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能够让他健康成长,决定为夫守节,专心教子。开始时,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基地,经常看到埋人送葬,哭嚎啼叫,披麻戴孝的场面。所以,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心想使儿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当看到儿子的这种样子,她意识到这个环境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就决定搬家。不久,盂母把家搬到了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经常有一些集市,既有做买卖的商人,也有杀猪宰羊的屠夫,于是,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母知道后,又皱起了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随后,他们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朗朗的读书声深深吸引了孟子。他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便和邻居的孩子们学做周礼的游戏,并且学的惟妙惟肖,孟母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地方才是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就在此定居下来。这便是流传已久的著名的“盂母三迁”、“孟母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良好学习条件的故事。
成语出处
《孟子·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成语释义
居移气,养移体,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养生道理)
居住的环境和营养的好坏对人的精神和形体都有重要影响。
物质决定意识,环境改变人性。营养决定健康,养生改变人生。
居住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各种价值观念,当然也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自身气质、生活方式、性格、心态、生活态度。
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主观意识、思想、世界观等经常会因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影响而发生变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您生活在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那么您一定会受到这种气氛的熏陶;如果您生活在市井味道浓厚的环境,那么您或多或少会沾上一些市井之气。流传已久的著名典故“孟母教子”就是对这个“居移气”的很好的说明。“居移气,养移体”这个成语出于《孟子》,虽然难于考证这个成语是否和孟子儿时受其母三次搬家的影响有关,但是,其中所讲述的道理却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这种注重环境教育的育人方式,不仅限于孟母一人,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模式,甚至国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就有区别很明显的富人区和穷人区,有贵族学校,有普通学校。这种现象近年来也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崭露头角,为了孩子有个好的生长环境,父母往往含辛茹苦、煞费苦心地宁可将自己舒适的住房租出,以便能够在好的学区、学校附近租住一个不太舒适的住房,方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简直就是孟母教子模式的翻版。
中医中有“气”的概念,认为气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能量。它与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密切关系。这里的气,不同于维系人生命的“气”,而是泛指一种精神活动,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人活一口气”、“这个孩子不争气”中“气”的含义一样,是指精神力量,一种追求,换句话说就是思想、世界观、气质等精神范畴的内容。居处能够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和气质,这是一种含于内而露于外,非先天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造就的物质与精神交织的混合体。居养气,就是养成这种混合体,这不仅适合于孩子的教育,而且适用于成人的修身养性。另外,居处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脏乱、嘈杂的环境容易使人心情浮躁、情绪欠佳、影响气机运行,不利于养生和修身养性。
体,形体、身体,是指表现于外的有形躯体。这个成语的意思不仅解释了居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内在功能活动,而且说明了营养能够改变人的外表形体,这个道理恐怕不言自明,从外表看,一个人红光满面,大腹便便,不但说明这个人营养很好,而且还营养过剩,而对那些面黄肌瘦、皮包骨的人来说,一定是因为营养不良,或者说是由于某种疾病造成的吸收不好。因为在你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并且可能都有切身体会,如果有一段时间连续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就会出现身体变胖的现象,这对于身体虚弱、或病后体虚需要调养的人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对于无病者而言,恐怕就不是什么好的信号了,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一系列病症都可能与这种“养移体”关系密切,为了健康还是应该注意营养的摄入平衡,不能造成营养过剩,招致疾病!
因此,懂得养生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身心健康选择一个适宜的生活、交流所需要的居住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身体选择一个平衡的营养配方、健康的饮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