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被密伦娜所崇拜的作家,卡夫卡在《致密伦娜的情书》中,既要充分表达他对“性格爽朗、感情热烈、果断勇敢、行为不羁”的密伦娜的灼热的爱情,又要保持自己在密伦娜心中的美好形象;既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注重语言的分寸。应该说,卡夫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写作的才能与技巧,他全部的才华在《致密伦娜的情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书中,卡夫卡充满幻想地这样写道:“凡人的肉身几乎不能领受大自然更多的赐予了,我的阳台掩没在花园之中,周围、头顶长满了鲜花盛开的灌木丛,还有骄阳的照耀。在布拉格积水潭都快结冰的天气里,我阳台前的花朵却慢慢地绽开着。壁虎和鸟姿态各异、成双结对地来拜访我。我多想把美兰赐给您啊!”这些对景色的描写,寄托着卡夫卡希望见到密伦娜的强烈愿望;同时,卡夫卡也在信中写着自己的梦境,流露出一种对密伦娜的惦念和牵挂之情。不仅如此,他内心期待的完美和对白璧无瑕的爱情的向往以一种半癫半痴的状态在进行着极度的抗争,他将自己与密伦娜的怯懦归结为“只有在绝望中、顶多在愤怒中……还有在恐惧中才会消逝”。他对密伦娜的信赖则是:“我不能同时倾听内心可怕的声音和您的声音,但我能听见那个声音并信赖您,除此之外在这个世界上我谁都不能信赖了。”
当生活遭遇了爱情,无论卡夫卡还是密伦娜,都无法逃避。
虽然卡夫卡对他与密伦娜之间是否还有未来捉摸不定,虽然他为自己与密伦娜的归宿设计了无数的结局,他仍然把自己比喻成密伦娜房间里的“一只大橱”,希望每天看着密伦娜,看着密伦娜所做的一切。但是,他也承认那个大橱“保持着迟钝笨重的特性”并强调“这不是橱,有朝一日你重置家具,我们就把它扔出去”,用以嘲讽自己的错误。
作为以写作为生命的人,卡夫卡的心灵自然极为孤独。他既有对他人的排斥,又惧怕孤独。所以,他的心若即若离,他的内心世界始终在战斗着,与他的孤独抗争。对最初的感情他认为是一种怜悯,而他回报以恐惧。我们承认:卡夫卡的灵魂是善良的,他的心灵是质朴的。密伦娜是值得他爱的,但是密伦娜又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孤独,以至后来,卡夫卡拒绝再见密伦娜。
正如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人生论》中“人生倘若没有恋爱,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文学艺术也就黯然失色”所表述的那样,卡夫卡当时就是这样一种境遇。因而他说,“在远离你的地方我只能这么生活”,或者“我们俩现在已经结了婚,你在维也纳,我怀着恐惧呆在布拉格,不仅是你,我也攥着这婚姻之绳的一端拽来拽去”。那时的卡夫卡,对密伦娜的情感是真挚的,他既对婚姻怀有恐惧,又向往婚姻,尤其是在经历了三次订婚,同时又解除婚约之后,他真心希望与密伦娜永远在一起,他写道:“我困了,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只想将我的脸埋到你的怀里,感觉着你那抚摸着我的头的玉手,直到永远永远。”
对生活的恐惧,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一个矛盾的卡夫卡。从卡夫卡的书信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作为作家的卡夫卡,更了解了作为凡夫俗子的卡夫卡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内心世界的独白。从而我们确信:20世纪20年代的卡夫卡,是多么强烈地爱着密伦娜,虽然几易其夫的密伦娜始终没能与卡夫卡成就一桩美满的姻缘。
那个时期的卡夫卡,经常以极大的热情跑到报刊亭,去寻找密伦娜发表的文章,因为“卡夫卡对其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显然并非仅仅出自爱情,而且也是出自对密伦娜写作质量的客观评价”。而密伦娜这样评价卡夫卡:“他的苦行主义毫无英雄气概——因而更显得伟大和崇高。任何‘英雄主义’都是谎言和懦弱。这不是一个将其苦行主义作为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的人;这是一个由于其可怕的洞察力、纯洁性和无妥协之能力而被迫采取苦行主义的人。”也许,作为作家和恋人的密伦娜,对卡夫卡的评价恰到好处。
曾经有文章评论卡夫卡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话题”,是“一个痛苦的精灵”,同时,卡夫卡的小说“充满了戏剧性”。而当我们阅读《致密伦娜情书》后,对卡夫卡的戏剧性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的同时,更受到了一些启发。爱情是透明的吗?那座水晶的村庄能否盖起来?
