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沙(1771)最早采用切割幼虫脾的办法培育蜂王。他将一个有小幼虫的新巢脾的下部割去一部分,使其边沿露出小幼虫,将这个巢脾放入无王群,让蜜蜂培育蜂王。以后许多养蜂者几乎都采用裁脾法用无王群培育蜂王。布鲁克斯(1880)
将裁成约12毫米宽有幼虫的巢房条粘到木板条上,使巢房口朝下把它们装在一个空巢框上,作为专门培育蜂王的养王框。
戴维斯(1874)重复了100年前于北的做法,将自然王台中的幼虫取出,换入小幼虫,蜜蜂继续培育出蜂王。拉赫(1876)也进行了这样的操作,并把这种手术称为“移虫”,以后为养蜂界普遍接受,形成移虫育王技术。鲁特建议可以用湿木棒蘸制王台基(蜡碗)。
哺育王台幼虫的哺育群起初都是采用无王群,一直到王台成熟前1~2天才把封盖王台取出。阿莱(1883)首先采用他所谓的“分蜂箱”,即用只有蜜蜂的人工分群作哺育群。杜利特尔(1883)听到有人把蜂群的蜂王关入蜂王笼蜜蜂就会造自然王台。于是他用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产卵,在没有蜂王的继箱里加入育王框,让蜜蜂培育蜂王。第一批王台封盖后,再加入第二个育王框。这就是用有王群作哺育群的育王法。
杨沙(1771)将已发生自然分蜂的蜂群中的处女王或者王台放入小蜂群,作为蜂王在交配前后生活的交尾群。朗斯特罗什(1810~1895)把从蜂群提出部分子脾和蜜蜂组成的小蜂群作为交尾群,称它们为“核群”。
阿莱(1882)把选出的种蜂王饲养在5个小巢脾的蜂箱内。每天下午放入一个在其他蜂群中新造好的小巢脾,24小时以后,把这个已产上卵的小巢脾取出,放入其他蜂群哺育。
经过3天,把这个有小幼虫的巢脾切成条,用熔蜡将它们分别粘在其他巢脾的下部,放入哺育群育王。他也用这种有5个小巢脾的蜂箱作交尾箱。许多育王家都采纳了阿莱的作法,将种蜂王饲养在小蜂群中,一方面可以定期得到1日龄的小幼虫,同时也可以限制蜂王的产卵量,延长种蜂王的使用期。
杜利特尔(1888)对当时的各种培育蜂王的方法都进行了试验,包括用有王群作哺育群,用小蜂群或者分蜂箱作交尾群,用木棒蘸制蜡碗,用移虫针移虫等等,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撰写成《科学育王法》,为人工培育蜂王奠定了基础。
汪克勒对移虫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制造了蜂王笼,于1903年出版了《蜂王》一书,在德国他被推崇为培育蜂王的专家。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养蜂发达国家蜂王和笼蜂的生产已经成为大规模的企业经营。
(第四节)怎样培养好蜂王
(1)要选择适宜本地区的蜂种育王。可以从正规的种蜂场引种,也可以从本场择优移虫培育,最好每隔两年就从外地引进一次种,以免种性退化。
(2)有了好的种王也不一定就能育出好蜂,还必须有好的或辅助的蜜粉源,这是培育好王的又一个主要条件。如外界蜜粉条件差则不能育,蜜粉源条件一般时,则每天傍晚要进行奖饲。
(3)有了上述两个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利用大卵育,大卵育出的蜂王初生体重大,发育好。大卵是怎样得到的呢?首先要将种用竹丝笼囚禁5~10天,移虫前4至5天放开种王开始产卵,放王后4天内所产的卵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以后随产卵量增多而逐渐变小。
(4)选择强群育王,强群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良。12框足蜂以上,巢内蜜粉充足的、有王群育最好。将原蜂王限制在巢箱内,选1至2张小幼虫脾,先将育王框王台放在两幼虫脾中间清理4至6小时,取出移入2日龄小幼虫促其接受,只要能接受几个就行。24小时后取出,把幼虫去掉,用毛笔将每个需移虫的王台用所接受的蜂王浆涂刷,随即移入适宜的12小时以内的小幼虫。如所育处女王在移虫后第11天出房的,质量不会太好,只有在第12天的下午或夜间出房的是最佳处女王。
(5)组织交尾群,以1至2框蜂为好,蜜粉要足。群势较大会浪费工蜂的哺育力,对全场的发展和生产不利。在处女王出房前1天,把王台安放在交尾群的蜂多有蜜处,处女王出房后如有残肢和体格较小的应立即予以淘汰。处女王交尾产卵一般是在出房后9~11天,个别的十二三天,超过半月交尾的处女王也应淘汰。处女王开始产卵后,到底是否是一只好王还要看产卵后表现。
(6)是否是一只好王还得看产卵以后各方面的表现才能确定。在交尾群中,产满1脾卵后应立即提出与强群中的空脾对换,连产4脾卵后将其诱入到生产群中进一步作性能考察。在生产群中产卵、产蜜、产浆、产花粉等都不低于同群势的产量,甚至更高,此只新王才能定为一只好王。
(第五节)养蜂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一系列绿色、营养、保健的蜂产品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食品。
