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26

第26章 新的博弈紧随在赤壁之后(2)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为了把曹操的军队赶出襄阳、樊城一带,发动了对曹操的战争,领兵向北进击。曹操派徐晃和于禁增援驻守在襄樊的曹仁。这时候正是夏季,这一带连降暴雨,樊城被洪水包围了。关羽统率水军连日猛攻,于禁守不住樊城,只得率领部下投降。关羽紧接着发兵襄阳,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芳先后投降了关羽。而这时许都以南地区的老百姓也纷纷起兵响应关羽。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曹操曾经组织廷议,讨论是否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对于关羽的节节胜利,孙权开始不安起来,因为荆州现在还是三分天下,大家还能保持住一种平衡,如果荆州全被关羽得了去,曹操退出荆州,他孙权在荆州的地盘恐怕也会丢失。曹操手下的司马懿看出了这一点,认为表面看起来孙刘两家结成了联盟,但是孙权并不想看到关羽的胜利。所以司马懿建议曹操劝孙权在后面攻打关羽,条件是将江南分封给孙权。曹操觉得司马懿的意见有道理,就写信给了孙权。于是孙权亲自率领重兵沿江北上,并派吕蒙为前部,直趋江陵。

吕蒙为了不让关羽发现他移兵的举动,就将自己的军船伪装成了商船,把精兵强将埋伏于船舱之内。上面摇橹的士兵都扮成了平民百姓。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抓捕了沿岸关羽的守军,在关羽的军队无察觉的情况下,吕蒙的兵马突临城下,关羽留守在公安的士仁和留守江陵的糜芳只得先后开城投降。吕蒙夺取江陵以后,先安抚两城的百姓和关羽的将士家属。后方失守的消息传到前方,前方将士斗志瓦解,都担心家属的安危,无心再战。关羽听说江陵失守,立即向南撤退,同时他派人到上庸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增援。但是这两人都以上庸新定,需要有兵防守为借口,拒绝派兵增援,致使关羽孤立无援。

关羽继续向南撤退,对于撤退中的关羽,曹操没有派兵马追赶。这一招十分高明,一者是把打击关羽的责任都嫁祸孙权;二者是避免补权方面由于这种追赶而防备曹操,留下关羽与孙权相斗,对曹操是更为有利。关羽自知势单力孤,乃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使人诱降,关羽以伪降作为掩护出逃。这时候他手下的兵卒都走散了,只剩下随从十余骑跟着外逃,孙权派出潘璋等将断其逃路。十二月,关羽被潘璋部将马忠俘获,砍去了脑袋。曹操为了表示他说话算话,就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从此,孙权便袭取了原来刘备所占据的荆州部分地区,控制了三峡以下长江沿线。

从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为了对付关羽的进攻,开始联合孙权了;孙权为了夺回荆州,也开始同曹操合作。这样,不仅关羽孤立了,远在益州的刘备也鞭长莫及,无法派兵增援。于是,孙权与刘备的荆州之争,便以牺牲关羽茭代价,最终以东吴得到了刘备所占的荆州之地而暂告一个段落。

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计谋不断,例如吕蒙的伪装欺诈之计就是一例。

而曹操故意不追关羽,让孙权独揽杀关羽之功,是想把杀关羽的责任推绐孙权。孙权也并不傻,他将关羽的人头封在盒子里,送给曹操,表示这是为了替曹操复仇而为的。两家的送来推去,目的是想转移刘备仇恨的视线。

这一个情节,我们可以称它为“关羽人头的博弈”。

先看孙权一边的策略:

张昭从建业赶到孙权的身边,对孙权说道:“今天主公杀掉了关羽,江东的祸就不远了。关羽与刘备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就说要同生共死的。现今刘备有了两府的兵马,再加上诸葛亮的智谋,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的勇毅,势力已经很大。如果他听说关羽被您杀了,一定会起两川之兵,奋力前来报仇的,这样,恐怕东吴也难以对抗的了。”孙权听了张昭一说,很是吃惊,他问道:“那我们怎么办才好?”张昭说:“我这里倒有一计,可以解东吴的危急,也使我们得到的荆州固若磐石。”孙权问他是什么计策。张昭就说道:“今天曹操拥兵百万,虎视眈眈,刘备想要报仇,就必然要同曹操议和。若他们两处连兵而来。我们是不可能有胜算的。不如我们先派人把关公的人头,转送给曹操,让外界觉得,我们杀关羽,是曹操叫我们干的,这样刘备必然痛恨曹操。最好的结果,是西蜀的兵马,不打东吴而转向打曹魏。我们坐观胜负,从中取事,这是上策。”

张昭这一计,是嫁祸于人。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等于把仇恨移到了曹操那里去了,即使刘备不打曹操,起码他们两家联合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那么,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之后,曹操会怎样对待呢?

