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成语淘宝话健康
21135000000053

第53章 丧心病狂——精神类疾病及对症养生

(成语故事)

上课铃响,王老师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放在讲台上,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文中有一个新成语,叫丧心病狂,有谁知道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举例说明?能用这个成语造句更好”。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一个同学说:“这个成语是说有些人是神经病。我就听我妈骂人时用过这个成语”。王老师说:“你说的有一点沾边,但是不太正确”。于是,又有二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个成语是说干坏事的人没有人性。前几天我看电视时,报道一个家伙无缘无故地在大街上杀了好几名小学生,大家都说这个坏蛋丧心病狂了”。王老师说:“有道理,你说的是这么回事,这个成语常用在这种场合,很合适”。接着问:“还有谁愿意补充吗?”第三个同学站了起来,说:“我觉得这个成语是说精神病人的。我有个邻居,大家都说他有精神病,他整天胡闹,不是打坏了东西,就是见人就骂,要不就是上窜下跳,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特别怕他,大人们也告诉我们耍远离他。听说这个人受过刺激,还住过医院呢”。王老师说:“很好,你说的是一种病态的情况,可以说是一种病的具体表现”。最后,王老师对这个成语进行了总结:“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其实这个成语现在多形容某些人丧失了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混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当然,得了某种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一种真正的丧心病狂,和精神刺激有关,要进行药物和精神治疗”。

上完这堂课,同学们对“丧心病狂”有了新的理解。

(成语出处)

《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成语释义)

丧心病狂,即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混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养生道理)

人失去正常的心主神志的功能就会出现精神异常的躁狂病症。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会扰乱气机,中医讲的“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气乱则带动血和沉寂在血中的垃圾废物,蒙蔽心窍,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产生病态的狂症。这就好比一池清水,本来是清澈见底,平稳如镜,如果突发狂风骤雨,吹乱了池水的平静,搅动了池底的淤泥沉沙,就会造成池水混浊不堪。情志因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诱因,而其根本却在于心脏功能失常,这是因为情志失常会形成“五志化火”,火与痰湿相结,形成痰热,痰热内扰于心,导致痰热蒙蔽心窍,扰乱心主神志的功能,使人丧失正常的心智,形成精神失常的“狂”症。中医认为“狂症”,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主要是与体内痰热内结有关。这类病人有一个特点:脾气暴、火气盛。平时性格急躁,一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容易着急发怒、烦躁、坐立不安,还经常出现头痛失眠,面红目赤的症状。如果突然遇到较大的精神刺激,心头之火按捺不住,造成气血上冲,就可搅动体内积淀的废物,上扰于心,上冲于脑,造成头脑不清,思维混乱,表现为狂乱无知,失去理智,打人、骂人不分亲疏,摔锅砸碗无法制止。中医形象地描述这类病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不避亲疏”,非常恰当。只要看这十六个字,一个狂躁型精神病人的形象就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对这类病人的治疗,中医强调有火就给他泻火,有痰蒙心窍就给他祛痰开窍,有狂就给他镇狂。中医有个最有名的治疗狂症的处方叫做“生铁落饮”,生铁落(打铁掉落的铁渣)是本处方的主要药物,可用它的沉重之性把心中的那份狂气镇压下来;用石菖蒲、远志、茯神、朱砂开窍安神;用胆南星、贝母化痰开窍;用钩藤平肝泻火。对于其他类型的病人,例如病人表现为神魂颠倒、痰火太盛、舌苔黄腻,可选用礞石滚痰丸涤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如果病人狂症间期神志较清醒,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可清热化痰、养阴清热、镇心安神。

现在说某个人丧心病狂,并不是指这个人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是指该人的行为过激,做出一些丧失理智、让世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和行为,这些人一般都有一种病态的心理。治疗这类病人,除了利用中医辨证论治调节治疗外,还要注意进行精神疗法,以调整其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呕心沥血——眼睛诊病法与眼病调养

(成语故事)

传说,从前美丽的东海边住着一对夫妇,靠海吃海,以打渔为生。

两个人都特别喜欢小孩,可是已经过了四十岁的生日,夫人的肚子还没有任何动静。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菩萨送给了她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于是她便将这个美梦告诉了丈夫,丈夫听后也很兴奋,说:“老天有眼,终于要让我们能有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丈夫出海打渔,到晚上收工时,已经打了满满一船鱼,并且还令人意外地打到了一个特大的海贝,回家后把贝剖开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圆润光滑,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两人欢喜异常,把珍珠收藏了起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坚信有一天一定会有自己的孩子。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时来运转,夫人终于生下一女婴,这个刚刚降生的女孩白白胖胖,十分招人喜爱。两人晚来得子,对待女儿如掌上明珠,两人商量半天,决定给孩子取名叫“玉珠”,希望女儿像玉一样美丽,像珍珠一样漂亮。他们还缝了一个漂亮的小布袋,把打渔得到的那颗珍珠装到袋子中,缝了个带子作为小玉珠的护身符挂到了她的脖子上。就这样,珍珠伴着小玉珠逐渐长大。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玉珠女大十八变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小伙。

