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活到天年
21297100000036

第36章 会吃饭,您就生不了病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有位非常熟悉的朋友是一位记者,一次,他好奇地问我:“你看病近20年了,什么病最容易发生呀?”

你还别说,他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倒不是我没法回答,而是担心用中医的术语回答他他听不懂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去皖西南参加一个中医界的小型研讨会,才想出了如何回答这位朋友的疑问。

研讨会的地方是山区,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但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想起此地离九江不远,九江古称“浔阳”,白居易有诗句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子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看来这里湿气太重是无疑的了。广州、香港一带,得脚气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为南方气候本来就多湿,再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湿邪内外夹攻下沉于足部造成的吗?更何况,现在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湿气就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召集聚会的“东道主”朋友古道热肠,一路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体内并没有什么湿气啊。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一大半了。

这里的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米饭。这样做出来的饭,哪还有什么湿气呢?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这样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但我没想到的是,吃了朋友家的饭,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稻子生在水里,沾染水的湿气,但它为什么不被水淹死,是因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

后来我问了很多人,才发现,在不久以前,人们做米饭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

我们现在做饭,往往是用电饭锅,把米和水按适当的比例配好,一股脑儿放到锅里,加热一直煮到米饭成形,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大型食堂用的锅炉则是用高温蒸气把米直接蒸熟,蒸气是大湿大热的,这反倒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大米中的湿气没有去掉,利水功能又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脾主湿”,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米饭的。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倒不大,关键还是米饭没做好,其实我们吃的都是生米。我们根本不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从来都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不然也。大家因此全变成了“吃生米”的!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但并非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点,用电饭锅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那就是,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哎,没想到一趟皖西南之游,不但回答了开头那位记者朋友的疑问——“湿病是现代人最容易发生的疾病”,而且居然还找到了应对最容易发生的湿病的养生妙法,何其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