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诡计全集
2103800000045

第45章 从家庭中获得稳定的情绪

一、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如果孩子每天面对的是爱唠叨、爱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发育肯定是很糟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领着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的父母,个个都一脸的凝重。无不在用表情告诉咨询者:“我的孩子有问题,希望你能帮帮我。”

一位母亲这样倾诉:“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讲得好听,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一些作业。我都为他操碎了心。但是现在我们俩就像对头一样。他很厌烦我,听不进去我的话。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到孩子爸爸每天那么辛苦在外赚钱,而我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我真是非常难过。更让我焦心的是,孩子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

这位母亲言谈中充满了焦虑、失望、忧伤和无可奈何,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她那沉重的心情。在讲到孩子爸爸辛苦、孩子不要强、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对孩子担忧等时,她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情的母亲。我们可以想见:每天面对不自觉的孩子,她要进行多少苦口婆心的劝说;当孩子听不进去时,她又是多么的恼怒和伤心。

针对这样一个母亲,我们首先帮助她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她本身的情绪问题。因为,孩子每天面对一个爱唠叨、爱发火、焦虑和紧张的妈妈,他们又会有何反应?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人,也是对儿童最有影响的人。因此,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儿童在父母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照顾,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父母的这些不良情绪及一些行为方式。内心的矛盾导致他们心情烦躁、郁郁寡欢、精神分散,严重的可出现紧张、焦虑或强迫。有的则出现一些查不出生理改变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胸痛、憋气等,以缓解内心更大的不安。长期处于母亲不良情绪氛围中的儿童,心情不畅,不知不觉地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一些抵抗的行为,如强迫动作、说谎、逃学,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儿童在一起,于是越来越不被周围人喜欢,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对于心理防御机能差的儿童,长期压抑是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的不良行为、情绪往往互为因果,需要双方进行调整,但成人更应该自制。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防范和矫治儿童心理问题的良策。

二、家庭情绪的重要性

在影响人们健康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极易被忽视而又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情绪”。心理学家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以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仅仅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很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而家庭情绪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情绪的影响。有人说得好,在快乐的家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快乐的;在烦闷、消沉的家庭中生活的成员则很难摆脱不快的阴影。是啊,在一个情绪紧张而恶劣的家庭中,怎么会笑口常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对每个家庭来说又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情绪的总和构成了家庭情绪。反过来,家庭情绪又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施加影响,是关系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情绪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时刻关注和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情绪。首先,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情绪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看它属于以下三类中的哪一类:(1)和谐、温馨、轻松、愉快;(2)基本和谐、稳定、仍有争吵;(3)长期或经常处于紧张、沉闷、烦恼或家庭主要成员之间争吵不休,甚至对抗或感情破裂。如果属于第一类家庭情绪,应该珍惜和注意维护,切不可做有损于家庭团结的蠢事。第二类尤其是第三类,应努力、认真地找出不良家庭情绪的主要原因,并对因施治,不可忽视。一般说来,不良家庭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主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关系不和睦、紧张;(2)主要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个性乖戾、暴躁;(3)家庭缺乏民主,家长专横、武断;(4)多数或主要家庭成员性格内向、刻板、单调;(5)家中有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有重病、难治之症的病人等。改善不良家庭情绪应先从消除主要原因人手,主要家庭成员负有重要责任,要从我做起,做搞好家庭成员关系的表率。否则,责人严、责己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家庭关系无法搞好,家庭情绪也不会改善。家庭情绪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改善家庭成员的情绪,让大家都快乐。快乐的情绪何处来?主要来自每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所谓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然,这里的需要是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过分或不合理的需要。事实表明,不良情绪的产生多与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尽力满足亲人的合理需要,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体情绪一般都是和谐而愉快的。

