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味地指责别人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练”。
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练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修练”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腿打坐,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练。经过好几个小时,四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练”,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着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练,怎么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另外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练”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有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渐修的关键在修心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即是说,做一个好人就是成佛,根本用不着外修外求。
有人问六祖:“常见僧人或俗士念经,求菩萨保佑往生西方,我们人类到底能否往生西方?”
六祖言:“什么西方?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西方。所谓的净土,究竟是在我们的心中。我心即佛。”
六祖接着又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东方人心净即生净土,西方人心不净亦枉然,心不净的西方人也不是佛。凡夫俗子,不知道心即是净土的道理,念佛求经,要求往生净土,实际上对于大慧之人来说,“随所住处即安乐”。
有人也曾问禅师:“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样就能往生净土,对不对?能与不能?”
禅师说:“其一,净土并不遥远,净土就在心中,用不着你到处去求索。其二,人有贤愚,贤者认为佛在心中。愚者以为佛在十万八千里外,所以‘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如果说净土只是以距离远近论,那么西方本地人不就都是佛了吗?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禅师又说:“随便哪里的住处都可以安乐,若人心地有善,那西方净土并不遥远了。若怀不善之心,再如何念佛也到达不了。所以先除十恶,后除八邪。使心平静,便渐渐地可以看到弥陀了。”
六祖还说过: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亦不说他人是非长短,心则净。若是执著于心与净二字,也是要堵塞修行的道路的。
◎每天都要把自己做好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道一禅师看到他就问道:“你来求什么?”
慧朗回答道:“求佛知见。”
马祖又问道:“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再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道:“南岳!”
意思是说他从湖南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儿来的。当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大振禅风,石头希迁禅师在湖南阐明心要,因此当时学者不是向江西马祖禅师问道,就是向湖南石头禅师请法,来往“江湖”成为一时美谈,“江湖”一语也就沿用至今。
马祖不客气地指示道:“你从南岳来,辜负石头禅师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又回到石头禅师那儿,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禅师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满怀疑惑地问道:“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因为你不是蠢动含灵。”
“难道慧朗不如蠢动含灵?”
“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慢慢开悟。
◎每时每刻都应关注修心
一休禅师在比睿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睿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承继这种风,能够消除厄运,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一休禅师知道后说道:“我也要晒藏经!”
说完一休就袒胸露肚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山上寺院的和尚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
一休非常认真地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能者应该知道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坚持之是天下最难做到的
弟子们问禅师道:“老师,怎样才能成功呢?”
禅师说道“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道:“做这样的事干什么?”
禅师答道:“做完这件事,你们一年后就会知道怎样能成功!”
弟子们说道:“如此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
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
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
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在坚持?”
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禅师对弟子们说道,“现在我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只有那个持之以恒的弟子,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开悟应从小事做起
赵州木叶禅师,禅风恬淡朴实,人称赵州古佛。
一天,有个未开悟的僧人问木叶禅师:“我每天都认真参禅打坐,一心一意地想要开悟,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呢?”
木叶禅师说:“你喝粥了吗?”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木叶禅师说:“喝完粥了?那么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打退堂鼓是不可能成功的
寒冬腊月,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因为仪山的家风森严而绵密,不轻易接人。对游方云水的禅者,常以住众已满而不接受行脚僧的挂单。
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蹲居在门口,一蹲就是三天。虽然雪水打湿身体,他也一点儿都不动。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却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得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被寒风吹得裂开的地方都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是他依然在那里雷打不动地蹲着。仪山下令弟子不准开门,否则就将其赶出门外。
第七天,那个和尚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试他的鼻息,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来。滴水终于进了仪山禅师门下参学。
在仪山禅师座下苦参的滴水,有一次请示道:“无字与般若有何分别?”
“你这个傲慢的小辈!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吼声中,仪山一拳打去。并且将滴水赶出法堂。懊恼异常的滴水,回到僧堂。那关门的声音冲击到耳朵,滴水豁然开悟道:“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用白纸擦鼻涕时,仪山禅师很不客气地喝道:“你的鼻子就这么尊贵?清净的白纸,得之不易,你不是在糟蹋白纸吗,还修什么行呢?”
很多学僧都受不了仪山这种冷峻的禅风而打退堂鼓,只有学僧中的滴水坚持了下去,并说:“僧有三种,下等僧利用师家的影响,来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师家的慈悲,步步追随着师傅;上等僧在师家的揵槌下日益强壮,找到自己的天地。”
◎坚持才能成功
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阳光格外强烈。中午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侍者于是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很远,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对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了,告诉佛陀说:“溪水被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还是另外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个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他中途决定不去了,于是就转身走回来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还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世间事就是如此,只要你坚持一下,就能品尝到甘甜、清澈的溪水,而你一旦选择放弃,则会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
◎不懈地去努力才能得到
从前,有个生麻疯病的病人,病了近四十年,一直躺在路旁,等人把他带到有神奇力量的水池边。但是他躺在那儿近四十年,仍然没有往水池目标迈进半步。
有一天,如来佛碰见了他,问道:“施主,你要不要被医治,解除病魔?”