婚后两人恩恩爱爱,但遗憾的是像玉珠的父母一样一直没有孩子。不知是否是遗传的原因,玉珠也在四十一岁那年生了一个女孩。看着这个可爱的孩子,玉珠感慨万分,于是对着孩子说:“我就是在你姥姥四十一岁时生的,现在又轮到了你。我已经老了,陪伴了我一辈子的珍珠也变黄了,真是人老珠黄”啊!为了做个纪念,我就把你姥爷、姥姥送我的珍珠送给你,让它来保佑你健康成长。另外,我给你取个名字叫“珠黄吧!”(成语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成语释义)

人老珠黄,指人衰老而不被重视,就像年代久了变黄的珠子一样不值钱。尤其比喻女子。也泛指人老了不中用。

(养生道理)

人有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伴随着衰老,人的各种脏器也逐步老化,其功能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衰老的一般外在表现为:头发花白脱落、眼睛昏花无神、耳朵失聪而聋、皮肤松弛无弹性、牙齿松动吃不动、人老珠黄显龙钟。

这里的“人老珠黄”和上面成语中珍珠发黄的道理是一样的,珍珠由于风吹日晒、水里泡、泥里浸,历经多年而发黄。“人老珠黄”的珠应该是说人的眼珠;珠黄,是指眼球的眼白(白睛、结膜)部分发黄。小孩子刚刚出生时,往往眼睛澄澈透明,炯炯有神,结膜部分白色纯正而有光泽。随着年龄的增长,白睛部分也逐渐沉淀出岁月的沧桑,由白而黄,从清澈有光变得混浊无光,这就是成语中的人老珠黄。实际上,眼珠发黄,基本上就是指眼球白睛部分发黄,是人体内代谢废物随血管内物质的流动积淀在眼部的表现。从人的眼球结构上讲,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层,叫结膜。在长期受到紫外线、粉尘等污染之后,就会产生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色素在结膜层集聚成块状黄斑,从表面上看,白睛出现微微凸起的暗黄色物质,这就是珠黄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人的眼球又如一部照相机,眼球的角膜和水晶体类似于相机的透镜,有聚焦作用。正常的水晶体透明而呈扁平状,直径大约有一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水晶体透明度逐渐降低,变得混浊,呈乳白色,再严重一点便因水晶体中间核质部分老化而变成黄色,这是珠黄的另一种表现。

中医将眼球进行分区,并把五行学说与眼睛各部分以及体内的脏腑联系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目诊体系,即通过观察眼睛局部变化诊断全身疾病,这种诊断方法实际上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生物全息理论。在目诊体系中,有根据五行理论将五种颜色与五脏相配合进行诊断的“五色诊法”,如《黄帝内经》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也有将眼的各部分与体内脏腑联系划分的“五轮学说”。在“五轮学说”中,白睛为气轮,包括环结膜和前部巩膜。白睛部分属于肺经主管,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观察气轮的变化,就可以诊断肺和大肠的健康状况。另外,还有“六经诊法”和“八廓诊法”等多种不同诊断方法。

因此,根据白睛与内脏的配属,参考身体其他各部的表现,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如上面所说的“人老珠黄”,黄色属于脾胃所对应的颜色,白睛变黄说明脾胃发生了问题,人衰老后往往出现在脾胃虚弱,因此吃饭不香,消化不好,吸收不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形成气血,随血液循环到达眼部白睛,滋养白睛。脾胃功能正常,营养充分,则白睛色白。如果年老体衰,脾胃虚弱,使气血产生不足,导致白睛失去气血滋润,像鲜花失去养分而枯萎一样,势必变色发黄。另外,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造成水湿内停,日久化热,与热邪相结,形成湿热,反映在白睛部分,出现黄色,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虽和人老珠黄无关,却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一项指标。例如,白睛色黄,伴有皮肤发黄,小便黄的人要注意可能预示着黄疸的发生,临床所见的黄疸或新生儿黄疸的病人大多有这种表现。

鉴于人老珠黄的现象与脾胃虚弱有关,因此从养生的角度看,首先要注意调理人的脾胃,使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来源充足,眼球才能够得到滋养,人的脏腑功能才能处于一种年轻的状态,也就减缓了人老珠黄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