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21279500000041

第41章 趁年轻,不要错过这辈子(3)

专心想一想当下活着的这一刻,在这一刻没有悲伤。回忆过去才有悲伤,而设想未来则引发恐惧。如果我们只活在当下,就不会有悲哀和恐惧的空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其余的都是我们加诸自己的负担。

我们忘了好好活着,忘了当下的这一刻,反而去想过去的事物,盘算将来会发生什么,却让当下这一刻悄然流逝。这样我们不算真正地活着,只是在受苦,因为我们对明天抱持恐惧,对过去感到自责。

生活可以过得很简单,甚至很美好。我们何必畏惧当下没有发生的事?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有些人本来前程似锦,后来也不尽如人意。恐惧未来的人也是如此。不过如果你不受恐惧的牵绊,可能后来会发现自己所恐惧的事根本是子虚乌有。只要我们一分一秒、一天一天认真活着,恐惧感将离我们而去。

我们无牵无挂,活出生命中既有的每一刻,不作茧自缚,不被自己的野心、财富或权柄所牵绊,这样我们就算真正活过了。

如果不过度计划,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就有时间好好生活。如果不在乎失去钱财和权力,我们就能放下重担,感到从容安详。

时时刻刻都保持平静安详,意识到每一刻的独特,让这一刻真正属于我们,也就是说,在这一刻,我们感觉到跟造化、跟所有众生、跟大自然、跟整个宇宙有所联系,跟永恒相通。这种心境,让我们感受到永恒的快乐。

我们的我执,受到野心、欲望与焦虑感的助长,想跟别人竞争名位、斤斤计较。这种我执,现在显得很可怜,甚至很可笑。我执把当下这一刻,用来虚逐短暂的声色犬马。如果不那么强求,反而可以获得一切、拥有更多。

如果一个人不那么执着于自我、钱财、成功或名望,并且有心理准备随时可能失去一切,那么他很快就会找到真正的满足。

聪明人并不会为他所缺少的感到悲哀,而是为他所拥有的感到欣喜。会享受的人能够超越消极的情绪。每当想起新的生活,新的经历,他就兴奋不已。他没有恐惧,不怕变化。他面对现实,背对过去。造成我们心理障碍的,影响我们幸福观念的,有时候并不是物质上的贫乏或丰裕,而取决于我们心境的改变。如果把心灵浸泡在后悔和遗憾的泪水中,痛苦就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余恨。

全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任何事业,只有你全身心的投入和对待,才能将它干好。西方有句谚语说的好,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

一所英国的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曾经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份招聘启事:“工作很轻松,但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事实上,不仅教师如此,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你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去对待,惟有如此才能将其做好。而这正是敬业精神的基础。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既然选择了,就要无怨无悔地投入,争取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论你身居何处,哪怕是在最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就会获得经济自由。那些在人生中取得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做好一件事情真的很难。知道怎么去做好一件事,比对很多事情都只懂一点皮毛要强得多。一位美国总统,在德克萨斯州一所学校作演讲时,他对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怎样将一件事情做好;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的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句谚语:“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的钱更多。”

很多人都曾被一个问题困扰过:为什么明明自己更有实力,更有能力,但是成就却远远地落后于他人呢?不用疑惑,也不必抱怨,而应该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一些问题:

自己是否真的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自己是否像画家仔细研究画布一样,仔细研究职业领域的各个细节问题?

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为了给你的老板创造更多的价值,你认真阅读过专业方面的书籍吗?

自己的工作领域里你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这就是你无法取胜的原因。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久大胆而尽职地去做吧!如果它是错误的,就干脆别动手。

那些技术半生不熟的泥瓦工和木匠,将砖石和木料拼凑在一起来建造房屋,在这些房屋尚未售出之前,有些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术业不精的医科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学好技术,结果做起手术来笨手笨脚,让病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律师在读书时不注意培养能力,办起案件来捉襟见肘,让当事人白白花费金钱……这些都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让这句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吧!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使自己变得比他人更精通。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一种潜在成功的秘密武器。

某人就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请教一位伟人:“你是如何完成如此多的工作的?”

