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见机应当行动
21041300000016

第16章 中的生涯决策(1)

关于人生的周期,我们在前面已讲到过了。人生有三个黄金点,即体力的黄金点、智力和创造力的黄金点、阅力和经验的黄金点,如果加上少年时期,就成了四个阶段。即台湾学者讲的所谓四个时期:建立早期认同阶段、成长和调适建立利基阶段、维持与调整确立自己阶段、以及最后的衰退阶段。

台湾学者称对人生的自我设计称为生涯计划,就是你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必须要建立生涯计划。这些计划可能正是你未来所走的路,也可能你实现不了,需要中途变换,这也是难于避免的,但有设计总比没有设计为好,因为有了目标设计,你就可以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进一步完善自己。这四个阶段是各不相同的,不仅是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人在这些阶段里体力、智力和处理工作的能力不同,而且人的性格不一、爱好和特长不一,并且情绪也不会一样。年轻时你可能豪情万丈,到老了觉得自己一无所成,变得颓唐、怨天尤人或觉得一切都淡漠而提不起情绪来。所以四个阶段就有四种不同的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设计。

一、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约在10岁-20岁之间。这时如果你还在上学,那就是从上小学到开始上大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是一个志向的选择问题,即你准备向哪方面立志,准备将来干什么,想上哪-类的大学,将来毕业后准备作个什么样的社会人才。

在这个阶段上,往往是比较敏感的,犹疑的,对待社会与人生的看法是朦胧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说不定今天自己这样想这样讲,到了明天整个儿就都变了。并且个人的理想成份多于实际的成份。

这是一个极其幼稚多变的阶段,可能有些孩子“开窍”得晚,这时候还不曾有什么志向;有些孩子家庭情况优越,只依赖于父母的安排,自己毫无心思;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由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离家出走并在社会上混了起来,从此偏离了人生正确的轨道,头脑里不再有什么理想而只有一些作恶的念头。因此这是人生一个最美好的却又是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严格地说,个人还没有学会完全由自己来设计自己。除非那些有某些特长,被某一行当选中,不由自主地拉出了“队列”,过早地成了电影童星和体育上的尖子人才者,抑或是一些天才领袖人物,懂得很早就建立志向者。但即使是这样一些人物,不客气地说他们这时的志向也是朦胧的。我们都知道共和国里许多声名显赫的将军,在当初出来参加革命时,也只因为在家乡生活太苦、或者受压迫太重,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待到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才明白了许多道理,志向才建立起来。

所以,在这个阶段上,相当大的成分是父母帮助儿女在搞人生的设计。儿女只是稀里糊涂跟着父母的意志朝前走。当然,这其中不乏有明智的素质高的父母,能帮子女设计得很好的,也用不着违言,许多父母凭自己个人的好恶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强行左右孩子将来的志向和道路,最后闹得不尽人意甚至闹出了悲剧来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知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一位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大师;另一位则是现代建筑史上的奠基大师。谁都知道父子两人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鲜为人知的是儿子的道路正是父亲所设计的。

在梁思成长大成人之际,梁启超的政治角色已经让位给了文化学者的角色。他在给儿女的教诲中,对文化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看来,他的儿子无论如何不应当再卷进社会政治的漩涡中去,而决心让梁思成专心走上文化创造的道路。l923年11月,在梁思成车祸住院之前,梁启超发起创办文化学院,他在《为创办文化学院事求助国中同志》中,几乎把传统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加以赞扬。谈到文学美术的接受外来文化问题时,他写道:“启超确信我国文学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绝大价值,与泰西作品接触后当发生异彩,今日则蜕变猛进之机动渐将成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鼓励梁思成说:“思成所当自策励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正是梁启超的设计、循循善诱和教诲,梁思成才得以在文化天地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于是他选择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去延续父亲的文化梦,并使20世纪的中国,多了一位有着永恒价值的文化人物。

然而,父母给儿女设计道路,儿女照着走下去并且能有成就的,毕竟为数太少,大量的孩子还是自己成才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研究中发现,杰出青年童年时:74.33%为学生干部,73.65%学习成绩优异,44%在游戏中经常是组织者;另外24.32%为普通学生,13.51%为淘气学生。研究中发现,初中和高中毕业以后为成才的两个重要时期。杰出青年的童年时代50.68%能较快适应新环境,66.89%非常喜欢自己做事情。他们中60.14%的人能拒绝游戏的诱惑,坚持认真完成作业;43.92%能经常主动给自己找难道做,81.o4%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在这次对杰出青年的父母研究中,得出了与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相反的结论。他们的父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近60%,大专、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92%;母亲不识字占39.19%。杰出青年的父母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农民占第一位,工人和家庭妇女占第二位(据分析,这与特定的历史原因有关。但专家们仍认为,提高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成才意义重大)。

