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07

第7章 修练心境——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2)

慧中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呢?其实,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低调做人才会做出高人

为了告诫弟子们谦虚谨慎,虚云禅师经常给他们讲述下面的寓言故事:

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树种,被选了出来,要种在一片荒漠的土地上。

“多么优秀的一颗树种啊,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只是一颗树种而已,还没有资格骄傲。”树种小声地说。

树种发芽了,它长势十分良好,隆冬酷暑、狂风暴雨,都不能摧毁它。

“多么坚强的一棵小树啊,你应该为你自己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还只是一颗小树,没有勇气骄傲。”小树轻声地说。

小树长大了,它枝繁叶茂,高入云端。

“多么高大的一棵树啊,你应该为此骄傲。”人们赞美道。

“我已经是一棵大树了,没有必要骄傲。”大树无声地说。

◎高人永远都活在当下

云居禅师,名道齐,俗姓金氏,南昌人。自幼依百丈明照禅师而得度。生性猛利,经行稳重。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拍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并没有呀!”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何以如此说昵?”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

禅师又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

这群年轻人个个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在遭到吓死人的突然袭击时,云居禅师竟然还能从一双宽厚暖和的手来判断出是非。

◎谦受益,满招损

禅师带着弟子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禅师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禅师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禅师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弟子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

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禅师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开悟与迷惘只隔一层纸厚

善静和尚二十七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让他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当然,下山是要得到禅师的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道:“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儿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不抓住本质,形式再好也无用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同时又是有名的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他当时在日本的社会地位非常尊贵。一次,宇治这个地方一个名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自己的茶会。千利休居然答应了,并带众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在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他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太紧张了,点茶的手有些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笼倒下、茶笼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们都暗暗在心里窃笑。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们都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去的路上问千利休:“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他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心做茶。这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对于茶道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没有心的真诚,可以说任何意义都没有。

◎放低自己才能容进他人的才智

一个满怀失望的修道者千里迢迢来到法六寺,对方丈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方丈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的没能找到一个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

方丈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取来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方丈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方丈:“这幅画您满意吗?”

方丈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方丈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

方丈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毛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四十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租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从此。毕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谅解的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十分聪慧,颇具慧根。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想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

小和尚下山化缘,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庙。小和尚没有回来,老和尚以为他被人拐卖,痛苦万分。留在尘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

一天,当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浮云,他猛然醒悟!终于,他回到庙里,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原谅。

小和尚失踪后,老和尚走遍了大半个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来了,请自己原谅,老和尚愤怒了!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道:“我能原谅你,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佛珠也能长蘑菇!”说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能长蘑菇?知道师父不能原谅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睁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木板床上,满满地长着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顿然醒悟。这世间有什么不能谅解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

◎索取是地狱,创造是天堂

有个小和尚总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有一次,他向禅师诉苦,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他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像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现在你还觉得生活太辛苦吗?”

小和尚答道:“弟子明白了。”

◎人的高低在心境,而不在形式

从前有一只野狗,生性贪吃,在各个村庄窜来窜去,到处找吃的。有一天,它走到一个染匠家里,不小心掉进一个蓝色的染缸里。染匠看见了,把它从缸里拖出来,扔到地上。野狗在地上滚了几圈,全身是尘土。它看见自己身上肮脏不堪,就跳进河里,洗了个澡。从河里出来,它身上毛的光泽都成了蓝色。

其他的野狗们看见它的毛色和平常的野狗不一样,很是奇怪,就问它道:“你是什么人?”

蓝色的野狗回答道:“我是天帝释的使者,天帝释封我做禽兽的王。”

野狗们心里想:它的样子虽是只野狗,可是毛的颜色却和我们不一样。野狗们便把这事报告了狮子。狮子又把这事报告了大狮子王。大狮子王立即派一位使者去察看虚实。使者一去,看见那只蓝色的野狗坐在大白象的身上,禽兽们都围绕着它,就好像在侍候兽王一样。使者看过后,回到大狮子王跟前,把这情形详细报告给大狮子王。大狮子王听了报告,便带着军队,来到那里,看见野狗王正坐在大白象身上,群兽围绕,老虎、豹等猛兽亲自跟在它的左右,其余的那些小野狗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

大狮子王心里很不高兴,便想了个办法,从野狗群中选派了一只野狗,叫它去找那野狗王的母亲。这野狗在山中找到了野狗王的母亲。野狗使者回来后,对其他的野狗说:“它的确是野狗,不是王种,我在山中亲眼看见了它的母亲。”

野狗们说:“我们可以去试一试。”便走近那野狗王。野狗们有这样一条规矩,只要有一条野狗叫,其余的野狗若不跟着叫,身上的毛就会脱落。于是野狗便叫了起来。野狗王心里想:我要是不叫,毛就会掉落。要是从象背上跳下来叫,必定会被象杀死。我今天要叫,也宁可在象背上叫。

它只好也跟着叫起来。大象一听到它的叫声,知道它只是一只野狗,就用鼻子把它抓了下来,用两只脚把它踩死了。

◎尊重他人才会受人尊重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精通做大饼的技巧。他们寺院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来的香客都非常喜欢,纷纷花钱购买品尝,香火很是兴盛。

有一天,一个从远方来的落魄的乞丐来到寺院,吵嚷着要品尝大饼。小和尚们看他脏兮兮的邋遏样,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长老出现了,他训斥徒弟们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于是他亲自为这个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地送给他品尝。

乞丐非常感动,吃完后掏出唯一的三文钱说:“这是我乞讨来的全部钱,希望长老你能收下。”长老居然真的收下了,双手合十道:“施主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