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14

第14章 捕捉曹操与曹军的“软肋”(2)

这就是说,曹操军队南征的时间是四个月,在长江边上一共待了两个月之久,却始终没有向孙权的部队发起进攻。虽然说他打下了荆州,得到了许多刘表的粮草,吃是不用愁的了,但是士兵们水土不服,多染疾病,加上思乡病愈来愈严重,曹军的士气已大大受损。但是曹操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站在铁锁连成的大船上,横槊赋诗,对酒当歌。

当然,我们还不能说曹操没有想着如何打仗,因为他要使用水军,就必须训练水军,把那些旱鸭子训练成水鸭子,必须待以时日,他没有进攻举动,很可能是因为蔡瑁、张允所说的水军没有训练好,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等他的水军训练好了,他这支军队的士气也完全没有了,没有了士气的军队如何还能够打仗呢?

但是东吴军却不一样,他们本来就在家乡之地,粮草不缺,士气高昂,加上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得到了十万支狼牙箭,这是对器械方面的极大补充,并且假投降也准备好了,放火的硫黄及引火之物也都准备好了,所以才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说,只要东风一起,就可以立即发动总攻。这万事俱备就是最充分的准备,东风一吹便是时机的到来。因此周瑜击敌的最佳时机,就是在东风刮起来的那三天里,而且不能在三天的最后一天,应当在第一天。因为当东风刮了两天之后,曹操他们万一醒过味来,加以防备,整场东风就等于白吹了。

还有一个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益州的例子,可以说明时机的极度重要性。

曹操征伐张鲁,平定了汉中。谋士刘哗曾向他建议说:“您以五千步兵讨伐董卓。向北攻破了袁绍,向南征服了刘表。天下的州郡土地,十有八九被您兼并了,因而威震天下,名扬四海。现在您兵临汉中(攻打张鲁),蜀人闻风丧胆,城池失守。照这个样子向前推进,蜀地用一纸檄文就能够平定了。刘备,是人中的豪杰,他虽然有智慧,但他得到蜀地的时间还很短,蜀地的人民尚未依附于他。现在您攻破汉中,蜀人得知后非常震恐,形势对刘备非常不利。以您的神明,如果借势对刘备加紧攻伐,没有打不胜的道理。要是您稍松懈一下,刘备有明察事理的诸葛亮为丞相,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为上将,蜀人一旦安定下来,据守险要,那就不能轻易侵犯了。今天您要是不攻取,必定会成为后患。”

对于如此中肯的意见,曹操没有听进去。

过了七天,到曹操这里来投降的人不断向曹操报告:“刘备控制不了蜀地,他惧怕您要侵入他那里,一天内惊恐数次。而刘备的能耐就是连续斩杀劝降者。”听了这话,曹操心动了,就招来刘晔,问他:“你看现在是否还可以进攻?”刘哗却回答道:“现在蜀地已经被刘备初步平定,不能再进攻了!”

刘晔所说的,就是曹操进攻的时机丧失了,而刘备却在短短的时日里已经养成了气候。仅仅过了七天,形与势都发生了变化,一个好机会失去了。

世间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是如此,“台下三年功,台上十分钟”。战争的准备时间总是漫长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对立的双方或三方相对峙的阶段里,即使并未正面相对,其实也是在准备。一切的冷战都应当算是博弈的准备,但真正打起来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一般是一天或者数天就结束了战斗,分出了胜负。这一天或几天的选择极其重要,就像三国赤壁之战那样,就得选择东南风起来的第一天,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一切的准备都将白费力气了。因为攻击的时机一过,力量的对比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数量上的比较。曹操军队以八十万人计算,数量的计分是“8”,周瑜的军队只能算是“1”,而刘备的军队只能算是“0.15”,而这场风加上放起来的火带给孙、剂军队的力量,很可能是“10”。一旦失去了这个“10”,就像普希金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翁的老婆一样,就一下子从女皇重新跌回到平民,依然会在自家破屋的门口用那只破木盆洗衣服。

这就是说,在一场漫长的对抗之中,最佳的攻击机会只有一次、两次,而这一次两次中间,能够发动进攻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个“点”,失去了这个“点”,也便失去了胜利。

“三而竭”就是周期走势的最低点

每个人一生的轨迹,是走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会遇到不一样的上司与下属。同父母、岳父母、亲朋好友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换中。自然还有天时与地利的变化,还有各种想象不到而突然出现的好运与灾祸。不管是出自这个人身体内部的病灾还是外部情况的变异,恐怕都有几百个变量因素在影响着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因此,人的际遇不可能是不变的,而应当是多变的,人生的轨迹就像是一条股票曲线,随时在起伏涨落着。

一个国家,一个集团,都同样如此,无论是中国的汉朝、唐朝、还是宋朝,都会从兴盛走向衰落,然后被另一个朝代所代替,我们还没有看见过一个朝代能真正强盛到永远,一个皇帝真能活过百岁,更不必说是万岁。要是在对手的旺势,却是你的劣势时发起攻击,结果肯定是不利的。要想战胜对手,就必须在对方周期的低落点,在我方周期走势的高涨点发起进攻。大家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涵养的人,有了家仇己恨立即就想报仇,而他本身的力量并不充分,对手的力量却十分强大,这个时候要报仇,就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了。而所谓的君子,却不急于复仇,他在等待,在等待一个更好的耐机,在这个时机里,他的力量强大起来,而对手的力量削减了,于是他才能得以成功。认识人的周期走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力量,也是认识对手的力量,要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必须把自己的力量与对家的力量作一个对比,看一看是否可以进攻,这种进攻是否有效并能赢得胜算。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仍可以把它从定性分析转化成定量分析,也可以完全转化成数字化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我们假设有甲、乙两个力量进行对抗,甲的力量强盛,为“6”,乙的力量弱小,为“1”,这就像中国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军和红军,劣势的红军绝不能在弱小的时候与强大的国民党军硬碰硬打,如不能去攻打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长沙,也不能像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以堡垒对堡垒。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国民党军已经走向没落,那个时候,就可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就只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绝不可能发生在红军弱小的时期。

