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歌名叫作《美丽心情》。歌中写道:多雨的冬天总算过去/天空微露淡蓝的晴/我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看着当时写的日记/原来爱曾给我美丽的心情/像一面深邃的风景/那深爱过他却受伤的心/丰富了人生的记忆……
虽然歌词略有些伤感,却让听歌者在体会一种心绪的同时,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尤其喜欢那种远离喧嚣尘世的、没有一丝杂质的美丽心情。我们每天都周游在这浮尘之中,看世间万物周而复始,为生存而劳碌奔忙,为理想而奋斗抗争。在身心俱疲的时候,透过滚滚红尘,用美丽的心情装点我们的人生,用美丽的心情伴随我们成长,用美丽的心情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心房不再沉重,让生活变得轻松,让心情更加愉悦,令人生愈发充实。而实现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诠释,用心情去点缀,所以,时刻保持美丽的心情,让美丽的心情永驻,才能快乐一生,幸福相伴到永远。
挚爱而难以割舍的亲情带来美丽的心情,真诚而善解人意的友情带来美丽的心情,充实而紧张忙碌的工作带来美丽的心情,得体而庄重整洁的服饰带来美丽的心情,多彩而如诗如画般的生活带来美丽的心情,自然而淳朴无邪的风光带来美丽的心情。这些,都令人无时无刻都在体会着难以名状的美丽心情。
每次离家远行,父母亲朋的声声祝福,让我们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被亲人惦念、友人牵挂的感动,于是就在每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在每一天结束工作之后,悄悄地掠过心头,随着这种感动而来的短暂的忧思之后,一种美丽的心情就会在心底油然而生;当结束一项工作,并因为工作的顺利完成而感到快乐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历经艰难终于完成任务后的那种感受的时候,这时,你不会再抱怨灯光下长久的辛劳,流逝的时光对身心的侵蚀,无情的岁月对容颜的摧残,因为你的心情是美丽的,疲乏的身心也会得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和同事、朋友外出旅行,都能体会到美丽的心情,如果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直攀上峰顶驻足远眺的时候,体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再留下几张照片,留待将来的回忆,那时的心情就是美丽的;登山的心情是美丽的,在海边游泳、赛跑,任浪花在身边飞舞的心情也是美丽的,而在海边滑草、滑沙的惊喜过后的感觉都会让人们体会到美丽的心情。
当清风飞扬的时候,如果在颈项之上系一条淡绿色的丝巾,那一份平和的心情和庄重的气质就在高雅和厚重之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当秋风乍起的时候,在蓬松的发髻外披上一条浅蓝色的纱巾,就像在点缀着白云的蓝天上轻舞飞扬,那种缤纷的心境顷刻间变得美丽,形成一种心情,那种美丽的心情。每一种细微的点缀,无论一只发夹、一个头簪,还是一条丝带抑或是一枚胸针,都会带来美丽的心情。穿着绿色系列的服饰,用绿色打扮自己,仿佛在喧嚣的城市体会春天的原野就在身边一样;点缀着海水的湖蓝色,用蓝色装扮自己,在炎热的阳光下体会大海的平静和恬淡,那种心旷神怡,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穿着黑色系列的服饰,用庄重和典雅体现成熟的韵味,时刻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不接受任何的躁动和不安,并在黑色服饰的基础上,偶尔用绿色和蓝色加以修饰,就像一组没有生机的图片,调和了适当的色彩后,便会焕发盎然的生命,虽然不够靓丽,却也持重而典雅,刚毅而稳健。
其实,服饰并不能说明什么,能够透过服饰理解的只是一种美丽的心情。透过心情,折射出的就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自己创造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些快乐中,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遇上了难题,当我们无限热爱的事业受到了挫折,当我们美满的家庭出现了矛盾,当我们与知心的朋友发生了误解,当我们的至爱亲朋不幸身染重患,当我们考级、考研失败,这个时候,只有美丽的心情能够帮助我们调试那种心情将倾的大厦。这时候,工作着就是快乐的,学习着就是快乐的,健康着就是快乐的。
每读一本好书,都会带来一种好的心情;每做一件好事,也会带来一种好的心情;朋友间的每一声问候,更会带来一种好的心情;甚至,每做一次家务劳动,都是一种好的心情的体现。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倾听快节奏的迪斯科,或许,不仅加快了劳动的节奏,更缓解了劳动的疲乏。那些被清除的灰尘,就像心灵的垃圾一样,被一扫而光。在厨房劳动的时候,如果放一曲悠扬的小夜曲,体会的不是柴米油盐的烦琐,而是仔细品味佳肴时的快乐。为自己和家人做出几个精致的小菜,不仅品味佳肴,更能品味快乐。忧伤之时,倾听那些欢快的乐曲,心中充盈的都是快乐的乐章。
快乐属于每一个人,快乐更属于自己。快乐是可以创造的,没有什么可以抹杀一个人的快乐,除非自己不快乐。舒展身心,让自己快乐起来,因为,你的快乐只能你做主。
春江花月夜·燕京八度
一日小聚,朋友邀请喝茶,欣然前往。到了地点才发现,原来去的不是茶楼,而是朋友的工作室。那里不仅有全套的茶具,还摆放着古筝。于是,我就在品茶中倾听了另一位朋友弹奏的《春江花月夜》。
