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两难境地的明智抉择
21240200000007

第7章 两难问题为什么难--天平两头一样沉(2)

如果以为这样的一次决策,就解决了全部问题或一揽子的问题,或者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不但在全局上会不时地遇到两难问题,需要不断地决策,就是在每个局部上也都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两难问题,都需要费尽心力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是站立在两难问题的十字路口上。

到了943年初,由于美、英、苏三国在战略上存在着分歧意见,欧洲局势一度陷入值局,太平洋战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求美国在太平洋地医发动进攻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遂决定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决定对日军发起攻击。

可是,在决定进攻路线上,再次碰到了一个两难问题,美国陆军与海军再次发生了争论。这次与金上将为难的是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陆军上将。这位将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他曾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过手,他担任的是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角色。

这位麦克阿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功勋卓着,以后担任过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当时的许多着名将领如艾森豪威尔和巴顿都曾是他的学生或部下,在美国陆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资历深、威信髙,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軎欢独揽大权,且对海军存在偏见。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麦克阿瑟就争着要当太平洋战区的总司令。金上将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太平洋作战海军起着主要作用,理应由海军将领出任最高司令官,并推荐尼米兹担任(这恐怕也算是一个两难问题)。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权衡再三,最后搞了一个折中方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管辖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尼米兹将军则被任命为太平洋海区总司令,管辖除中南美洲航线以外的其他太平洋海区。后来,在谋求太平洋第一的战略问题上,金上将与麦克阿瑟将军的意见一度相同。可真到了计划反攻时,两人却在进攻路线上发生了分歧。

麦克阿瑟认为太平洋进攻最有利的路线应该是从澳大利亚出发,向北经新几内亚到棉兰老岛,最终夺回菲律宾。理由是这一地区是日军主要的原料供应点,而且距日本本土最近,是打败日本的捷径。麦克阿瑟的观点部分出于陆军的传统理论,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他的自尊心。当初麦克阿瑟被日军赶出菲律宾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再次打回菲律宾,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诺日以金上将为首的海军将领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西南太平洋海面狭窄,大型岛屿密集,是日军重兵布防所在,易守难攻。而且担任助攻任务的航空母规容易遭到日军陆基航空兵的攻击。因此,金将军主张进攻路线应当选在从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到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太平洋一线。这一地区离日本本土虽远,但中间没有面积大的岛屿,只有无数小岛和环礁,而且由于岛与岛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不利于日军的相互支援和防守。同时,由于中太平洋海面宽阔,气侯条件较好,可以发挥美国航空母舰舰队快速机动的特点,一旦美国从中太平洋进攻,不但可以切断日本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而且可以缩短美国通往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便于把战线迅速推进到日本近海,一举数得。金上将的这一设想得到尼米兹、哈尔西等美国海军将领的一致支持。

那么,这个两难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呢?

关于金上将与麦克阿瑟进攻路线之争的矛盾,一直闹到华盛顿。这次,马歇尔将军站在了海军一边。944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上,马歇尔将军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利于海军的妥协方案。他不頋麦克阿瑟的强烈反对,同意开辟中太平洋战线,并以此作为向日本进攻的主要战略方向。同时,为了照顾麦克阿瑟的面子,也批准他在西南方向向新几内亚和棉兰老岛推进,但只起配合中太平洋进攻的作用。

这就是说,马歇尔采取了一种既有倾向性,又顾全争执双方面子的办法加以处理,既让海军在这次太平洋进攻战略方向的确定上取得了胜利,同时,也让麦克阿瑟有了下台的台阶。

结果是按照计划行事,经过精心准备的美国陆海军在西南和中太平洋两个方向向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两支部队像两支锋利的匕首,很快撕开了日军的防线。两路大军交替掩护进攻,相互呼应。在中太平洋先后攻占夸贾林岛、埃及威托克岛和塞班岛,不久又占领了关岛,与日本本土遥遥相望。在西南方向,麦克阿瑟也攻占了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最后,两路大军会师于棉兰老岛,矛头直指菲律宾。这时,新的两难问题又出现了。金将军认为,根据形势,如果硬打菲律宾,代价太高,而且进攻缓慢。他提出的方案是两路大军会合,绕过菲律宾,直接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地区的越岛战略。这既可以封锁荷属东印度与日本之间的海上通道,又可获得进攻日本的前进基地,使菲律宾的日军不战而降,从而加速对日战争。而麦克阿瑟则坚决反对,他主张要强攻菲律宾。由于种种原因,金上将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1944年2月,经过莱特岛激战,麦克阿瑟终于回到了马尼拉,实现了他的诺言。1945年4月,美国占领了冲绳岛,日本本土成为最后一个攻击日标。这时,日本军国主义覆灭的命运已无法挽回了。

无论是美国政府与国会的辩论,还是陆军与海军的意见分歧,我们都已经明白,美国要出兵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把进攻重点部署到欧洲还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今天看来,即使美国把用兵的重点放在亚洲的太平洋地区,苏联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中也不会灭亡或投降。因为美英的诺曼底登陆是于944年6月开始的,此时德军已经成了疲惫之师,不可能再有多大的作为了。故而,如果真的重兵部署在亚洲战场,那么很可能在美国包括中国等亚洲国家抗击日本军队并取得胜利的同时,苏联也会让德国陷入绝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必将是以德意日的轴心国失败而告终,这是没有疑问的。尽管胜利的时间会拖长一些也许是缩短,人员的伤亡会大一些,但胜利照样到来。因此,这个例子所表示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两难问题所以令人难以决策,就是因为权衡之下,两条路的正负效应、利弊得失都相差无几,即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你选择走这条路和选择走另一条路基本上是差不多。若我们所讲的这个例子最后不是胜利而是失败,那么两方失败的可能性也几乎一样。

这里,读者也许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这个半斤八两或者各占是怎样得出来的?你是怎样称量这种两难问题的难度呢?这的确也是一个难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两派意见的相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互争执不下,谁也不妥协,最后只得由最高决策层来拍板。

要是我们能够把两难问题量化就好了,把每一种趋势都严格地打分,然后算出一个总分数,根据总分来决策。

这不失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既有国家与国家的利益的不同,也有政治家与军事家看法的相异。还有,虽然同是美国军事家,负责太平洋地区的将军们看到的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负责欧洲的将军看到的是欧洲的重要性;陆军将领看到的是陆军的重要性,海军将领则只看到海军的重要性。人们的立场不同,楔入的角度不同,利益相异,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也就各别。通过我们的叙述,我们明显地看到,麦克阿瑟因为兵败菲律宾,逃跑时曾经许下诺言,一定要打回菲律宾去,因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显然具有很大程度的个人因素在内。这大约是问题的难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