“我在一段时间内只会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但我会彻底做好它。”伟人如是说。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怎能因自己的失败而责怪他人、责怪社会呢?现在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精通”二字。大自然要经过千百年的进化,才长出一朵艳丽的花朵和一颗饱满的果实。

学生时代一旦养成了半途而废、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运用一些小伎俩蒙混过关,欺骗老师,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务。去银行办事时总是迟到,人们会拒付他的票据;与人约会时总是延误,会让人大失所望。如果一个人认为小事情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那么如果他想著书立说,必定漏洞百出。一些人从来不会认真地整理自己的论文和书信,所有的文稿和信件散乱地堆放在书桌上,办事时他就会缺乏条理,不讲究秩序,思维也不周密,结果是连自己最基本的立场、原则和态度都会丧失,也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心。

这种人注定会是失败者,家人和同事也会为他们感到沮丧和失望。如果这种人成为领导,将会总成更恶劣的影响,其下属也必定会受这种恶习的传染——当他们看到上司不是一个精益求精、细心周密的人时,往往会群起而效仿。这样一来,个人的缺陷和弱点就会渗透到整个事业中去,影响公司的发展。

一位先哲说过:“如果有事情必须去做,便全身心投入去做吧!”另一位明哲则道:“不论你手边有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

做事情无法善始善终的人,其心灵上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不会培养自己的个性,意志无法坚定,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一面贪图玩乐,一面又想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享乐与修道两头落空,还会悔不当初。

做事一丝不苟能够迅速培养严谨的品格、获得超凡的智能;它既能带领普通人往好的方向前进,更能鼓舞优秀的人追求更高的境界。

无论做何事,务须竭尽全力,因为它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败。一个人一旦领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劳这一秘诀,他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能处处以主动尽职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关键选择决定一生

大家都熟悉的球王贝利,当年被人称为球场“黑珍珠”。贝利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足球天赋。不过由于年少,贝利那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差点与足球失之交臂。

一次,小贝利与同伴们一起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伙伴们都感到精疲力竭。有几个小球员就点上香烟来解除疲劳。小孩子总是有从众心理,小贝利见状,也要了一支。他得意地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觉得很潇洒。不巧,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撞见了。晚上,回家后,小贝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低着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父亲并没有马上责骂他,更没有动手打他,而是一个人默默在屋子里来回地走了好半天,之后才严肃地开口道:“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勤学苦练,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足球运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像你这个年龄,抽烟并不利于你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以后不再抽了。可是,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不如从前,而你喜欢的足球可能会因此离你远去。”

说到这里,父亲停下来,看了看小贝利,小贝利似乎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父亲问贝利:“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选择吧。”

这时,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交到贝利手上说道:“如果不愿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些钱就作为你抽烟的费用吧。连香烟的诱惑都克服不了,还想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说完,父亲就走了。

父亲最后的一句话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这句话深刻地刺激到了小贝利热爱足球的心。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掩面而泣。过了一会儿,他止住了哭泣,发誓:一定要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一定要做出个样子给父亲看,绝不能让父亲看不起自己。

在那个晚上,小贝利一个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他终于下决心戒烟。不论同伴们怎样嘲笑他不像个男子汉,他也只是专心练球。经过数年的艰苦锻炼和赛场拼杀,小贝利的球艺日渐提高。后来,他终于成为享有盛誉的“球王”。

追求人生的成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也充满了各种诱惑。特别是对于还不成熟的少年来说,关键时刻的选择会决定一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正确地把握好自己,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向成功。

成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今天感觉这个适合自己,明天又向往另外一个,到底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都不明白,那么,盲目的选择不仅无助于你成功,反而会拖累你前进的步伐。

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年轻时也是一个思想多变、举棋不定的人。

小时候,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于是把他送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向往军队生涯,于是成了一名士兵。退伍后,他爱上了气象学,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便立志当个金融家。不久,他发现自己对音乐很入迷,便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位音乐家。

就这样,在不断变换的选择中,拉马克的青春也随之流逝着。这时,他的父母与他进行了一次郑重的谈话,希望他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正在这时,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两个人熟悉后,卢梭便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去。就是在那里,这位此前曾一直南思北想的青年竟然被科学深深地迷住了,忽然意识到也许这就是自己应该选择的奋斗方向。

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并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35岁时,拉马克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此后,他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在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拉马克又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范围。50岁时,他开始研究动物学,并坚持了35年时间,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

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但每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却不同。无论是选择成功的方式还是目标定位,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盲目尝试,那样永远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