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
21008500000028

第28章 代善——“忠冠当时,功昭后世”(2)

仔细想想也会发现,代因扎在告密时似乎同时强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太极没有吃。而事实上皇太极面对母妃赐来的很平常的食物,竟然拒绝了,这在生活中其实很不合常理,好像皇太极早就知道吃了母妃的食物马上会被告发似的,在刻意去“避嫌”。代因扎的告发也使皇太极成为了“正面教材”,对比之下,太祖不免会对代善意见更大。在四大贝勒中,最有资格获得努尔哈赤完全信赖并可能托以重任的只能在代善、皇太极中产生,后来事实的发展也的确如此。而绯闻一事的直接受益者便是皇太极,这样一来,不得不令人生疑,也许所谓的绯闻,不过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出戏”。至于幕后的安排者,那就不言而喻了。

代善与皇太极

1.权力之争,兄弟不和

代善是身经两朝的元勋,他在16位贝勒中是寿命最长的一位,并且是寿终正寝。尽管他的一生也屡受权利倾扎的祸害,但他还是保全了下来。皇太极素有心计,他们也在皇储的角逐中有过明争暗斗,可在皇太极当政期间,代善却能安然无恙,这实在难得。不过,自皇太极即位后,兄弟俩围绕着权力问题,经常有争执。

代善虽无争位之心,但他却有诸如贪财、私心重等性格缺点,在太宗执政期间还是一如既往,如“赏功罚罪时”,代善一贯的表现是“偏护本旗”;当多铎出征未归而太宗忧心不已之时,代善则“借名捕蛏,大肆渔猎,以致战马疲瘦”,而当太宗欲派兵援助多铎时,“正红旗马匹独以出猎之故,瘦弱不堪”,太宗因此曾数次责备代善,“傥出师诸贝勒一有缓急,将不往应援”,责问他要如何面对。代善还教子无方,他的几个孩子常“借名放鹰”,动辄擅杀民间牲畜,幼子瓦克达更是“奸人之妇,窃人之鹰”。

不过,最令太宗气愤的是代善竟然违反众议,拒娶囊囊太后,还与哈达格格莽古济一起“结党宴会”反对自己。公元1635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在被后金打败后逃至青海病死,其众位妻子遂陆续率部众前来归降。因太宗先纳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即衍庆宫淑妃)做了表率,所以前来投诚的林丹汗的女眷们都相应有了各自的归宿。史载,在诸贝勒议定此事时,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因其嫡福晋新亡,而林丹汗妻苏泰太后乃是其嫡福晋之妹,故“心欲娶之”,诸贝勒就将济尔哈朗的心意禀明太宗,太宗询问诸贝勒的意见,“诸贝勒皆言当允其请”,太宗遂答应了济尔哈朗。而大贝勒代善得知此事后,“独违众论而欲自娶”,并亲自当面向太宗请求。无奈之下,太宗反问代善,“诸贝勒都已经定好了要把苏泰太后许给济尔哈朗,那这件事情兄长你难道会不知道吗?”代善十分尴尬,急忙推说不知。但过后心中仍然不甘,私下里曾多次说“欲强娶之”。

因众贝勒议定大贝勒代善应娶的是囊囊太后,所以太宗即遣大臣满达尔汉等往谕之,可是代善却以囊囊太后贫穷而拒绝了太宗之命,不肯娶囊囊太后。太宗很生气,质问他“凡人娶妻,当以财聘,岂有冀其财物而娶之之理乎?”代善后听说林丹汗的妹妹泰松格格“饶于财”,即启奏太宗“欲娶之”,太宗只好准其所请。最后,因为代善拒娶囊囊太后,太宗不得不纳囊囊太后为侧福晋,她就是后来的麟趾宫贵妃。

代善对于争娶苏泰太后未果一事始终耿耿于怀,又赶上太宗长子豪格娶了林丹汗之伯奇福晋为新福晋,而太祖第三女哈达格格的长女本是豪格之嫡福晋,所以哈达格格心有不甘,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活着呢,贝勒豪格凭什么又娶新福晋?这种怨恨便波及到太宗身上,她不仅不出席婚礼而且私自返家,代善闻之,立刻遣人于中途截住哈达格格,两人立即在一起发牢骚,议论太宗的种种不是。

公元1636年四月,太宗面南称帝,54岁的代善名列第一,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但崇德年间两兄弟间还是时有矛盾产生。皇太极即位后,曾经作出一项规定,限制诸王贝勒的侍卫人数。代善却做出了一个赌气的举动。公元1637年,有一天,代善竟然自己牵着马,手里拿着坐垫,独自一个人来朝见太宗。面对代善的此种作派,太宗又好气又好笑地问:“兄长你是敬我呢?还是对我心怀不满呢?为什么身为旗主贝勒,却连个侍从都没有呢?”代善只好没趣地回去了。

皇太极称帝的第二年,代善违反规定,为自己多配了十二名侍卫,并以“皇太极的护卫也超过了定额”为由,坚持要皇太极当众对证。经过对证,证实皇太极的侍卫人数不但没有超额,反而还不够定额。群臣集议,拟将代善亲王爵位革除,并罚银一千两。皇太极下令对代善予以宽免。

