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驾崩前,对吕后交代未来的太尉人选时,曾说道:“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事实证明,刘邦是善于识人的,后来周勃果然不负重望,从诸吕手中夺回了刘氏江山。周勃长期追随刘邦,深得刘邦的器重和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得益于他并不讨好的性格。
周勃出身卑微,祖上只是从别处迁移到沛县的贫农,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时代可以说是在饥饿与劳苦中度过的,当然更不可能有读书的机会。不过常年的劳作,却锻炼了他的体格,成年后的周勃长得身强力壮,十分结实。为了生活,他做过许多工作,做编织的器具、养蚕、弓箭手、还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萧。农村的生活环境使他继承了普通农民那种憨厚朴实、老实木讷的性格特点。
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且没有读过书,周勃很鄙薄儒生。每次召见儒生和文官时,他总是呆板着脸说:“有话快说,不要绕弯子。”此性格在官场上自然吃不开,这也就决定了周勃只适合乱世的战场。不过,正是他这种憨实的性格,使高祖刘邦对他很放心,进而深得高祖信任。
2.性格决定命运
平定诸乱后的周勃虽然已是官位显赫,出将入相,但他的性格始终带有农民固有的局限烙印,加之他不习经术又粗鄙口笨,这就注定了他仕途的失意。
文帝即位后,周勃因拥立有功升任丞相,于是他开始骄功自矜,在朝堂之上总是得意洋洋,甚至在文帝面前也常摆架子。文帝初登帝位,对周勃一直以礼相待,但随着帝位的稳固,他对这个过分志得意满的丞相自然有意见。作为丞相,周勃也实在不够称职,他并不了解丞相的职责,因而整日无所事事。一次临朝,文帝问右相周勃:“天下一年决狱多少?”周勃答不出,只好老实谢罪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勃仍答不出,急得汗流浃背。文帝转问左相陈平,陈平答道:“各有主事的官员知道此事。”文帝问:“谁主其事?”陈平说:“陛下要知决狱之事,请问廷尉;要知钱谷之事,请问治粟内史。”文帝生气地说:“既然各有主事的官员,要你们做丞相的有什么用?”陈平从容应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听后称赞不已。周勃十分羞愧,内心始知自己远不如陈平。
有大臣对周勃说:“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天。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周勃听后感到处境危险,非常害怕,遂上表辞官,文帝应允。后左相陈平去世,文帝又婉劝周勃为相。十个多月后,文帝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列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周勃又辞去相位,回到封地。
3.始知“狱吏之贵”
周勃辞官后,回到自己的封地生活了一年多。他担心被害,总是小心戒备着,每逢河东守尉来绛县巡视时,周勃都是身披铠甲,令家奴手持兵器出迎。如此行为自然令人生疑,不久之后,便有人上书朝廷,诬告周勃企图谋反。
君王最担心的便是臣子谋逆。文帝接到这样的报告,立即把此事交给廷尉审理,周勃被逮捕入狱,接受审问。审讯时,周勃非常害怕,又木讷口笨,一时不知如何辩解。渐渐地,狱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开始对他百般欺凌。周勃不堪忍受狱中的折磨,便差家人送给狱吏千两黄金。狱吏收了贿赂,便悄悄在“牍背”(公文板)的背面书写“以公主为证”几个字给周勃看,示意他找公主求救。公主即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也就是周勃的儿媳。狱吏教周勃以她作证人。
