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两难境地的明智抉择
21240200000008

第8章 两难问题为什么难--天平两头一样沉(3)

如果抛开以上的这些因素,那么,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军队的数量与质量来计算胜利的把握,但对对方军队的估计仍然是一个黑箱。而且,一旦打起来,是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走向与战争的结局是一个混沌,很可能某一个细小的原因会破坏一次估计得十分充分的胜利。

因此,要称量两难问题,对两难的两个方向做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够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人为因素和意外因素都考虑进去,打出一个综合分数,这个分数也只具有参考价值,如果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这个参考分数,就可能栽在这个估计上。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放在以后再详细地讲清楚。

美国军队用兵于欧洲还是太平洋地区可以:敬一个大的全局当然,如果把美英苏等同盟国加在一起来看,美军的行动也只能是一个局部,那么,太平洋地区的用兵就是一个局部。全局有全局的两难问题,局部有局部的两难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要是再分界得更科学一些,我们把一个系统分为大系统、分系统、小系统以及更小的系统,那么,每一个系统里都会出现两难问题。而这些两难问题又是相互勾连着的。即小系统里的两难问题可以到大系统里去寻找原因,对小系统的两难问题决策不好会影响到大系统里的两难抉择;并且还有一点,如果站在局部的角度上看问题,两难问题可以釆取这一种方法解决,要是站到全局上看问题,则可能会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解决,走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关于在一个小系统里或更小的系统里也有两难问题需要抉择,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根据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的回忆拍摄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做拯救大兵瑞恩。这是我国在998年里引进的一部美国大片。

它写的就是美英军队确定了以欧洲为用兵的重心,并于944年6月6日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主干情节是说有一个叫做瑞恩的大兵,他的3个兄弟都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牺牲了,当统计死亡名单的有关人员把这个消息报告到马歇尔将军那里后,马歇尔考虑到,一个母亲如果已经牺牲了3个儿子,一定会悲痛欲绝,而第四个儿子则是她最后的一线希望,因此作为战争的指挥者,有责任把这个最后的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交给那位已失去了3个儿子的母亲。鉴于此,马歇尔命令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寻找并营救这个生死不明的瑞恩的下落,并且尽力将他救回后方。于是,下面的将军就命令以约翰米勒上尉为首的8个士兵组成的小分队去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是将军们对此有异议,在这支小分队里也有人提出疑问,那就是用8个士兵去寻找个士兵是否值得,因为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这8个士兵都很可能全部牺牲而不能回来。而这8个士兵也都有自己的母亲在盼望着儿子早些平安回还。这,就是分派这支小分队时所遇到的第一个两难问题的抉择。

紧接着下来,这支小分队在寻找过程中又一连串地碰到了两难的问题。比如,他们发现了一个敌人的雷达观察所,那里面有4个德国士兵,他们是绕道而过呢,还是消灭这个观察所,上尉与士兵间为此又发生了争执。要是按照我们的常理推测,他们的任务是寻找大兵瑞恩,任何其他的与此不相关的有危险的任务都可以不必承担,如果硬要承担,则必然会牺牲这8个人中间一至数个人的生命,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的小分队,会因此完不成上级赋予他们的既定任务;但如果不消灭这个观察所,任其发挥作用,美国就可能丢失更多的飞机,死更多的士兵。因此他们到底绕道前进呢还是消灭敌人再去寻找瑞恩,这便是一个新的两难问题。而结果,是上尉坚持要消灭这个雷达观察所,因而搭进了一个随队医生的生命。

就在这个情节中,紧接着又出现了第三个两难问题:3个德国兵被打死了,有一个德国兵还活着。急于为牺牲者报仇的美军士兵要枪杀德国俘虏报仇,上尉也同意了,但一个知识分子的新兵提出不应当这样干,因为对于放下了枪的俘虏应该予以优待当然,后来还是放这个德国兵走了,但也留下了教训,因为这个德国兵成了像中国战争年代还乡团那样的人物,变本加厉地残害美军士兵,最后终于棱那个主张放人的美军新兵打死了。

