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宋武逆袭
2116900000026

第26章 苦力?

如何保证学生们会认真耕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地划分小块,把责任归于中层领导,分层管理,一人统领。

刘裕找到刘舆,将7000亩地待开垦的田地,划给王烈、邴原、管宁、华歆、任旐,刘范、刘正一人管理1000亩,他们食田就在自己管理的地之中,丰收之后食田能拿到多少粮食,要以其个人管理1000亩田地产量的平均值计算。刘范、刘正(刘韪)一人也给了100亩食田,刘政、刘福、张英(在郡里当武官)也给了50亩食田,可为人人皆有,利益均沾了,众人怎么可能不尽力?

刘裕:“几位先生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德行。为学生的就要讲究孝道,讲究正心诚意,如果先生发现那个学子没有完成他应该干的农活,那就说明他心意不诚,做不得登堂入室的弟子,只能听听大概。”

众人对这个话很无语,但对道理却是赞成的,毕竟人人皆有,利益均沾的情况下,只要不违背道道和法律,为什么不同意呢?

就连刘裕们最担心不同意的管宁同志,这次第一站出来说:“耕读是士人传家最重要的方式,四体不勤的学生,身体如何能健康?身体不健康的人就只能辩论经学,不能把到远处游学和传扬学问,也没有为国家效力的力气和精力,这样的人如何能为国家效力,又如何能够学到真本事呢?我坚决不收不认真干活的学生为入室弟子。”

这一席话说得周边几人都以异样的眼光看着管宁,仿佛没见过他。刘裕也凌乱了,原来管宁先生是穷苦出生,长期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对那些四体不勤、生来神马都有的的士族富

于是几位名士,上课时是教授,下课后立马转变为村长和地主老财。刘裕一阵恶寒,想起大学时候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教授们,难道,1800年前高洁的名士,和后世没有差别么?

***********************

邴原将田地分成很多块,和学生一起分块屯垦,由他统一管理,他自己也耕一块地。

管宁直接自己上去耕地,还对学生们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耕地。还把自己的聘金大部分换成粮食和必须用品,把粮食贡献出来,让学生一起吃饭。

邴原、管宁都是穷苦出生,嫣然二个老农。有困难的学生,心理也和他们最亲近。所以来邴原、管宁处的学生最多,而且大多是贫困的学生。

华歆亲自丈量土地,计算清楚需要多少人手,然后才收集流民和佃户。收人的时候很注意登记造册,人数满了,就不再收人。由学生带头屯垦,自己负责监督,嫣然一个村长。

王烈本来就有家族、学生和田地,家中一份大好基业,而且长期资助邴原、管宁、华歆等,平时开销比较大,打算回去找家人学生来管理,只接纳了较少的学生和佃户参与。而且家里比较富裕,不能长期在东莱,只能半年在平原、半年在东莱。

任旐一边清丈量土地,一边看其他几个人怎么做的,将几个人的方法结合起来,既登记造册,分块管理,也不限制人数。

刘范、刘正找来刘氏族人和部分佃户,让管家刘福、刘承帮助管理,毕竟一个每月要到郡里教书,一个长期要跑商路。刘正还叫上刘政,两人在空地开了个手工制品厂,准备增加田地的附加值。

居中协调的当然是刘舆和刘裕了,当然任先生和任小朋友长期也被拉来做苦力,还要组织学生学习,真是苦不堪言。

还好国渊也过来了,接替了统筹的任务,组织全部7000亩的屯垦和水利,刘舆给国渊划了100亩。

这样邴原、管宁、华歆、王烈、国渊、任先生、刘福、刘承共同组织屯垦。当然,其中邴原、管宁、华歆、王烈主要是讲学,国渊、任先生主主要是水利和农田。国渊抓总水利、农田,任先生协助邴原负责学校日常事务。

学生们看老师这样以身作则,便跟着开垦农田,修水渠,不到一个月时间,竟然开好了一半,可以种植稻米和粟。

正在欣欣向荣之时,2封信,2个人,让刘舆和刘舆爆发了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