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21198600000037

第37章 人要有所畏——墨家的信仰(3)

墨子认为有天是有意志的。就象制轮的人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天也有自己的法度。轮匠用自己的圆规,来量度车轮的圆与不圆,凡是符合圆规的就是圆;不符合圆规的就是不圆;木匠拿着他的方尺来衡量木材的方与不方,凡是于方尺吻合的就是方,不吻合方尺的就不方。方圆与否的确定,是根据圆规方尺来判定的,而这个规则是十分明确的,因而很容易辨别。

而上天也同样有这样的“规矩”来量度天下王公大臣的施政行事、量度天下的民众的行为举止,凡是顺从天意的,就是明君贤臣、忠良之士;而违反天意的,则是暴君乱臣、奸佞小人。而且,上天还会根据王公大臣施政治理天下的得失来进行赏罚,顺从天意的君王,上天会让他的国家富裕强大、国泰民安,而那些违背天意乱施暴政的人,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会被解除治理天下的权力。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许多君王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因而可以带领人民走向真正的太平盛世,而一些君王逆天行事,落得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等圣王,勤政爱民、顺天行事,仁德遍于四海、威武震慑八方,因为他们敬天知命,从而得到了上天的任用。而那些身在其位但不能够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国家的君王,上天就会降下灾祸对他进行警示。气候的寒热不调,雪霜雨露降得不是时候,五谷不熟,六畜不蕃,疾疫流行,暴风久雨等等异相的一再来临,就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来惩戒那些逆天行事的君王。许多史书记载,在暴君的统治时期,常常日食、地震、山崩之类的异常天象,这恰恰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上天对暴君的惩罚。而那些德行良好君王统治时期,无不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甚至子发生蝗灾时,连蝗虫也会避境不入。

既然天有意志,人如果不遵从就会受到惩罚,那么天的意志是什么呢?上天对王公大臣进行赏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墨子认为,天意就是人类之间要彼此相爱、彼此相利,这样的爱才是博爱,这样的福才是厚福。上天兼爱天下所有的人,而那些作恶的人违背了上天造福人间的旨意,因而上天会对其进行惩罚。

所以墨子论述天又意志,而且天的意志就是世人言行的法度标准,墨子还引用先人的观点来作为旁证:《大夏》(即《诗·大雅》)中这样记载:上天对文王说:我思念有光明德行的人,他不大显露声色,也不崇尚侈大与变革,不识不知,顺从天帝的法则。这是上天告诫周文王要以天志为法度、顺从天帝的法则来治理国家。

墨子认为天又意志,主要是针对当政者说的,因为普通的民众有统治者制定的法度去依循、官员有上级制定的法则去遵守,那么,作为制定这些法度规则的统治者,最需要明确天的意志,顺从天意来制定让臣下遵守的法则。如果置天命于不顾、一意孤行,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对此,墨子用生动的例子做了论证:

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场菜园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瓜菜和生姜,上面抓住了将会惩罚他,大众听到了就指责他。这是因为治理地方的官员可以依照法度来惩罚他的偷窃行为,民众可以按照道德的标准指责他不劳而获的思想。如果施政的官员杀掉一个无罪的人,帝王就会对他进行惩处,同僚们也会指责他,这是因为帝王可以依照国家的法度来治他的罪,官员们可以凭借施政的准则来批判他。而如果帝王昏庸无道、忠奸不辨,又有谁来惩罚他呢?惩罚他的依据又是什么?

墨子认为,对帝王进行赏罚的是上天,所依照的标准就是天的意志。民众的上级是官员、官员的上级是帝王、而帝王的上级是上天,民众要遵循官员制定的法度、官员要依从帝王的规定、而帝王要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这样一层层的制约,整个天下就会遵从上天的法度,因我们知道,墨子的天志思想,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找到一个超常力的支撑,所谓的天的意志就是墨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和社会主张,掌握了墨子思想的精粹,也就知道的上天意志的内容。但从对于社会政治治理方面来说,上天有意志、天命不可违的思想还是又一定积极作用的。

墨子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又某方面的积极意义。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有定时、潮涨潮退有秩序,自然的规则不会因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冥冥之中,也有天意的存在,小到生物的生老病死,大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都有一定的规律。当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出现滑坡、对上天的畏惧感逐渐消失的时候,重提一下墨子的天志观,对于阻止道德的缺失是又一定的推进作用的。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人伦与超自然的天象之间存在这某种联系,这是一种群体意识和思维的表现,当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的今天,保持一些对天命的敬畏,是确保人向善的最后一道防线。