笔者就我国蜂产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前景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吴所长。吴所长说:无论在世界上还是我国,蜂业都是农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农业腾飞之翼’。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效益大得多,这种巨大作用却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所以,行业专家预测,今后几年,蜂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行业之一。
近年来,人们对消费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绿色天然的蜂产品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蜂蜜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保健功能外,还因热量低、不含脂肪而成为糖类的最佳替代品;蜂产品经过深加工后的增值潜力更大,用于化妆品生产,可做护发素、润肤膏、唇膏等;用于医药,可做蜡丸外壳、药膏及栓剂基质、假牙和病理模型等;在工业上,可制作地板蜡、上光蜡、蜡纸等。此外,还可作为金属防锈、防腐的保护剂,各种机器的润滑剂和绝缘、包装、填隙及防水材料等。此外,出租蜜蜂为农田授粉也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近代世界农牧业的实践证明,蜜蜂为农作物、牧草授粉,其增产的价值是蜂产品总产值的100多倍。许多先进国家都已将蜜蜂授粉发展成一项专业,这也是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及我国的养蜂历史,吴所长说: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采集天然植物与猎捕动物的同时,就从树洞、岩穴里的蜂窝中猎取蜂蜜、蜂子。最初是捣毁蜂巢,掠食蜂蜜、蜂子。后来有意识地利用蜂群的再生能力,学会用烟熏驱赶蜜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后来人们又学会了用泥土、牛粪等涂抹蜂口,并留出巢门,让蜜蜂出入。再后来又在树干上刻痕,以示蜂窝归属。
吴所长介绍,经过千年的衍变,历代养蜂人的奋斗,中蜂逐渐从野生蜂巢取蜜转为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蜂的传统饲养方法打下了基础。随着近代西方文化和新技术的传入,带动了中蜂饲养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20世纪初,我国积极引进西方蜜蜂,创办专业化蜂场,带动了蜂业科研、教学和社团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发展养蜂业十分重视,中国的养蜂业从此进入高速全面发展时期,成为举世瞩目的养蜂生产大国,到1988年,我国饲养蜂群数已达769万群,达历史最高纪录。年蜂蜜生产量达20多万吨,王浆年生产量达1000多吨。
当问及我国蜜蜂品种和分布情况时,吴所长表示,中西合璧的产业发展道路成就了我国蜜蜂产业。我国目前饲养的蜜蜂主要是西方蜜蜂和中蜂,其中西方蜜蜂占2/3,分布于全国各地;中蜂占1/3,主要分布于华南及西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我国的蜂业实行国家统一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农业、商业、经贸部门分别主管生产、购销经营和对外贸易;医药、轻工部门管理以蜂产品为原料的药品、食品、化工品等制品。蜂业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分别由各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协调发展。
在我国与养蜂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机构为我国养蜂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近几十年我国养蜂行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蜜蜂在生态上的重要意义和预警作用还需要政府和大众给予足够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做到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保护,在全国建立蜜蜂育种体系,以更新老化蜂种;建立健全全国蜂产品安全网,确保蜂产品的良性发展和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