《致密伦娜情书》并不能说明卡夫卡对爱情的专一和执着,其实,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孤独的。他对爱情虽然追求得强烈,但是,他对婚姻却是恐惧的。我们最终看重的是这部情书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以及卡夫卡孤独的灵魂和渴望心灵的沟通对后世的影响。卡夫卡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一生要饱受心灵的孤独,虽然他也挚爱着与他生命有关的几个女性,尤其是密伦娜。尽管密伦娜最终没能与卡夫卡成就最完美的婚姻,但是密伦娜应该是幸福的。
“生活的乐趣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对升入一种更高的生活的恐惧,生活的折磨也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因那种恐惧而进行的自我折磨。”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卡夫卡虽然躲避了婚姻,但他仍然是是高尚的,而密伦娜是纯洁的,他们的爱情是伟大的。可谓婚姻的警钟、情感的楷模。
诗人万琦说:“有多少爱情可以挽留?譬如朴素、纯洁、激情、平稳,第一次读懂爱情,读到缺氧,坐在河岸看你的背影。总在落寞里想念你眼睛里的水,阳光、妩媚、柔情、缠绵,在你的手中躺着一个微湿的字——家,我们去取土和砖瓦,盖一座水晶的村庄。爱到不停,爱到憧憬,爱到累了病了才吃你烘热的药,说只要有你,我就不会摔倒,你是我祈祷里的主角,谁也不能取代你透明的心跳。现在可以偎在一起看花儿朵朵,看草儿清脆的腰肢,看河水清澈地流淌,看你像一片云里的光芒。”
全诗始终洋溢着一种纯洁的美好,对生活的向往、对爱人的依恋,流露在字里行间。读着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依偎的倩影,浓缩在一幅生活的剪辑里。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说得对:“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有一场疯狂、放纵、奢华、色彩斑斓的爱;一个善良的人可能也会有一场粗暴而低劣的爱;语无伦次的疯子也可能会给某人带去温柔而淳朴的浪漫情爱。因此,爱的价值及其品质取决于施爱者自身。”
当生活遭遇爱情,是将爱深埋于内心,躲避爱情,还是拿着你的戒指去求婚,需要你自己做好选择。
从锁孔向外看风景
当运动成为一种让人们感觉到那是一种很奢侈的锻炼方式或者是一种时尚的时候,人们热衷于斯的程度便会有增无减。而经常从事一些比较另类的运动,却也会令身心得到短暂的舒缓,或者说体会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并为原以枯竭的记忆书写浓重的一笔。而在这样的记忆中,说不定会得到一次触动心灵的启发。
令我感到惊讶和常常回味的有趣的骑马经历,不是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而是在将草场与海边隔离开的山脚下。因为在那里,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有一处靠海的跑马场,如果人们要到这个距离海岸不远处的非常陡峭的山坡上骑马的话,必须要经历滑沙的苦难。我们经历了艰难和猎奇之后,乘坐的类似小船一样的滑沙板将我们一路下滑时的惊叫声变成了在地上重重的一顿后,我们才站起来扑打着一身的沙子跑向山那边的跑马场。此时,心生感慨,即使骑马这样的小事,也要经历一些艰险,否则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在我们接受训马员简单的培训之后,每个人都穿上了厚厚的马靴,拿起一根马鞭子,牵过一匹马。在飞身上马之后,马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温顺,那畜生其实在内心里也在不断地和我们较量着。经过多轮的较量,那马终于驯顺地带着我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撒开马蹄子飞跑起来。这,就是我第一次骑马的经历。