六、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墨子的鬼神观中,他认为鬼神是全知全能而又无所不在的,鬼神的职责是赏善惩恶,以此来劝导人们向善弃恶。也许墨子宣扬鬼神的本意是为了实现推行自己学说的功利目的;也许墨子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封建思想应该否定和抛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关鬼神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人的生活。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神明。他注视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或许,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用行动来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可是当我们在深夜扪心自问时,我们无法逃避来自心灵深处的责问,这个声音便来自我们头顶上的神明,我们心中的神明。

这个神明不是神话中无所不知的天仙地神,也不是得道的仙佛,而是我们内心的信仰,关于人生道德、为人准则的标准。

也许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界限,但当我们在做出某个判断或者选择时,不自主的就会参考这个标准,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问心无愧?

也许我们在做完某一件事情之后,会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所怀的真正目的和意图,其实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们可以掩饰一时,甚至可以瞒天过海永远不让人知道,但我们不能逃开自己内心的审视,终将接受来自心中神明的审判。

所谓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叫我们时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看是否符合内心道德的标准,要止恶行善,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却能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内心那个神明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清朝末年,有一个举子要到京城去考状元,状元是春榜,是过了年才考的。所以一般远地方的人,就要在冬天时出发赴京,这样才能赶上春天的考期。然而一到冬天,北方就是冰天雪地,一片白茫茫,根本分不出路在那里,出外的人,若是遇上了大雪封路,就只有等,根本没地方可走。这位举子在赴京城的途中,就遭遇到这种情况,无法前行,于是只好住到一家客栈里面。

这家客栈的老板娘是位年轻的寡妇,丈夫去世不久。

这位举子原来只打算在这家客栈住一晚,第二天就继续赶路,没想到大雪连绵不断,积雪掩埋了道路根本无法行走,举子就只好继续在客栈住下去。

然而孤男寡女,天天相间,自然日久生情,两个人都有了一些想法。在某一个夜晚,举子起身走向老板娘的房间,就在他举手敲门时,这个举子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状元的,这一进去就是犯了淫戒,天庭会除名的,回去吧!”于是他就回去了。第二天晚上,老板娘来到了举子的房间门前,当她要举手敲门时,她听到了举子正在念圣贤书,于是心里想:“这样做不好,我是个寡妇,应该为丈夫守住贞节,怎么能看到年轻人就忘了妇德?”于是,她也回去了。

后来,举子果然中了状元,并且,八抬大轿娶客栈老板娘为妻。

这固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也无须去考证故事的真实与否,在那个风雪夜,即使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也是无可厚非的,在两相情愿的条件下,只要他们两个人不说,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他们都克制住了自己,因为他们两个都相信,在现实社会之外,还有冥冥中的神灵在注视着他们的举动,也许他们可以得到一时的欢娱,但最终无法逃避神明的裁判。我们无意宣扬故事中提倡的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但我们至少应该明白:神明不可欺,自己的心更不可欺。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内心设立一个神明,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不是说在嘴上的炫耀,也不是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真实这样的小事上,而是应用在整个做人的原则上。

现实中,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干涉他人心中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确立自己的生活态度。然而,我们常常拿别人的例子来比照自己,尤其是喜欢用那些干了坏事却没有受到惩罚的人来作例子,给自己某些行为做旁证和借口。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占了便宜,也活得有滋有味。如果我们羡慕这种生活方式并决定也要这样生活时,首先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最终有一天,我们会受到惩罚,也许是法律的,也许是道德的,也许是自我良心的,但终将无法逃避。

科技的高速发展早已证明了鬼神的虚妄,很多人都会置疑,头顶三尺上的神明到底在哪里?其实真正的神明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是自己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

古语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其实,半夜敲响我们心灵的,不是鬼神,而是心中的道德感。三尺之上的神明,也并不是真正的鬼神,而是我们内心的评判标准,是潜意识里最纯粹的人性。当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够放置在阳光底下而自己毫无愧意时;当我们在夜深人静、扪心自问而坦荡无惧时,我们头顶上的“神明”也一定在欣慰的微笑。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我们给自己心灵安放的一个警钟,当我们的某些思想言行偏离正常的轨道时,可以给我们以警示和鞭策;是我们给自己心灵设置的一个调节器,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阴暗而不可告人时,可以让我们平衡而自得。

我们应该相信,在每个人的头顶,都有一个惩恶扬善的神明,他会公正的裁判每个人的命运。当我们心中存在了这样一个神明,当我们在内心道德和责任的指引下生活时,那么,无论是平淡如水还是狂风暴雨的日子,我们都能活得坦荡无愧、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