因为按照周期走势而言,红军时代是国民党的强势也是共产党的弱势时期;到了解放军战争时候,是共产党的强势与国民党的弱势阶段,时期不一样了,两军力量的周期走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

让我们再拿孙权、刘备和曹操这三个集团的力量来作说明。夷陵之战,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另一次大战。专家们认为,三国鼎立,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的战役,那就是宫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四川一带地方),让关羽守荆州。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向曹操军队占据的樊城发动了进攻。正当两军处在胶着状态时,已和曹操联合的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最后只得败走麦城,被孙权捕获最终杀掉了。

刘备失去了这个同命运共患难的好兄弟,怒火中烧,决定发动报复性的战争。蜀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七月即亲率五六万大军进攻孙权。

刘备出发前,让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率兵万人到江州(重庆)来与他会合,张飞临出发时,被帐下将领张达杀死,未出师前刘备就失去了一员大将。

看来刘备这个时候开始走晦运了,他起家时结义的两个生死兄弟,先后被杀,他等于在出军之前就被砍掉了两条手臂。

孙权派陆逊为统帅,迎战刘备。当时的东吴将领要求快速出战,陆逊没有同意,陆逊认为,刘备举军东下,现在锐气正盛,且乘高守险,进攻难获全胜。但蜀军缘山行军,兵势难于开展,反而会疲惫于木石之间。因此他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刘备在夷陵(今天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分设数十个营寨,用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督,自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与吴军相对峙,直到六月还得不到决战的机会。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等待,陆逊认为这时候刘备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尽失,已施展不出更多的作战谋略来了,因此攻击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先试探性地进攻刘备的一个营垒,结果没有取得成功。他从失败中获得了教训,决定采用火攻(又是用了周瑜赤壁之战的老办法)。他命战士各持一把茅草,到蜀营放火,火势形成后全线出击。结果连破四十余营,刘备军全线崩溃。刘备乘夜突围,只带了少数人马逃固白帝城。这场败仗对于刘备而言,打击实在太大了。他不但没有夺回荆州,而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和财力都付诸东流,蜀国从此元气大伤。战后,刘备便一病不起,蜀章武三年(223年)四月死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让我们分析一下刘备这时候的实力指数:

1。孙权与曹操联合了,虽然曹操没有出兵帮助孙权,但起码在声势上支援了孙权,所以刘备是孤立的。

2。关羽被孙权所杀,而张飞也被部将所杀,刘备本来将领就不多,这两个勇冠三军的兄弟死了,等于砍掉了他的两只臂膀。

3。他派诸葛亮保护太子守蜀,所以诸葛亮没有伴随在身边,不能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是个不会打仗的人,过去的战争只要是他指挥的,大多败多胜少。所以他一点谋略也发挥不出来。

4。长途行军出蜀作战,结果在夷陵这个地方耗去了半年时间没有决战,蜀军的锐气已丧失殆尽。

有了这四点与赤壁之战的不同之处,你想刘备他还能取得胜利吗?

这里最主要的还是第四点,刘备挟报仇之气而来,初出四川,是锐气最高的时候,多待一个月士气就下降几分,拖延半年之后,就一点锐气都没有了。而锐气就是士气,没有了士气的军队又怎么能打胜仗呢?

而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军队,还没有拖延如此长的时间,只不过等待了两个月之久,就不但士气下降,而且疾病流行,失去了战斗力,一次远征的军队,哪能耗时如此之久呢?

领兵的人对于部队士气周期的认识,起源于战国时代齐鲁的长勺之战。齐国在鲍叔牙的指挥下,带领大军来攻打鲁国。其时,齐强鲁弱,齐军多而鲁军少,齐军气盛而鲁军气弱。但是这次战争结果却是鲁国胜利了,齐国失败了。这里面的关键是鲁国任用了一个无名人物曹刿当了统帅。这个曹刿也像那个毛遂一样,是自荐而来的。

请看《左传》中的这一段描写:

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人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乏,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这里的公,是指鲁庄公。

齐军第一次冲锋,是气势凶猛,鲁军不同它交战,就是想挫一挫对方的锐气。到了第二次冲锋,气势已衰,但仍有些战斗力,有可能打个两败俱伤,所以还是不能战。到了敌人第三次冲锋,气势已尽了,这个时候鲁军冲锋,就可以击败齐军了。

以上是非常明确的三个层次,说清了齐军士气下降的趋势。锐--衰--竭,而鲁军则未战,仍保持着一个常数--锐。若是我们用等级来分,齐军的士气从“3”降到“2”再降到了“1”,而鲁军仍是“3”,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军又怎么能不打败仗呢?

这样说来,赤壁之战中,士气的低落和士兵的生病正是曹操军队失败的两大原因。

生物学家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生物钟,在生物钟的最低潮里,运动员很难出好成绩,考生也很难得到高分,因而,比赛与竞争都应当选择在人的生物钟的高潮期中进行。那么,同样的道理,一支军队也有士气变化的生物钟存在,“三而竭”,就是这支军队生物钟的最低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