我们总是喜欢登高望远,观赏众山风景,其实骑在马背上,望一览无余的草原风光,眼里尽收的是别样的风景,也是一幅别样的画面。
看惯了城市的喧嚣,我们总想找一处让心灵放松的地方,总是抱怨工作的忙碌。那么,周末休息的时候,与其赖在家里,不如出门走走,望一望风景,换一个心境,一周的烦恼自然就会被抛到云霄之外。
每一个城市的周边,都能找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即使它不是名山大川。只要走出去,就会发现,外面的风景很美,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每次外出,当车在盘山路上行驶的时候,望着远处黛峰高耸的墨绿色山峦,不禁为人间有这样的奇妙景色所打动。比如千山、比如五女山、比如凤凰山,这些地方虽不及黄山、峨眉那样颇负盛名,却也游人如织。
记忆中去过一个叫温泉寺的地方。信步走在住所的四周,看到近处的围墙上,爬满了牵牛花,淡淡的紫色小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晃动着。墙下生长着茂密的小草,像搭在山坡上的一块碧绿的地毯。透过长满小花的围墙,那幢白色的建筑醒目地在半山腰矗立着。那种和谐的颜色、景物的搭配,令我称奇。当我望向远方,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群山,连绵起伏,云在山间绕行,雾在山峦徘徊。而在山脚下却是涓涓流淌的小溪,小溪就那样平稳地流着,好像一位小姑娘在向母亲娓娓地诉说着心事。多么美妙的一幅山与水的风景画!我以前常惊异于诗人们赞叹的山水和谐的那种意境,原来真的是妙不可言啊!
远眺群山,片片乌云就像捉迷藏的孩子从山后绕到了山前,随即大雨倾盆般倾泻。瞬间,连成线的雨滴落在宾馆那白色椭圆形的窗台上,溅起了一朵朵透明的喇叭花。透过这水晶般的伞状花瓣,放眼望去,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上,蓊郁的山林之巅,偶有几缕白雾正向空中升腾,令我想起童话中神仙的居所,或许就是这样一处绝妙的地方吧!
当雨滴落到了小溪里的时候,仿佛带着音律的节拍,和谐的声音好似具有神韵的鼓点,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这天空中的雨水与大地上的溪流汇聚一处,任意流淌。它们随着时而缠绵的细雨、随着时而卷起狂风的暴雨,无忧无虑地离开母亲河的怀抱,到自然中去流浪,寻找最终的归宿。
横跨河流的铁路桥上一列火车飞驰而过,将雨雾驱赶开来。桥下,那些光着小屁股站成一排,从一块大礁石上向小河的旋涡中跳跃玩耍的孩童们,不知这时他们都躲到哪里去了。远处的山沟中已经冒出了缕缕炊烟,间或看到红砖房子散落期间,也许孩子们早已返回了山中的家园,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了。
晚饭归来,不觉暮色已经来临,雨渐渐地停了。山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蝉鸣与蛙声交汇。和着这样的乐声,我们渐渐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等到终于踏上了归途,那连绵不断的群山、湍湍流淌着的小溪,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而那群山中令我神往的小山村,还有天真顽皮的孩童们,都是那么地令我留恋。车子已经驶离了盘山公路,而我的思绪仍在那山路上萦绕着。
为什么出门旅游这件看似很辛苦的事情,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他们明明知道爬山又危险又辛苦,可还是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在大山的怀抱里心灵能得以放松;他们明明知道在大海里游泳又危险又消耗体力,可还是赤裸着身体扑向海的怀抱,就是因为在大海的胸怀中心灵的轻尘能被彻底清洗。
越来越多的驴友已经上路,走出家门,去看外面的世界,就像打开一把心锁,从锁眼向外看着美妙的风景,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超越了自己。其实更精彩的风景在远处,更放松的心灵就在心中的风景里。
有一种情感叫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