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天下“大义”的教育目的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它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开发民智、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也就是“君子”,孔子认为“士”的标准是既有远大政治目标而又能“躬行”的君子,是能够真正把儒家之“道”运用到实践中去革除时弊的人。然而儒家的“躬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实践的范围规定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认为“士”应该为统治者提供政治上的服务,而不需要从事农业和商业的活动,儒家甚至对生产劳动抱极端轻视的态度。
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培养“道法自然”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那些能体会自然之道、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人,作为“上士”。道家主张人们听凭自然,回到返朴归真的人性原始自然状态中。而且道家不主张读书,也没有书本教材,而是把自然之道(天道)的“无”、“常”、“柔”作为教育内容,必须抛弃所谓的文化、道德、智慧,回到“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中去。
法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耕战之士”和“智术能法之士”,法家反对家仁义道德、墨家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自然,而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认为“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突出了“法”的重要意义,法家重视军事、强调提高实际作战的能力、培养英勇善战精神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能“耕战、智术”的人来治理国家。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墨家还特别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从教育内容看,《墨子》和《墨经》中的十二大类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墨学教育的大纲。墨子的教育内容既有社会科学、人文教育,又有自然科学、理工教育,可以说墨子是如今学科教育的先驱。他的学生全面发展,他甚至还教授农业、军事方面的知识。墨家弟子上马能打仗,下马能种田,还个个是能工巧匠。墨家学派的弟子军团,是守城专家,威扬天下。电影《墨攻》中,刘德华饰演的墨家弟子革离墨子期望通过培养“兼士”来实现墨家的政治主张。一个人就敢去救梁城,可见墨家弟子当时的风采。
墨家的强调教育方法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墨子曰:“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墨子所说的是教与学须产生师生互动,教学才能达到成功。这个思想与我们现代人提倡的在教与学的双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吻合的。
二、墨教墨法
墨子是先秦时期和孔子齐名的教育家,而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还是一个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很清楚的体现出墨子的创新思想,破旧立新的勇敢精神,即使是自己的老师,在发现了教育上的弊端之后,经过独立思考、革弊立新,最终创建了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这个群体的利益的墨家学派。
而在对待墨家弟子的教育问题上,墨子也在教育目的和原则、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墨家教育体系。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墨子经过具体的实践在吸取他人优长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从而建立了四种独具特色的墨家教育方法。
强学强教
在阐述教育的目的时,墨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实行天下的“大义”,学生的学习是为“义”,老师的教学也是为“义”,那么作为学生就必须强学,作为老师就必须强教。“强学强教”的方法体现了墨子对教和学两个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墨子以撞钟为例来论证强学强教的重要性,他说钟只有人们撞击它的时候它才会响,不击打它就不发出声音,人也是如此,如果外界不强求,他也不会主动的学习,因而学还算能够和老师都要在这方面改进自己,能做到“不扣亦鸣”。学生应该主动的向老师求教,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老师来灌输知识,而老师更应该主动的去教导学生,不能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因为作为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老师去强教,让学生强学,以此来实现教育的进行。
在《公孟》篇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墨子劝人“强学”的例子: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墨子在劝说自己的一位弟子去学习时,这位弟子以“自己的族人中没有爱学习的人”为理由来推托,对此,墨子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论证了学习的正当性,墨子说,如果一个人爱美,他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爱美而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向往富贵,也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贵而放弃自己对富贵的追求。而学习时天下的“大义”,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你不应该因为周围人不学习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墨子的话最终说服了这个学生,由此可见,在学生不明白学习意义的时候,老师的强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动教育进行的作用。
墨子不但在言语上劝导别人学习,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的去“强教”别人。在《墨子》一书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比如墨子听说鲁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吴虑的隐者,冬陶夏耕,自比尧舜,就马上前去会见他,和他进行辩论;比如墨子发现自己的弟子中有天资聪慧的可塑之才,就会有主动地劝说他去学习;比如墨子听说禽滑厘喜欢勇时,就亲自上门给他讲解勇的真正含义;在比如人尽皆知的墨子止楚攻宋的事,当墨子听说楚国即将攻打宋国时,就日夜兼程的赶到千里之外的楚国,向公输般和楚王讲解兼爱非攻的道理,最后终于阻止了这场战争。很多事例都证明了墨子在强教过程中“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情怀。
墨子曾列出了老师应该具备的三个行为原则,即“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认为君子贤士如果能做到“在沉默的时候自己努力思考,在讲话的时候主动教诲别人,在行动的时候符合天下之义”,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是墨子关于“强学强教”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遵循的教学行为准则。
专攻一科
先秦时期各家的教育主张中,都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也注意到了,他也主张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本身优缺点的差异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给予分别教育,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墨子本人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对弟子施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然而更为难能可贵的使,墨子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主张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长专攻一科,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办、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认为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住张培育全才,而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发展学生的专长,使其在某一方面变得突出。墨子在培养学生专攻一科的教育过程中,既不盲目的下结论给学生指定方向,也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的盲目学习,而是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进行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
《公孟》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焉?”
