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宋武逆袭
2116900000025

第25章 打肿脸充胖子?

“可惜还是有很多像邴原、管宁、王烈、郑玄这样既孝又廉的人,身负郡县大才,却只能做微末小吏,长期得不到重用,只有通过学习经学、结交士人、养望成名,然后有朝一日遇到慧眼识珠的上位者推荐。”刘舆看到刘裕不停向他眨眼睛,便招呼刘裕走出课堂,到外边转转。

刘裕连忙拍马屁:“祖父,那您就是慧眼识珠的上位者。”

刘舆叹气道:“我只是其中一员,高门第的如袁氏,荀氏,王氏,杨氏长期担任高官,对官员任命非常有影响力。我牟平刘氏却是难以望其项背。你大伯写信回来,说与袁绍打得火热。”

刘舆:“袁绍一个服丧禁锢之人,长期居住在洛阳,拉拢了众多名士,包庇被禁锢的士人,隐隐为士林领袖,恐怕所图非小啊。”

刘裕:“希望大伯可以既从袁绍处获得利益,又能明哲保身。”

**********************************

经历贫穷、富裕,底层、高层,地方、中央的刘舆,有不同阶层,不同地点,不同职务的历练,拥有十分精准的眼光,他知道王烈、邴原、华歆、管宁等人的价值,王烈、邴原已有2000石之才,华歆、管宁也足够举孝廉。

在刘舆眼中,小辈的刘岱、刘繇、刘范都是出色的人物,和平时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家族的支持,当个1000石之上的官员木有问题,多半还可以当上郡守,刺史之类中高级官员,甚至入职中央。

可是最近几十年,国家越来越动荡,社会对士子的要求便不一样了。刘岱、繇、范都是精通经学、遵守规则的人,但太有节操的人,缺乏应变能力,不是匡扶社稷、扫平不臣的乱世豪杰。

刘舆想到这里,心里十分沉重,叹口气,抬头望向远方,是几千亩荒芜的新田,想起无足够佃户种植,不由更是叹气连连。

刘裕:“祖父,您别担心了。”

刘舆叹气道:“裕儿,今日千余人听课,已经爆满了,课堂内和窗外站着的都是人,这么多人的住宿和伙食不好解决啊,你虽修了水渠,族里却没有足够的人耕种,嗨。”

刘裕思考了下:“我有五条对策,可解决这两个问题。”

“汝且言之。”

刘裕道:“首先是宣传,前三到五天讲大课,作为试听,不收学费,以此吸引周边士子,以后每个月也可以讲一次免费大课。

第二是分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过几天改成小课,平日分别在书院的几个大房间里面教学,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分班教学。交学费的或者捐赠的,在前面有座位,不交的座位在后面。

第三饭钱不能免费,各个地方吃饭都要收钱,士子又不是难民,昨天没收钱是因为渤海书院开张庆祝几位老师来讲课。没交饭钱的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没有带饭的,我们开设的食堂平均卖出食品。

第四住宿安排,要住宿的,登记交费,也可以在庄里或者族人家里借宿,相信族人还是愿意赚点补贴家用。

第五以学生开田地,以后改为上午授课,下午请几位先生和舅舅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垦家族新增的农田,整修水渠。参加的,给饭吃,不参加的,自己给钱吃饭。邴师不是正在讲授孝经么,有老师们身先士卒,这些士子不参加劳动算什么孝?”

刘舆捋胡须笑道:“耕读正是为学之道也。”

*********************

两人回去,刘裕将5条对策讲给几个主事之人。

刘范、太史登、刘政认为这个方案不错,而且很详细,连连点头。刘舆还未开口,看向管宁、华歆、王烈。

管宁在一边很不高兴:“书院是纯净高尚的地方,书院教授学生,是为了传授知识,教人礼仪,传播道德,使人向善良。如果没有钱财和粮食支持,大不了我把俸禄交出,何必要动这么多心思?”

王烈自己都开私塾,知道私塾的难处,自己的私塾,几十个学生,收费的事情都不容易,何况千人?华歆想听刘舆的意见,两人于是都不言。

刘裕指着王烈给自己的《礼记》《礼运》篇中的一段,王师“这段不懂,请为我解释哈。”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王烈轻轻解释道:“君主是彰明的是众人认为应该彰明的(行为或道德),而不是某个人。君主是被人奉养的,而不是奉养别人的。君主是受百姓侍奉的,而不是侍奉百姓的。君主奉养百姓,就会出现供给不足;事奉百姓,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百姓以君主的政令为准则,是为了能够实现自治;奉养君主,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事奉君主,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显明于世。因此达到礼的规则(形成制度),各自的名分就确定了。这样人们才能乐于为君主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耻于狗且偷生。”

王烈解释后,玩味地看着刘裕。

刘裕说,“各位老师就好比《礼运》中的“君主”,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受到学生的供奉,而不是老师供养学生。我们自己的族人和乡党一样要缴纳学费,饮食一样要自理。即使在郑康成那里,学生也是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伙食问题的,这样才能有大量学生听课,数年间师生互相教授和研究学问,互相成长,才可以持续。”

“现在来听课的人,因为祖父和诸位老师的仁义和慷慨,不收学费,我们如果连饮食都给免费供应了,那一是不可持续,二是老师们的学问天下人都想学,难道还需要我们提供天下人的饮食,让无品德的人鱼目混珠,假装来学么?

“即使这样,总有些贫困的好学的学子,还是应该给些资助的。”王烈、华歆说。

刘舆出来打圆场:“可以。大课再讲几天,老师们也会累了,可以减少些学时,改成上午半日学习吧。士人们都是有节操和骄傲的,不会吃嗟来之食,直接资助贫困学生,他们会感觉心里不舒服。这样吧,正好是农忙时间,贫困的学生,每日下午劳动种地、整修水渠,上午来听讲课,这样一面学习,一面耕种,正是所谓耕读传家的意思啊。”

“然”管宁等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