曹操从摩陂这个地方班师回到洛阳,听说东吴把关羽的人头送来了,他起先是非常高兴,说道:“现在云长已死,我睡觉也能睡得着了。”这个时候,台阶下有一个人出来说道:“大王,这可是东吴的嫁祸之计呀!”曹操一看,是官至主簿的司马懿。就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司马懿说道:“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宣誓同生共死。现在东吴杀害了关羽,他们怕刘备复仇,故意把人头送给我们,让刘备好来恨大王,不去攻东吴而来打我们,他们却在一旁拣便宜。”曹操是个明白人,当然一点就透。他问这件事怎么办好?司马懿就说:“这事容易,大王可以把关羽的首级刻一香木的躯干与人头配合起来,用大臣的礼节安葬。刘备知道了以后,必然深恨孙权,尽力南征,那时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如果蜀国胜,我们帮他们打东吴;如果东吴胜,我们帮他们打刘备--其实,如果他们两国灭亡了一国,另一国也离灭亡不远了。”

曹操听得十分高兴,就采纳了司马懿的以计破计法,不但刻了一个香木人体配上这颗人头,厚葬了关羽,而且给关羽封了王。孙权想嫁祸给曹操,曹操则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说明他对关羽是最尊重的,杀他的是孙权,而不是曹操。用了这个办法,曹操把球再踢回到东吴一边去了。

自然,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羽被杀,对刘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荆州又被孙权得了去,就这两大损失,让刘备愤怒不已,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立即就开始了复仇行动,这就是发生在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夷陵之战。

杀掉关羽,无疑使刘备与孙权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极点,这说明,这两家的矛盾再也不会恢复到从前那个样子了。

诸葛亮修复结盟的努力

在一个状态或者系统中,我们有意无意地都在追求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博弈论中被称为“均衡”。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处于亚热带国家的印度、缅甸,也包括我国,有不少的蛇类动物,也有更多的青蛙和蜈蚣。蛇攻击的对象是青蛙,常常把它当成食料。而蜈蚣这种动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它昼伏夜出,它那发达的毒液能够让比它身材大数十倍的毒蛇毙命。但是蜈蚣在青蛙面前是弱小者,蜈蚣不怕毒蛇却怕青蛙。这就是自然界中平常所说的“一物降一物”。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那些捕蛇者会发现,在冬眠的洞穴里常常有这三者住在一起而相安无事的现象。蛇、蜈蚣、青蛙同居一室,和平共处。我们知道,这三者绝不是诸葛亮、周瑜和曹操这样的三个智者,它们很难说是能思考的,更不用说使用谋略了。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其实就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它们之间的相克关系是,蛇能吃掉青蛙,青蛙能吃掉蜈蚣,蜈蚣能毒死蛇。

它们之间的相生关系是,有蜈蚣的存在,青蛙就不再怕蛇,它的生存得到了保障;有青蛙存在,蛇也就不怕蜈蚣;有了蛇的存在,蜈蚣就不必怕青蛙。因为在它们中间,如果少了任何一方,例如少了蛇,那么青蛙就会把蜈蚣吃掉。如此一来,每~方都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而想保留另一方。

这真有点像中国古代五行中的相生相克理论。相克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正因为有相生相克的存在,才能使整个自然界,整个人类的世界会有一种和平的平衡。

我们试想,在魏、蜀、吴三国的世界里,它们哪一方都可以同另一方建立同盟关系,也能够同任何一方开战,它们都想消灭对方而使自己的势力扩大,但是它们同样担心,如果失去了第三方,自己必定会成为另一方的打击对象,这就是说,失去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剩下的就只有一方吃掉另一方。

不过,这三国鼎立的局面还略有些不同,那就是魏国强大而蜀、吴弱小,这两方联合才能抗击魏国。这就是说,魏国是实力指数最强的国家,它可以是“4”,蜀(当它在四川称王之后)是“2”,而东吴也是“2”,它们两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足以对抗魏国,但很难消灭魏国,而魏国只要与任何一方联合,就能达到消灭第三国的目的。因此说蜀与吴的合作至关重要。

但是我们在前面提到,东吴杀掉了关羽,与刘备结下了死仇,刘备为了报仇,兴全国的兵力讨吴,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率领的东吴军打得大败,永远失去了报仇的机会。在这种生死仇恨的状态下,他们还会再一次联合吗?