稍有文学常识和音乐知识的人们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既是张若虚借景抒发理想的一种寄托,也是一首古典名曲。好友苗将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案打印出来送给我,虽然没有精心地将其全部收入记忆中,却也喜欢朗朗上口的韵律,景物与心绪相融的内涵。尤其在倾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再诵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犹如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奇妙境界。从而不禁联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时刻,仿佛月夜下的江水,在悠悠白云的陪伴下,在缓缓流动着的时刻,诉说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喜欢听音乐,也喜欢在音乐的节奏里邀上闺蜜一起喝着啤酒,更喜欢听着《春江花月夜》,手里捧一本关于女人与色彩的书,坐在桌旁独斟独饮。虽然在每日的忙碌中,这样的闲情逸致越来越少,不过,只要偶尔享受一下也就足矣。
我们总是流于形式,追求那种外在层面的满足,却忽略了心灵的充实。尤其热衷于那种空泛的自吹自擂式的夸耀,或者喜欢云山雾罩式的吹捧,总是躲在迷蒙的雾中,偷窥着水里虚妄的花,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徘徊不定。
每及于此,就会想起这首《春江花月夜》,想起张若虚,想起燕京八度。燕京八度,是燕京牌啤酒;八度,指的是该酒的酒精含量。因为度数低,就一直喜欢喝这种啤酒。即使朋友聚会的时候,也将这种酒作为一个保留项目。既然喝了这酒不会很快醉倒,就在喝着酒的时候,再要求音响师播放《春江花月夜》,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尤其和好友一起度过这样的一个夜晚,回顾那种美妙的时光,更会是一种快乐呢!
在听音乐的时候,脑海里始终流连着音乐舒缓的旋律里描绘着的淡薄的雾霭和乡间草地的芬芳,淡淡的蓝夜、清泠的水声,在那里找到心绪的归属,找到喧嚣中的宁静。也许只有在这时,酒桌上的嬉闹,才变成了对文化的尊崇,像静谧的春江一样引人入胜。
每每在这种寻找中,总是能够与友人分享这种气氛,便觉得心安。那天早晨,给学友打电话,邀请她一起到家中品尝燕京八度,共同体验文化的魅力,感受燕京八度的韵味。在八爪鱼拌凉菜,鲤鱼炖豆腐的余香里,总感觉还缺少了什么。如果陶醉在音乐里,啜着燕京八度啤酒,吃着简单的菜肴,沉湎于《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中,仿佛张若虚向我们走来,一起吟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份心境,不可言喻。
一首古诗,一支筝曲,一瓶啤酒,也许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却映照出现代人在都市的喧嚣中寻求的那份宁静,也许拥有的这份宁静背后,最难得的是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由此,不难理解,绝美的音乐蕴藏着的那种空灵和深沉,配以现代的燕京八度,将人们追求的那种界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唯美主义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人们常常说神圣的音乐是艺术殿堂里的奇葩,将音乐归于高雅,而将意志迷离的醉酒之人称为酒鬼,无疑,将喝酒归于粗俗。言语之间,鄙夷之色轻易地就流露出来。为了缩短这样的距离,就有人从饮食中挖掘高雅的文明,诸如在餐厅里放一架钢琴,不时地演奏一曲,调剂一下食客对音乐的满足;或者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位置,挂上一些书法或者绘画大家的作品,一幅仕女图,一幅花鸟画,不仅仅供就餐的人们欣赏,也体现出对文化的一种尊崇。那种和谐,立即缩短了艺术与饮食的距离,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餐饮文化。不知是艺术推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饮食文化赠与艺术以市场,总之,两者在互相利用的暧昧中就这样地共存了下来。有点像我们,听着音乐还偏要喝着燕京八度,既满足耳朵的需要,还要满足肠胃的要求;或者喝着燕京八度,还要听《春江花月夜》,在粗俗中寻找高雅的浪漫。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灵的需求。
也许,在饮酒的过程中,文化的情结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追寻,而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的。有时,很多事物就像一场情景剧,根据剧情的不同需要去添加不同的素材。现代的东西靠古典去装饰,古典的事物用现代去释义,就像很多古代的楼宇建筑在现代的高楼大厦之间,那是一种点缀。也许,这才是最好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意味着和谐与平和。
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保持头脑冷静,心境平和,让自己在一整天之内都保持和谐。就像多次倾听《春江花月夜》,每听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每次体验心境都更加平和。在平和的心境中,仔细品味燕京八度,对于音乐和文化的更深认识就刻在了脑海中,而对于心底里的那份宁静,却始终没有停止找寻。
