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成语淘宝话健康
21135000000001

第1章 对症下药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成语故事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医生。每天找他看病的人总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在一个春和日丽的上午,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来找他看病,他们都是当地的官员,一个叫倪寻,另一个是李延。倪寻长得膀大腰圆,身体壮实,而李延却身体瘦小,弱不禁风。不过,他们的主要症状都是头疼发热。由于他们都在一个部门当官,平时关系又不错,所以两人商量好看完病后一起回去。等了大约两个时辰,好不容易才轮到他们。华佗问:“你们二位谁先看呀?”倪寻说:“李延兄,你身体不好还是你先看吧。”于是,李延没有客气,伸出手来就让华佗把脉。华佗诊过脉后,也不多说,挥毫而就,开了一个以发汗药为主的发汗解表处方。并叮嘱说:“你回家煮药时间不能太长,吃完药后一定要喝一些稀粥,发点儿汗,病就会好了。”等到倪寻看病时,华佗说:“你最近火气很大,大便不通吧?”倪寻感觉很奇怪,说:“华大夫,您真神呀!您是怎么知道我便秘的呢?”。华佗没有直接回答,顺手给他开了一付以泻下药为主的通腑泻下药方。然后说:“你回去后煮药时间娶稍长一些,吃药后会大便通畅,然后病情就会好转。”两人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就问:“华大夫,我们哥俩都是一样的症状,怎么处方用药却大不相同呢?”华佗说:“倪寻的病是由肠道积热、内伤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因为外部受凉而引起的。你们俩人体质不同,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两人听后恍然大悟,连忙点头称赞华佗医术高明,他们回去后按药方服药,第二天病就好了。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日:‘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日:‘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成语释义对症下药,意为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养生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中医看病特点,就是现在所说的“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这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以中医讲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因此,虽然有些病人的临床症状相同,但是治疗用药却有天壤之别,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即相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另外,有些病人尽管患有不同的疾病,比如“皮肤瘙痒”和“腹泻不止”,这两种疾病是风牛马不相及,可是都能用相同的清热利湿中药治愈,这种情况,在中医叫作“异病同治”。不过,中医治病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辩证准确,对症下药,就可以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同样,中医养生之道也要遵循中医的理论知识,要学会辩证养生,只有这样,才能像名医华佗一样做到对症下药、对症养生。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根据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理论,按照人的体质分类,抓住人的体质特点进行对症养生,这样无论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何,也不论此人患有什么疾病,都能够按照其体质情况进行对症养生。

类,抓住人的体质特点进行对症养生,这样无论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何,也不论此人患有什么疾病,都能够按照其体质情况进行对症养生。

一叶障目——注意整体、避免片面的养生原则:眼病养生法

成语故事传说从前有个书生看到一本古书里记载螳螂捕蝉时用过的树叶可以隐身,于是他就到处去寻找这种树叶。一天,他发现一片树叶上趴着一只捕蝉的螳螂,便赶紧上树去摘那片叶子。谁知手刚触及树叶,一阵小风吹过,树叶就掉到了地上,跟其他落叶混在了一起,无法分辨。无奈,他只好把地上的落叶全部抱回家去,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地试验。他拿起一片树叶遮在眼睛上,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说:“看得见。”他又拿起另一片叶子,继续问同样的问题。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发问,当树叶被试过一大半时,他的妻子终于被问烦了,就生气地回答:“看不见了,看不见了。”书生大喜过望,以为这片树叶就是隐身叶,便带着树叶大摇大摆地走进商店去偷东西,可是他刚一动手,就被人家当场捉住了。

无独有偶,有位刚刚学完中医《方剂学》的大学生暑假放假回家,恰逢一位邻居生病发烧,便自告奋勇地上门为人家看病。这位同学一进门,就看到病人躺在床上,面色发红,烦躁不安。病人自诉手脚发热,心烦口渴。同学说:“我们刚学完方剂学,我:看你的病和白虎汤证一样,我给你开三付汤药,你去抓药后马上喝掉,保证你的烧很快退掉”。病人家属拿着他开的方,赶紧去村里药铺抓药回家。可是病人服药后,不但没有退烧,反而感觉病情加重了。于是,家属慌忙去找这位同学,同学听后非常吃惊,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两人赶紧去村中一位老中医处寻求帮助。老中医问:“病人有什么症状?你给他开的什么处方?”同学说:“面红,发烧,心烦,口渴,手脚发热。我开的是白虎汤”。老中医又问:“面红是整个面部发红,还是只有两个颧骨部发红?发烧是夜间厉害还是白天厉害?”同学答:“没有问”。站在旁边的家属说:“只有两个颧骨部发红,晚上发烧严重”。老中医说:“我知道了”,于是开了三剂知柏地黄汤。结果药后烧退。同学问缘由,答日:“此热为阴虚内热,非阳明实热,所以白虎汤非其所益,徒伤阴液,故愈服愈甚。”意思是说用药不对证。

成语出处《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释义一叶蔽目,“障”是遮蔽的意思。有时也写成“一叶蔽目”。它可以单独使用,但往往与“不见泰山”连用。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被一片树叶遮住,那么,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常用来比喻被细小的事情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大局与整体的情况。

养生道理上述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两大重要的理论观点。中医看病也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某种事情的判断程序一样,讲究在掌握大量材料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即诊断。只有在正确诊断和辩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恰如其分地用药,才能切中要害,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现代中医看病,不但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且要检查化验、中西结合。做到全面收集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从中找出病症的主线,而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如果看见头痛,只知道治头,而不注意分辨其他原因造成的头痛,就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诊断观点,影响治疗的效果。

诊断治病需要望闻问切,根据病人病症特点辨证用药;同理,养生也需要结合人体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抽取特点,注意营养均衡、膳食合理、起居有节、劳逸结合,才能对症养生,不致养生过偏养出病。一叶障目似地养生的例子生活中实在太多,如一味地滋补,滋补太过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反而容易导致疾病。再比如有人听说人参能够提高免疫力,对人体有好处,是大补药,于是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拿来就吃,结果导致头晕上火,牙龈肿痛,鼻孔出血,这就是典型的一叶障目,只看到了人参具有提高免疫力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人参药性偏热,忽略了人的体质特点。

诚然,对于那些体弱多病、气虚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确实需要服用人参改善体质,而且人参的确有这种神奇的效果,中药处方中就有“独参汤”等著名补虚救命的方剂。但是,对于那些身体壮实的棒小伙,想要采用人参快速强体、提高免疫能力,却无异于火上浇油,再给他体内烧一把火,使火性炎上,上窜头部,必然出现头晕上火,牙龈肿痛,鼻孔冒血。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排毒养颜瘦身术,该类产品多如牛毛,迎合女性爱美的心态,许多产品中含有通便导泻的成分,通过刺激肠道运动使肠道清理,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肠管麻痹,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某些疾病,如老年白内障或糖尿病性白内障等,遮挡了视线势必造成一叶障目的结果,应该及时地进行对症治疗(手术或金针拨内障术),早日恢复视力,还病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另外,由于身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使得水湿内停,加上肝火上攻,湿热内盛,产生眼屎,影响视线而形成一叶障目的状况,此时只要来个清热利湿,将肝火撤除,把湿气导出,就能拨云见物。

总之,养生,是生活中的调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方法。这种调养需要耐性,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而决不能急功近利,被一点好处诱惑而不顾是否适合自己,更不能为了一口吃个胖子而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

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提醒大家摘去遮挡您眼前的一片树叶,会还给您一个生机盎然的健康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