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活到天年
21297100000010

第10章 要活就得动

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动就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

2007年夏天,一位教授来访,老人家70多岁了,喜欢研究养生之道。闲聊的时候他说多年来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5次院了。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活动活动嘛,要活就得动。”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很孝顺,他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很少出门活动。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脏面对静止不动的身体,好比励精图治的君王遇到慵懒的臣民,怎么都不听使唤,无奈之际,他就躁动不安,心烦意乱,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心脏出现各种问题了,这也是养生不得法的一种表现。

我给他一个建议,把每天在家看电视的3个小时用来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老人回去后一练就上手,马上找到感觉了。两个月以后,他再次登门,非常开心地说他的心脏已经恢复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而且他老伴同时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长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每天都是一觉睡到自然醒。

现在的人,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出门有车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进沙发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都淤滞了,很多病就是这么坐出来的。病人谈病色变,医生则是“谈坐色变”、“谈静色变”。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一天到晚坐着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点养生的闲暇,为什么还要坐在那里看电视呢?他需要站着,需要运动,需要让全身的气血动起来,让肢体肌肉灵活起来。

“抱住健康”养生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这样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这些剧烈型运动更是不可行的。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动就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

半年之后,这位教授已经把这种养生方法传授给了上百人。有一次老人家非让我和他一同向他所在单位的职工讲授“抱住健康”养生法,而他的讲授居然像他讲授专业课程一样严谨:

“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接着,还有一些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颚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跟绳子吊着;腿稍微往前弯曲一点,身体的全部重心落在脚掌的前2/3处,这样,后脚跟就稍稍抬起来了,又不能完全抬起来,要像踩着一个蚂蚁似的,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

我惊讶于老教授讲得如此细致、到位和准确。不过,大道至简,初学者大可不必追求外形的极致而忽略了基本的原则。所以,当大家要求我进一步阐释的时候,我对大家说:

其实也不必太追求形式,只要你自己感觉舒服就是最好。如果累了,环抱的双手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基本的姿势做出来后,你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

如果有人感觉到手会发热发胀,甚至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中医上说的“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有人说,站久了还会感觉后背发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的根本。

对于练习“抱住健康”法已经较长时间的人,我建议不妨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画小圆圈,以此带动身体的微动,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十个手指的指尖有微微发麻的感觉,随着身体的微动,这种感觉从手指传向手臂,腿部、背部也会有相应的感觉。身体这样轻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就像泡在温泉里,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怡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水,周流而不息。

我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已经20多年了,虽然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姿势,但永远不觉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的身心是在进步。刚开始练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一两周,习惯了、接受了之后,就能很乐意地把它当做日常的功课来做。

其实,我们普通人对于养生大多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没有掌握内在的技术和要领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需的。形者养身,意者养心,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古人讲“性命双修”,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现代的“身心锻炼”,通过性命双修,方可益寿延年。“抱住健康”法就是要强你的身,收你的心。安心在喜,不唯虚;养生在动,不宜静。动非浮躁妄动,喜非刺激狂喜,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就是养生的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