平和、舒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高效地完成工作,并在工作的时候享受一种难得的宁静,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坦然面对各种挑衅,无论身临逆境还是面临失败,都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风度。所以,冷静的人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能体会生活的真谛,犹如在都市的喧嚣中寻找着一份持久的沉静,在川流不息的忙碌中寻找着一份安宁,在嗟叹落花流水的时刻静望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在厨房的意境
生活中的每一天,也许都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琐碎,那些琐碎的生活更让人们烦躁。诸如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压力,情感的挫折,这些,尘世中的人们都会遇到。我的脑海中常常回味那高山流水的画面,感受高山流水的音乐,用音乐陶冶情操,让自己的心灵变得高雅;在厨房的琐碎中寻找着宁静,就会冲淡生活带来的烦恼,提高生命的质量,使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起来。
在厨房劳作,常常会想起高山流水的传说:先秦时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琴师叫伯牙,他弹奏的曲目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而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的时候,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出他所弹的曲目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于是,为遇上知音而感兴奋。后来子期死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生不再操琴。“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故有高山流水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说明了知音难觅,也向我们讲述了《高山流水》曲的由来。
厨房与高山流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每当谈到高山流水,总是会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高山流水应该表达的是一种意境,高山流水所代表的是一种友情,《高山流水》是一首高雅的曲目。高山流水会与厨房有关吗?
既然无关,我每次在厨房做好了饭菜,静坐休息的片刻,总是会放上一段乐曲,虽然磁带因为多次重放已经变得不再清晰,而在那著名的《十面埋伏》《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十大古典名曲中依然能够听出《高山流水》的音律,仿佛在古筝演奏者的指尖里流淌出的真的是那清澈的流水,还有观众席里的知音的身影。
每当这样想着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远处的高山上一泓清泉从山顶飞泻而下,在静静的流淌中汇聚在山脚下的一汪池水里,那碧绿的池水倒映着高山的影子,令人遐思着亲耳倾听流水的声音,从而领略高山的雄姿。而这种意境在厨房里能体现出来吗?也许,人们已经习惯于家庭生活的琐碎,每天在辛勤地工作后回到厨房里为着让自己的身心都愉悦,要做些不同的饭食,那一时刻没有什么可以幻想了,就是实实在在地做着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事情。似乎感觉很枯燥,然而,那正是一幅与高山流水的清淡相映衬的画面,因为在这幅画里,人们才是真实的。
和同学小聚,大家抢着去厨房轮番上阵炒着自己拿手的菜肴,这时的喧闹声覆盖了流水的声音,却洋溢着友情,在知音小聚的时光里除却了厨房里的烦躁,一起回味曾经游览过的高山,在倾听过的流水的声音里度过欢乐的时光。
余秋雨先生在《高山流水》一文中写道:“差不多注视了整整40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为什么余先生会这样写?源于他参加几个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悬挂的那些挽联中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知音,但死者对于撰写挽联者的感受绝非如此。于是他写道:“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是错位了的友情。”
友情不应该错位,也不应该隐藏。正如爱默生所说的那样:“人的个性是无法隐藏的,它迟早都会显现出来。它不仅能通过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很强烈地体现出来,而且还能通过我们自身释放的气场表现出来。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一面也是如此,它迟早都会透露出来。然而许多人却不愿承认他们的真实的一面,总是想表现得更聪明一些,更富有一些或更强壮一些,最终严重影响或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人们常说知音难觅。就像那些少小时的同学,可能有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有的人仍然在家乡的土地上劳作,并不是说知识分子鄙视那些农民,而是他们之间可以谈友情,却做不成知音。为了知音而献身或遭到流放的人古今中外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