就是他们在找到了瑞恩后,还出现了一个两难问题,他们说服这个大兵瑞恩回到后方回家去,但他坚决不走,要求打完这个桥头堡战役再回去,而这个桥头堡战役又是十分残酷艰巨的,很可能不但他们要全部倒在战场上,而且那个千辛万苦找到的瑞恩恐怕也难以生还。这样,两难问题又来了:要是他们回去,这里守桥头堡的美国士兵的人数就更少,很可能全部牺牲也守不住这座桥,他们无法眼看自己的战友全部牺牲而无动于衷;要是他们与守桥士兵共同战斗,那么寻找瑞恩的任务就可能泡汤一找个死了的瑞恩回去有违马歇尔将军要他们找这个大兵的初衷,而且万一他们全部阵亡,还有谁能带这个瑞恩可能是活,也可能是死回去?

我们把这个小分队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组合到分系统里,再组合到大系统里去,这便形成了从最小的系统到最大的系统中,各级系统里都会碰到一系列的两难问题,构成了一个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两难问题系列。

要是打一个最恰当的比喩,两难问题如何解决,像我们所下的国际象棋或中国象棋。当你拿起一只车一只炮或者一只兵,考虑走哪一步棋时,实际你就面临了一个两难问题。拿一只小卒子来说吧,你是想向前挺一步卒,去直捣中宫呢,还是叫卒走一横步,吃掉对方的一只兵呢?直捣中宫对敌方威胁很大,但自己也有被吃掉的危险,吃掉对手的一只兵则是一步保守的棋,只嬴得一个小胜,不但不能威胁对方的大局,而且让开了中珞,卒的能量减小了。这就是在兵卒这个局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但是你千万要记住,它是与大的两难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一着不慎,全局皆输,一步路走错,将使全局中遇到更加难以解决的两难问题,将使全局陷入更大的被动。于是,车的系统、炮的系统、相与士的系统都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两难问题,而且解决的难度愈来愈大,最后将使全局陷入绝境。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一次被动,步步被动、一着不慎,全局皆输的道理。尽管我们棋盘上只不过6个子,但我们完全知道这其中的象征意义,一个兵可以看做一个团队,一个炮可以看做一个炮兵集群,整个红方或黑方就象征着一个国家或这个国家的军事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大系统与小系统的两难问题是互相纠结缠绕着的,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涨水大河满,以及曹雪芹所说的贾王薛各府一损俱损,一案俱荣的理论完全可以运用到这些相互关联的系统,是半斤与八两的关系。如若两种棋路的利害得失相差很大,那就用不着犹豫了。

示意图来。这福示意图其实就是一棵美丽的大树壮的树干,长到一定程度就分出枝杈来了,两个枝杈一样的粗当然,也可以分成三个枝杈。并且,我们通过下象棋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即使没有什么政治性考虑,没有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纯粹思考兵该怎么走,车该怎么行,也的确存在着两难问题的抉择,这时候,你所以举棋不定,就是考虑到直走还是横行都有同样的利与弊,而且利弊时轻重几乎是一样因此,对两难问题,我们很容易就画出一幅棵不断分杈的大树,从地里面长出一个粗两嚷问题的树技状示意拓示三条路径和三个发展方向。我们所讲的两难问题,自然也包括三难问题在内。每个枝杈长到一定的程度,又可以分出小的枝杈,小的枝杈长到一定的程度则又分出更小的枝杈,这样直到这棵大树的树梢。小的枝杈表示小系统里的两难问题,大的枝杈则表示大的系统里的两难问题。各种系统里各种各样的两难问题统治了对一个方案的确定与贯彻,它同时也统治了我们每个人的入生,统治了整个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及经济发展方略。

由此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一个人奋斗的一生,我们一个国家前进的历史,就是不断与两难问题打交道,就是不断解决两难问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