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成语淘宝话健康
21135000000035

第35章 恶湿居下——居住环境致病与调养

(成语故事)

在一个常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的山区,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小芳家养着一群鸭子、一只羊,她家住在山脚下的水塘旁,山上雾茫茫,山下水汪汪,夏天水唧唧,冬天寒凉凉,衣服日西不干,被褥无法晾,冬天夏天一样湿,屋内屋外同样凉。可怜的小芳每天生活在这种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受尽磨难。

小芳出生时就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病病快快,胃口不好,食欲不振,长得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她还有一个毛病,每年夏季雨季天气潮湿的时候,身体状况更加糟糕,整天茶饭不思,精神不爽,不是喊着肚子胀,就是叫着大便溏(稀),要不就是腿脚沉,否则就是腿脚凉,整个夏天没有舒服的时候;好不容易秋天来了,瑟瑟的秋风尽管吹散了郁闷的湿气,小芳刚刚感觉身体舒服一些,可是寒冷的冬天却又使她重新陷入了新的痛苦之中。因为家境贫穷,没钱生火,没钱看病,家里整天像冰窖一样,小芳的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咳嗽接连不断,影响睡眠,嘴里总有吐不完的痰,感觉胸阀腹胀不能呼吸,口淡无味不想吃饭,身体沉重四肢酸懒。

亲戚们看到小芳的样子实在难过,纷纷凑钱给她看病。

老中医问了病情、把完脉、看过舌苔,说:“这孩子的身体状况太差,加上居住环境较差,久居湿地,外有风寒湿邪,内有脾胃虚弱,内外交困,阳气不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能使水液代谢正常完成,所以就会聚湿生痰,痰湿内盛,影响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导致各种症状表现。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脾虚会造成食欲不振、不想吃饭,湿困脾阳就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酸懒,痰多主要体现在吐痰不断、胸闷不舒,气机运行不顺畅就会导致咳嗽不断、腹胀气喘。这是典型的‘恶湿居下’,所以除了我给你开个处方进行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进行生活调理,养生保健。”说完,老中医开了一剂健脾燥湿,化气行水的方剂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采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猪苓、泽泻、厚朴、桂枝)治疗,其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治病求本;以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以陈皮、厚朴调理气机;以猪苓、泽泻化气行水;最后以桂枝温通和振奋阳气。经过多次调理,小芳的病终于有了起色,健康状况逐步好转。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成语释义)

恶湿居下,恶:讨厌,憎恨。居:处于。下,低洼处。讨厌潮湿,却处在低洼之处。比喻行动与愿望相违背。

(养生道理)

小芳的故事说明了“恶湿居下”的严重危害,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生活环境和起居养生。

中医认为,脾属土,喜燥而恶湿。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比如您打算在开春之际买点花籽,种盆小花,那您一定知道种花的土壤不能太湿,水湿过度的土壤不仅不能使种子发芽长出小花,更容易使花籽腐烂,夭折在摇篮之中。脾胃也是这样,水湿太重就会影响食欲、不能消化食物了。《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告诉我们说,各种水湿、水肿、腹部肿胀等病症,都和脾脏主管运化水湿的功能有关。因此,治疗脾虚湿盛的患者应该从湿论治,如中医治法中的渗利水湿、健脾利湿和清热化湿等。

脾能运化水湿,对人身体和组织中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排泄具有调节和平衡的作用;也就是说,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脾阳虚的症候。

除了上面所说的消化能力差、食后有腹部胀满、大便稀溏等症状外,还因为水湿停留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如在皮肤、肌肉:产生水肿、湿疹;在肺部:生痰、咳喘;在脚部:成脚气;在头:头昏沉首如裹;

在经络:肌肤不仁;在关节:沉重疼痛;在胸腹:胸闷、脘痞、腹胀、腹水;

在下窍:便溏、尿少、尿混浊、白带多。这些症状都是脾虚湿盛的中药表现,如果您感觉有类似症状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和起居养生了。饮食养生:

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薏苡仁、芡实、赤小豆之类健脾利湿的食物。在养生保健上还可以选择灸法进行健脾祛湿,温阳化气行水,这也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用灸温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脘、丰隆、三阴交、阳陵泉等不同穴位,您不妨去药店买一根艾条,回家试试看灸足三里穴有没有效果。从而验证一下“每天灸一灸,活到九十九”是否有它存在的道理。

另外,还要注意起居养生!不要让“恶湿居下”老戏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