家庭情绪与家庭精神生活关系密切。凡是精神生活贫乏、单调的家庭,家庭情绪一般都比较沉闷、呆板。相反,精神生活充实、丰富活跃的家庭,家庭情绪则大多是愉快、轻松和温馨的。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应该在改善、丰富自己和家庭精神生活方面下番工夫,这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应该充实,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经常开展家庭内的文娱、体育活动,让歌声、琴声、欢笑声充满家庭。

特别是应该想方设法过好双休日,切不可把星期日当成星期七过。同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戒除不良嗜好,不酗酒、不赌博。因为,不良嗜好对夫妻关系和其他亲人之间的关系损害甚大,是家庭不良情绪产生的祸根之一。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快乐将与千千万万个家庭相随。

三、莫把坏情绪“转移”给家人

一次,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为心病而痛苦的人”的来信,信中写道:

——我结婚有几年了,和婆婆住在一起。我们婆媳两人没吵过一次嘴,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因为我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即便有时婆婆的话让我很生气,很不满,当时也说不出应对的话来。可事后心里特别别扭,堵得慌,恨自己太懦弱了。我从小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习惯了一切都听别人指挥,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爱人上班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可是,他一回到家里我还看他不顺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和他生气发火。弄得爱人也很困惑。面对4岁的孩子,我有时也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把孩子吓得直哭。其实,我知道爱人和孩子都是挺好的。可是我为什么总是和他们发火?我该怎么办?

读完信,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这位女士的心病反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受了冤枉,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和妻子因一件小事,就闹了起来。面对丈夫的无名火,妻子莫名其妙。正好6岁的儿子跑回家,“你为什么才回家?!”妻子满腔怒火,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刚才还高高兴兴,让妈妈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回头看见了小花猫正朝自己摇尾巴,他一脚踢在小猫的肚子上,踢得小猫嗷嗷地直叫,那叫声分明是在抗议:我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踢我?

因此,借此小故事,并联系这位写信女士所提到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诊断。

1.情绪转移伤害家人

看到这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想必读者朋友们都会会心一笑:丈夫在外面受的气,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了小猫的身上。这个故事的道理在心理学上叫做“转移作用”。

所谓转移作用,就是把对某一对象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对象身上。人们常有一种心理倾向,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面对对象直接表达或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为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替代性的对象身上,从而满足情感需求,化解心理焦虑,缓解心理压力,这就是转移作用。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说:这位写信的女士是把对婆婆的怨气转移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没错。然而,转移作用虽然可以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一时的缓解,却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这位写信人已有了切身体会。

2.换位沟通心理自救

既然心病的根源是婆媳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还是采取积极的心理自救策略,妥善调整婆媳关系为好。

◆性格重塑。很少有人真正喜欢被动懦弱的人,许多婆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媳妇的被动和懦弱。应积极塑造良好性格,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

◆心理换位。从年龄上估计,初为婆婆的,很可能正处在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会有较大的情绪上的反应和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情绪不稳,易怒。作为媳妇要学会心理换位,多站在婆婆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对婆婆多些谅解和理解。

◆心理沟通。从表面看来,这是婆媳矛盾,可事实上,这是这位女士在人际交往上的心理压力在作祟。人际障碍常常是因为缺乏沟通,缺乏表达。有争论时,不妨把闷在心里的话与婆婆交流,在增进理解,消除误会的同时,婆媳关系就会更亲一层。另外,多和丈夫交流,说出自己的烦恼,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拿丈夫出气好得多。

◆虚拟宣泄。家庭生活中原本不是要找什么是非对错,而是心理调节的问题。当不愿或不敢把对婆婆的抱怨诉诸口时,可以通过虚拟宣泄来自我调节,如随便画一个人物代表婆婆,在确定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面对头像,尽情地抱怨和倾诉。这样,心中的压力就宣泄出来了,心情也就轻松了。

在回信上写下上述内容后,我最后写道:“建议您积极主动地调整婆媳关系,别把坏情绪转移给家人。只要您用灿烂的笑容来面对婆婆、爱人和孩子,您的心病就会随风飘散,迎接您的将是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