那麻疯病人说:“当然要!可是人心好险恶,他们只顾自己,决不会帮我。”
如来佛听后,再问他道:“你要不要被医治?”
“要,当然要啦!但是等我爬过去时,水都会干涸了。”
如来佛听了那麻疯病人的话后,停顿了片刻,再问他一次:“你到底要不要被医治?”
他说:“要!”
如来佛回答说:“好,那你现在就站起来自己走到那水池边去,不要老是找一些不能完成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听后,那麻疯病人深感羞愧,立即站起身来,走向水池边去,用手心盛着神水喝了几口。刹那间,他那纠缠了近四十年的麻疯病竟然好了!
◎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解决
车夫驾着一辆满载干草的车子走在乡间的路上,没想到却陷进了泥坑里。在乡下的田野上,会有谁来帮这个可怜人的忙呢?陷入泥坑里的车夫肝火正旺,骂不绝口。他骂泥坑,骂马,又骂车子和自己。无奈之中,他只得向“救苦救难”受人敬仰的观音菩萨求救。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车夫恳求道,“请你帮帮忙,你的背能扛起天。把我的车从泥坑中推出来,对你来说应该是举手之劳。”
刚祈祷完,车夫就听到观音菩萨从云端发话了:“菩萨要人们自己先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才会给予帮助。你先看看,你的车困在泥坑里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陷入泥坑?拿起锄头铲除车轮周围的泥浆和烂泥,把碍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车辙填平,你不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行呢?”
过了一会儿,菩萨问车夫:“你干完了吗?”
“是的,干完了。”车夫说。
“那很好,我来帮助你。”菩萨说,“拿起你的鞭子。”
“我拿起来了……咿,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车走得很轻松!”
这时,菩萨发话说:“你瞧,你的马车很容易地就离开了泥坑!遇到困难,要先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菩萨才会助你一把的。”
◎尽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安宁
僧说:“有你相伴是我们的缘。”
佛珠说:“你我结缘于禅。”
僧感到手中所捻的佛珠涩动,僧问:“你怎么了?”
佛珠说:“正所谓高僧配宝珠,我只是一串普通的檀木珠,为何你对我一直不离不弃?”
僧笑了,说:“让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
一个小波浪对大波浪说:“我好痛苦呀,别的浪那么大。而我这么小,别的浪境遇那么好,而我又这么差。”
大波浪说:“因为你没有看清你的本来面目,所以会有痛苦。”
小波浪问:“难道我不是波浪么?那我是什么呢?”
大波浪说:“波浪只是你的瞬间现象,其实,你是水!”
佛珠听了这个故事后,笑了:“我明白了,我之所以没有悟通,是我没看清自己的本质,以为自己便是自己。于是就与别人有所比较,这样就产生了痛苦,其实我们都只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
僧出外云游,佛珠被湖光山色的感染而跃动着。佛珠问:“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不变的真理吗?”
僧说:“山上的花开得很美,美得如锦绣一般;看似静止的溪水,实际上在不停地流动着。花儿容易凋落,但仍不断地奔放绽开;涧水虽然流动,溪面却永远不变。”
佛珠微笑地接着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移行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佛珠感觉着僧的白须滑过自己的身体,听见僧缓缓地问着:“僧人百年后将去向何处呢?”
佛珠有种隐隐的预感,但还是笑答道:“为猪为狗,为驴为马!”
僧又问:“那,然后呢?”
佛珠依然笑答着:“将入地狱!
僧说:“我修行一世,为何死后仍将去地狱呢?”
佛珠说:“你不入地狱又如何来教化我呢?”
僧顿然了悟,佛是无所不在的,天堂有佛,但是地狱不正是更需要佛的地方吗?带着一片释然,僧在火中携着佛珠坐化了。
火光中。佛珠对僧喃喃地说:“我看见了我们的前生。”
僧问:“我们的前生如何呢?”
佛珠说:“在前生,我是烛芯,你是烛,我点燃了自己融化着你,在融化所产生的火焰中我继续地燃烧!”
僧微笑道:“那今生就是你点悟了我,我度化着你。”
◎实现目标要将精力放在要事上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追求路上决心第一
当年达摩乘一叶扁舟,漂洋过海,用了3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才来到了中国。达摩在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他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于是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脚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