在一次战后的点评中,皇太极说道:“诸王以下,诸将以上,多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刑部审议后,认定处礼亲王代善以下共计六十四人犯有不同程度的罪过,分别判处二十四人死刑,十三人撤职,五人鞭刑,二十二人罚款处分。这其中,有皇太极的儿子、哥哥、弟弟、侄子、驸马,这些皇亲国戚占到受处罚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最后,从代善开始,这些人全部受到了处罚。代善吃了几次亏,势力渐渐被削弱后,便也学会了老实,开始向太宗靠拢,兄弟俩一路下来,还算和气。

2.太宗时期再立战功

太宗一朝,代善作为重臣,曾多次率其所将之两红旗征战沙场,并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公元1626年十月,蒙古扎鲁特部“败盟杀掠,私通于明”,代善以主将身份亲率八旗军一万人征讨之,并斩贝勒鄂尔斋图,生擒巴克及其两个儿子等14位贝勒,大胜而归。公元1627年,代善随太宗皇太极出征明朝,兵围锦州。公元1629年十一月,代善再次从太宗出征,攻克遵化,围京师,于德胜门外大败明总兵满桂军等,十二月,清军则于蓟州城外破明军5000人。翌年,又尽歼明兵部侍郎刘之纶来攻遵化的“七营”之兵。在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作为策应军,代善率正红旗兵围大凌河城之西北。当明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来援时,代善从太宗率兵两万出击,大败之并生擒张春等,迫使大凌河守将祖大寿献城投降。公元1632年,代善随太宗出征察哈尔部,随后即移师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入明大同、宣府境内,与明守将互市、议和而还。公元1634年,代善再随太宗征明,又是直抵大同而还。元老级的大贝勒代善不辞劳苦,几乎参加天聪年间所有的重要战事,为清初安邦定国立下不少功勋。

公元1648年十月,66岁的代善寿终正寝。清廷赐祭葬银万两,立碑纪功。康熙帝还特为其追谥“烈”,故史称他为和硕礼烈亲王。公元1778年,代善配享太庙,乾隆帝认其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其和硕亲王的爵位由其后代子孙世袭罔替。

3.二次立嗣中的重要作用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两次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都曾险些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而在两次争嗣斗争的关键时刻,代善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顾全大局,敢于直言,保证了清军入关前两代嗣位选择的顺利进行,并稳定了局势。

努尔哈赤生前曾两次立嗣失败,此后便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当时拥兵自重的四大贝勒中,二贝勒阿敏是太祖侄子,其父舒尔哈齐死于太祖之手,并没有继承的希望;三贝勒莽古尔泰有勇无谋且脾气暴躁,他曾为讨好父亲而杀死母亲富察氏衮代,在才德上也没有继承汗位的资质;有希望继位的,只有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按年龄、阅历、实力,代善都比皇太极占优,而且代善是太祖的嫡福晋所生,战功赫赫,他继承汗位的希望更大一些。可实际情况有些出人意料,太祖死后,代善不仅没有为自己争位,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承了汗位。代善会有此举,可能是知道自己在才谋上不及皇太极,而且他了解皇太极工于心计,自己肯定斗不过他,于是为求自保,主动让位。

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就是由代善的儿子岳讬、萨哈廉推举的。岳托、萨哈廉到代善府第,说:“四托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合先帝(努尔哈赤)心意,众人钦服,应速登大位。”这时的代善,自知无力与皇太极争锋,于是顺水推舟说:“这也正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父子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其他诸王自然无话可说,皇太极继位便成定局。皇太极受到推举,内心欢喜,但为了表示谦让,还一再假意推辞说:“父汗没有立我为君的遗命,怎能舍兄长而由我继位呢?”在代善等人的一再敦请下,皇太极感到时机成熟,才登位称汗。

皇太极死后,为立嗣之事,黄白二旗的王爷大臣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在诸王会议上,代善虽有继位权,却以年事高而退出了,但他明确表示支持皇子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之下,遂决定立福临为帝,因其年幼,故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左右辅政”。

为了立嗣之事,代善甚至大义灭亲,告发了自己的两个儿孙。多罗郡王阿达礼(代善第三子萨哈廉之子)和固山贝子硕托(代善次子)两人曾为嗣位之争的事找到代善。当时代善正患足疾,阿达礼和硕托“登床附和硕礼亲王耳”,悄悄言道:“众人已议定立和硕睿亲王了,您怎么不表态呢?”代善听了大惊,立即劝止二人说,“既立誓天,何出此言?更无生他意!”但这两个人并不听劝,而是去找多尔衮与多铎,但二人都不肯出面。他俩就又回去找代善商议此事,代善怕祸及自身遂首先告发,就和多尔衮一道将此事公布于众。结果,阿达礼、硕托因“扰政乱国”而被“露体绑缚”,以叛逆论死。六岁的福临顺利地登上大清国皇帝的宝座,是为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