,而手下能够打仗的将领,少说也有一两千员大将。

这话把孙权吓着了,但又有些不相信。诸葛亮不顾鲁肃如何使眼色,还在添油加醋地吓唬孙权。

孙权又问:“曹操这次南来的意图是什么?”诸葛亮回答说:“当然是来打你江东,不然他南来干什么呢?”

孙权再问:“与曹操战与不战,请您为我决策一下。”

诸葛亮便说:“你要是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干脆就投降得了。我们刘皇叔是没有办法才逃到荆州来的!”

孙权昕了诸葛亮的话,感到又恼火又丧气,他问道:“要是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你们刘皇叔为什么不投降呢?”

诸葛亮的回答更有意味:“当年在刘邦夺得汉朝天下的时候,齐国的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不堪受到侮辱,集体自杀。我们刘皇叔是一个英豪,加上又是皇族出身,他哪里会投降呢?”

言外之意就是,刘备是一个英雄,孙权不是,所以你孙权要投降曹操可以,我们刘皇叔是宁死也不会投降敌人的。这一番话把孙权说得勃然大怒。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话里除了夸大敌情之外,主要是想采用激将法来激怒孙权。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诸葛亮恐怕也讲出了曹操实力的部分事实,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江东的决断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因为,周瑜在夜里来见孙权,他向孙权说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情况。

他悄悄地告诉孙权,其实曹操并没有那么多的兵马,他北国的兵马不过十五六万人,他得到的袁绍军队也只有七八万,况且这些人虽然投降了曹操,其实都怀有二心。而曹操的军队都已经疲惫,他用疲惫的亲信控制疑惑不安的投降之众,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他说:“主公不必顾虑太多,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就能够打败曹操。”

两种说法相差如此悬殊,实在令孙权不知所措。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曹操有着一百万兵士,这还是少说了的;按照周瑜的说法,曹操只有二十二三万人马,不但疲乏,而且有降卒军心不稳的情况存在。这样说来,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那么孙权就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走;而如果按照周瑜的说法,他只需用五万兵马就能打败曹操,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曹操宣战。两种情报就会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而这两种结论一旦实行起来,一种就使孙权成了亡国亡家之人;而另一种可能是击败曹操,保住了孙家的江山。那将是南辕北辙的两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