这一结论,尽管是从中国这个特定环境特定时期里得出的,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许多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并不是依赖父母,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在这个时期里,由于孩子还没有定型,他有许多的爱好、特长、想往都仅仅是开始,并且在迎接机遇的挑选的过程中也有其不确定性,所以对于一般孩子来说,不宜专攻一样而忽视了全面的锻炼,因为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或是父母为其挑选的一种专长,例如学拉小提琴、进业余体校等,说不定并非是这孩子的真正专长和爱好,他们还会随着智力及体力的发展而更改兴趣,父母并不知道机遇来自何处,这到来的机遇需要各种专长去迎合。因而,这时孩子最好应当全方位承接而不是单方位承接。

第二个阶段叫成长和调适建立利基,这个阶段约在20岁-40岁之间。

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作为一个人,已经长大到成熟了,大学毕业并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这是第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专长基本确定,不管你学的是否是爱好的专业,反正你进了某所大学,也只好学下亨’。广.毕业以后,也只能按你的一定的情况分配工作。这就拶.多方面承接变成单方面的适应了。然后,是在一个单位呆下来,开始在这个工作单位里站住脚根。谋求发展,创造业绩。如果此人是22岁或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某个工作岗位,那么,到40岁为止,他有l6——18年的工作时间,这后十余年可以算作这个阶段中的第二个过程。

按照我们前面所讲的人生周期率。这个阶段正是从体力的高峰期开始,慢慢向智力和创造力的丰满期过渡。如果某个人是吃体力和技巧饭的,那么他应当在前半个时期里就做出成绩来了,如果到30岁还做不出成绩来,就请他乘早改换工作,以免耽误自己的后半生。如果他是吃智力饭的,那么虽然可以在后半段继续自己的发展,但起码在前半段就应当出现成绩,以便为后半段的创造辉煌作出铺垫。我们来看一看一些伟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就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这第二阶段对于人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年轻的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时,发现吊灯摆动的周期与其摆幅无关。摆锤等时运动规律的发现,为后来钟表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第一次发明时才20岁,到25岁时已是一名大学教授。

曾是伽利略秘书和助手的托里拆利在35岁时发现了气压规则。他还发明了晴雨计,并是光学仪器的发明者,他的《几何学研究》一书发表时是46岁(1644年)。

帕斯卡在20岁刚出头时就制造了第一台机械的数学计算器。

牛顿在20多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4岁时发表论文《论颜色》,次年被选为三一学院院士。26岁时制造了第一台望远镜。

瓦特的低能耗蒸气机是在29岁时发明的。34岁时,他建议用“马力”作为计算功率的单位。

着名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9岁时已在皇家学会发表了两篇论文,25岁时在阿伯丁大学任教授。四年后又在伦敦被聘为教授。该年,他发表了关于气体分子运动的重要论文。而立之年,他发表了论文《论物理中的力线》,3年后,向皇家学会递交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第一次建立了他的电磁理论。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第一部科学作品是21岁时问世的。他29岁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35岁发表《化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揭示了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居里夫人年近而立之年时同丈夫皮埃尔·居里宣布发现钋和镭,36岁时与丈夫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39岁成为巴黎第一个女教授。43岁发表关于放射性的论文并制取金属态的钝镭,次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发明家贝尔26岁时担任波士顿大学发声生理学教授,29岁时成为现代电话之父。

爱因斯坦在26岁时发表了《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论文,接着,他又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四篇论文。这些论文为年轻的爱因斯坦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

被认为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28岁时发表论文,把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与核式原子的概念结合起来,解释氢原子发射的光谱。这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前苏联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弗里藩曼,生命只在37年,但他却是用数学方法提出宇宙模型的第一入,还是宇宙演化理论中的“大爆炸”模型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动力气象学的奠基人。

至于运动员和着名演员在这个阶段的前半期出成绩,这是任何人都能知道的道理,用不着在这里多说了。我们从以上的例子就能够明白,学者与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在这一个阶段。试想,如果弗里德曼不抓紧时间在这个阶段做出成绩来,那么,他37岁就死了,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他。他自然也不可能对人类作出什么贡献来。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第一阶段比喻为“雷达式”的阶段,那么,这第二阶段可以比喻成“风钻式”的阶段。雷达是到处旋转着的,它旋转着是为了寻找机遇,迎接社会的挑选。而风钻却不是那样,它已经找到了目标,只需要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向纵深掘进就是了,掘进得愈深愈好,就愈会出大成绩。

第三阶段是维持与调整建立自己。这个阶段约在四、五十岁,为了自我维持及自我实现,不断质疑工作生活品质,并寻找生涯改变来调整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在这一阶段中是要维持与调整以建立自己呢?这是因为,其中的一部分人是在第二阶段里做出了成绩的,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工作单位也很好,自己有充分发展和表现的余地。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他只需要在原来方向上继续往前走好了,无论是专业上的发展还是职位的升迁,他们都是有机会的。因此他们能够“维持”下去。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他们虽然干了某项工作,但没有出色的表现;他们虽然在一个单位多年,可是他们的实绩既为领导不满意,其职位和待遇自己也觉得不满意。他或者自己早就想换一个工作岗位,或是即便自己不走,也被公司的总经理炒了“鱿鱼”,所以还得在这个阶段里再寻找一次自己的工作,再作一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