会的!

这星面的机缘是刘备在白帝城病死了。死后,那个刘禅(刘阿斗)当了皇帝,由诸葛亮当了相父。我们知道,刘禅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皇帝,他只懂吃喝玩乐。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断,诸葛亮担负起了治理蜀国的重任,成为蜀国的实际统治者。

刘备个人的仇恨,对于刘阿斗和诸葛亮而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诸葛亮是个智者,而且是个十分理性的智者,并且就他个人而言之,关羽的死不会让他像刘备那样痛惜(且已经时过境迁了)。因此,在诸葛亮执政之初,他就着手修复和巩固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早在夷陵之战以及刘备死去之后,蜀匡与吴国间虽然恢复了友好关系,但战争造成的裂痕依然存在。东吴与曹操还没有断绝关系,还支持着蜀汉南中地区的叛乱。诸葛亮在执政的蜀建兴元年(221年)冬天,即派了邓芝出使吴国,重申了盟约。但是孙权态度犹豫,他担心蜀主刘禅年幼(其实也已经十七岁了),国力弱小,一旦与之联合,就必然要得罪魏国,反而使自己难以保全。

邓芝向孙权指出:“蜀国有重险之固,东吴有三江之阻,结合这两个长处,共为唇齿相依,进可以并兼天下,退可以保鼎足而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道理。如果东吴归顺了曹魏,大则您须入朝,小则也要您的太子作为人质,如果不从命,就会遭到讨伐。那时,蜀国也将乘机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江南之地肯定不会再为您孙权所有了。”孙权寻思了很久,经过权衡利弊得失,终于决定与曹魏断绝关系,与蜀国恢复同盟关系。从此,双方的使节经常来往,互致问候和礼物,并且在抗魏中互相声援。

但是,这种联盟中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存在。229年,孙权称帝,蜀汉内部一些人认为孙权称帝是“僭越”行为,应当与它断绝联盟关系。诸葛亮则主张,如果同东吴断交,就要面临着两个作战方向,灭掉吴国之后牙能讨伐中原,这在目前是办不到的。即使在东边屯兵相守,也不利于北伐,反而使曹魏得计。而如果保持着联盟关系,则蜀军伐魏的时候,孙权为占领魏地,示武于内,也会向魏出兵,而不会坐视,就算他坐视不动,我们也会无东顾之忧,曹魏在黄河以北的兵力,为了防备东吴而不能西调,这对我们北伐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诸葛亮不但没有谴责孙权的“僭越”,反而派了陈震为使者,对孙权称帝表示祝贺。同时还搞了一个盛大的仪式,表示他们结盟的决心。孙权和陈震登坛歃血为盟,约定中分天下各州:“以徐、豫、幽、青属东吴,并、凉、冀、兖属蜀国,两者以函谷关为界。”其实上面这些地方,都是属于曹魏所有,这种瓜分天下的做法,自然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这等于是一种假定,即如果我们能够平定了魏国,那么他的土地就这样瓜分得了。

但是不管如何,这说明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联盟得到了确立,正是这种联盟,保持了蜀国与吴国几十年的独立(蜀自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到263年刘禅向魏投降,历时42年;东吴自孙权229年称帝,到280年孙皓降晋,历时51年),如果没有这种结盟,恐怕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就灭亡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三国关系之中发展变化的“线路图”来了:

孙、刘结盟--孙、曹结盟--孙、刘恢复结盟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的数次北伐)

这张线路图表示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反复过程,结盟一背叛(否定结盟)一再结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着策略,改变着结盟的关系,但是最后仍是恢复到了孙、刘两家的结盟上,这是因为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这是孙、刘两家赖于生存的生命线,丢掉了这个结盟,也就是孙吴与刘汉灭亡的开始。

从以上的线路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人际(国际)关系中的“针锋相对”策略的普及性与通用性:在一次性的交往中,我们只能看到或是和平或是斗争的一面,但是在漫长的关系递进中,我们就可以窥到这种关系的全貌:斗争(战争)一和平一再斗争(战争)一再和平,这样一个关系武,这是一切个人、集团、国家数万年来共通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