平时,周勃经常把获得的赏赐送给薄昭。薄昭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亲弟弟。案件审理到关键时刻,薄昭便到薄太后那里替周勃说情。薄太后本也不认为周勃会谋反。当文帝朝见太后时,太后随手将头巾掷向文帝,生气地说:“绛侯周勃诛诸吕时,当年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不在那时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里,难道要谋反吗?”文帝其实已看过周勃的供词,便派使节赦免了周勃,并恢复其爵位封邑。周勃出狱后,感慨地说:“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
逃脱牢狱之灾的周勃从此老老实实地呆在封地,直到公元前169年病死在那里,谥号武侯。一年后,文帝令其子周亚夫为条侯,以继承周勃的爵位。
名将父子,相似命运
1.周亚夫的悲惨结局
周亚夫是周勃之子,也是汉朝的著名大将,汉景帝时,他曾带军平定七国之乱,与其父一样是汉朝的功臣。
文帝即位后六年,匈奴大举犯境,周亚夫受封将军,奉命驻军细柳。不久,文帝亲自去慰问驻军。当天子的车驾行至细柳军营,营中的将士不是慌着叩首迎驾,反而都披甲执锐、面不改色地严守军营。文帝的侍从在营门前大声宣告天子临至,要求将士打开营门接驾,守门的士卒却毫不退让,大声回道:“周将军命令说‘军中上下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文帝亲至,门卫仍然不让进入。文帝只好派遣使臣持符节诏令周亚夫,传达文帝的慰劳之意。周亚夫这才令士卒开门。文帝进入中军帐中,周亚夫身着甲胄,手持武器,见了文帝并不下跪,而是以军礼参拜。文帝被周亚夫的严令治军所撼,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细柳慰军”。文帝临终时还遗言太子刘启,告诉他遇到紧急之事,可让周亚夫领兵出征,可见文帝对他的信任。
周亚夫年轻时在河内郡做郡守的时候,有人曾给他算命,说他日后会饿死,周亚夫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周亚夫因平叛有功,升任太尉,五年后又官居丞相。可是景帝对他逐渐生疑以致疏远,不久他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投入狱中。周亚夫遭受陷害,十分愤怒,便在狱中绝食抗议。五天以后,周亚夫最终在狱中饥饿吐血而死,其封地和爵位也随之被废除。
2.两代名将的相似命运
周勃与周亚夫父子二人,皆为战场上威名远扬的勇将,亦皆为忠诚率直之人。无论是命运,还是性格,二人都十分相似。他们都曾作为大将为国平乱,都有拥立与稳定汉室统治之功,也都担任过太尉、丞相的职务。最重要的是,周氏父子二人都对国家分外忠诚,而且功勋卓著。
相似的命运不仅反映在二人的经历上,更反映在二人的结局上。周勃两次官居相位,仅在位不足两年,即被免相劝归封地,晚年垂老之时却被诬告谋反,投入监狱接受刑讯不说,还受尽狱卒的折磨,幸得薄太后相救,才免一死。他的儿子周亚夫却没有他的运气。周亚夫因在太子废立等问题上与景帝意见不同,官职遭到罢免,还与他父亲一样被诬陷谋反入狱,最后绝食而死,封爵被废。相较于其父,周亚夫的结局更是悲惨。
3.悲剧结尾的背后
周勃父子的相似命运与悲剧结尾,是历代功高震主的贤臣名将难躲的遭际,也是悲剧性格的潜在安排。周氏父子二人都是战场上的能将,这靠的是他们的忠勇和直率,因此在克敌制乱的时期,他们便有了用武之地。可是一旦国家安定下来,治世就要靠文臣了。周勃父子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将战场上的那一套本事用在了朝政上。在朝为官需要实干,更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应变能力。而这些都是周氏父子的弱点。他们率直耿勇的性格在政治上反都成为了仕途的致命伤。
作为功臣,懂得激流勇退才是获得保全之道。周氏父子作为两朝的勋将,本来就已功高盖主,必然会被新登皇位的君主猜忌。他们不仅没有做到功成身退,还凭功自傲到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俨然就是战场上强者为王的做派。周勃忘乎所以时,好在经人指点后能够及时交权辞官,虽然暮年多少有些败兴,却也算是得了善终。周亚夫则比他父亲更没有悟性,入狱后还拒绝辩护,摆大牌姿态,他的蛮横终于彻底惹怒了景帝,自己也落得惨死狱中的下场。这样看待二人的结局,的确也是性格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