在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自己既想要跟随墨子学习知识,又想练习射箭时,墨子拒绝了他们,告诫他们说,智慧的人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然后再进行实践。即使是国士,也不能做到一边作战一边去扶人,何况你们想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技呢?
从墨子的回答看,很显然他并不主张学生贪多鹜广,而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从事”、“专攻一科”,因而实现“专精一科”的结果。
墨子的“专攻一科”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延伸,因为“专”所以才能“精”,因而也更具有实用价值。
量力而为
墨子的教育方法中还提到了“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安排教学程序,以学生个人程度的不同来安排课程的深浅,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而“深者求深”,进而“浅者入深,深者入专”。这是墨子对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他根据这个原则提出的量力性原则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首创。
墨子认为教学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过程,提出了量力性的原则,这个要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从学生精力有限的角度出发,人不可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因而要“量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知识水平有高下之分的角度出发,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量其力而教之”
量力性教学的方法,是墨子把握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后所提出的正确方法。
学以致用
墨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学习到的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并且,墨子在提出评价人的标准时说“合其志功而观焉”,其中“志”指的是动机,而“功”指的是结果,一个人行为好坏的判定,需要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能“致用”才算成功。
墨子也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才是学习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并且,墨子的实践观十分的宽泛,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还包括生产、军事、科技等方面。
注重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墨家认为“爱天下”的“兼士”必须具备实际的生存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人如果懒惰就会有“赖其力者不生”的命运;而“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意志,兼爱天下的社会理想将失去实行的动力,因此墨子在教育学生时十分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强学强教、专攻一科、量力而行、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成为墨家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这种教育,墨子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实现兼爱天下的社会理想而奋斗,身体力行的实践着“非攻”的政治主张。墨子的这些教育方法,不仅在古代教育使上有独特的价值,在今天,仍为我们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值得我们继续沿用。
三、丰富多彩的墨家教育
墨家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墨者个个都是全才。放在现在,绝对是抢手的精英人才,那么墨者们都学习哪些内容呢?
生产技术
墨家弟子有很多是从事工匠技艺等体力劳动或守城保卫的。(1)对于从事工匠技艺的弟子。在墨子的教育过程中,直接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墨子要求弟子学会一定的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和手工艺的生产。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墨子虽然很谦虚,有高超的制造飞行器的技术,墨子在军事器械的制造上表现出过人的技能,但是墨子重实用,以利于民之用为最高标准。墨子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使得他们能够学会技能去实践墨家的理想。(2)对于守城保卫的弟子。墨子一生极力从事非攻的止战活动,在制作军事攻防器械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较为全面的记述了防御的技巧,内容涉及城墙的建筑要求、守御设施的安排、兵力的部署、将卒的选拔、器械装备等各个方面。
口才教育
墨家有一部分“说书”类弟子,即将来要传墨子之学的一类弟子,墨子则十分强调他们向文献典籍的学习。向典籍学习,既是墨子自身的做法,也是墨子教“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说书”类弟子以传墨子之学为要务,“谈辩”类弟子与“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谈辩”类弟子以游说诸侯、出仕为官为要务,各有目标。强调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的提高,以便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类棘手问题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墨子教授弟子时注重因材施教、因能分工,让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墨子》一书中有六篇“墨辩”,专门介绍言辞和辩论的技巧。墨子十分重视辩论的方法,他所提出了察类明故的原则和三表法来作为言谈辩论的逻辑支撑,这些技巧为后期墨家研究逻辑和辩论的规律提供了基础。墨家之所以重视谈辩,是因为墨家需要培养一批长于言辞的专门人才到各国宣传墨家的学说,并和当时的百家进行学术等方面的辩论。居后世墨家研究者推测,墨子当时甚至专门设立了“谈辩”作为专门的学科培养弟子的辩论技巧。
说书。墨子虽然反对儒家以“六艺”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对于《诗》、《书》还是能够接受的,和儒家注重《诗》、《书》中的礼仪教化不同,墨子把《诗》、《书》看作是史学资料,通过它们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史知识。而且墨子本人也十分重视《诗》、《书》,并经常引用古代的文化典籍来为自己的学说辩护,在墨子提出的著名的“三表法”中就有一表是“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而“古者圣王之事”就主要是通过书籍留传下来的。因此墨家把“说书”看作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