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和尚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一个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老和尚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老和尚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和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一会儿功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老和尚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天衣无缝。而他剩余的螺钉,还是原来的那一撮。
老和尚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
有一个和尚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和尚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禅师问道。
和尚说:“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和尚说:“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禅师问道。
“算!”和尚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禅师又问。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道:“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
◎别盲从轻信
佛经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带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着李子,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几个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这人一抬头,见旁边几步路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树干上有一个大洞,里面已经空了。于是他就把核顺手扔进了树洞里。想了想,又弄来些泥土填进树洞将李子核种上。他这样做倒也并不是为了种出李子来,只是一时好玩罢了,种完就走了,也没有当成一回事。日子一长,他也慢慢地把这回事给忘了。
再说那被种下的李子核,天下雨时便得到雨水的滋润,在树上栖息的鸟儿拉的粪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时间长了,竟真的发出芽来,长成了一棵李树。有人见到桑树里长出了李树,觉得很神奇,就把这怪事告诉了周围的人。
有个害眼病的人听说了,认为这棵李树可能是一棵神树,就拄着拐杖摸索着来到李树下,向它许愿说:“李树啊,您如果能保佑我的眼疾消除,我就献给您一头小猪。”
他一说完,就觉得眼睛疼得没那么厉害了。又过了些天,他的眼睛竟慢慢变好了。他高兴极了,逢人就说:“桑树里长出的那棵李树治好了我的眼睛,果真是一棵神树啊!”然后又准备了小猪,叫人敲锣打鼓地抬到李树下去还愿,附近的人都来看热闹,大家都知道了这棵李树是神树。
就这样,“神树”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远近的人就都知道了,而且越传越神:“那棵李树能让盲人重见光明呢!”“那棵李树可以医好百病呢……”人们都带着祭品慕名而来,祭拜这棵“神树”,希望它保佑自己。
过了一年多,当年那个种李树的人又经过这里,听说了“神树”的事,又见到大家争相祭拜它的盛况,就到树边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他不禁哑然失笑:“这棵树是我一年前种下的呀,有什么神奇的呢?”
◎不播种,就不可能有果实
一个穷汉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有一天,他突然想:“与其每天辛苦工作,不如向神灵祈祷,请他赐给我财富,供我今生享受。”
他深为自己的想法得意,于是把弟弟喊来,把家业委托给他,又吩咐他到田里耕作谋生,别让家人饿肚子。一一交待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了,就独自来到天神庙,为天神摆设大斋,供养香花,不分昼夜地膜拜,毕恭毕敬地祈祷:“神啊!请您赐给我现世的安稳和利益啊,让我财源滚滚吧!”
天神听见这个穷汉的愿望,内心暗自思忖:这个懒惰的家伙,自己不工作,却想谋求巨大财富。倘若他在前世曾做布施,累积功德,那么,方便给他些利益也未尝不可。可是,查看他的前世行为,根本没有布施功德,也没有半点因缘,现在却拼命向我求利。不管他怎样苦苦要求,也是没有用的。但是,若不给他些利益,他一定会怨恨我。不妨用些方便,让他死了这条心吧。
于是,天神就化作他的弟弟,也来到天神庙,跟他一样祈祷求福。
哥哥看见了,不禁问他:“你来这儿干吗?我吩咐你去播种,你播下了吗?”
弟弟说:“我也跟你一样,来向天神求财求宝,天神一定会让我衣食无忧的。纵使我不努力播种,我想天神也会让麦子在田里自然生长,满足我的愿望。”
哥哥一听弟弟的祈愿,立即骂道:“你这个混账东西,不在田里播种,想等着收获,实在是异想天开。”
弟弟听见哥哥骂他,却故意问:“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听听。”
“我就再说给你听,不播种,哪能得到果实呢!你不妨仔细想想看,你太傻了!”
这时天神才现出原形,对哥哥说:“诚如你自己所说,不播种就没有果实。”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
唐代怀让禅师在慧能门下15年,后来到南岳,弘扬禅学。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也是六位入室弟子中唯一得到心传的。
马祖跟随怀让已有几年,但并不见他对禅学有何大的悟化。只是见他整日苦于坐禅,于是便问:“你整日在这里坐禅,为何?”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笑了笑就拿起一块砖,在石头上来回打磨。
马祖于是问道:“师父,您磨砖为何?”
怀让:“我想把这块砖磨成镜子。”
马祖:“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磨砖不能做镜子,那坐禅又怎能成佛呢?”马祖很是疑惑。
怀让又道:“如有人驾车,若车不前进,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道:“若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若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得有时是真失,失有时是真得
济公活佛到处云游。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济公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儿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高个儿坚持说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
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定,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这时,济公来到他们的跟前。二人请济公活佛裁定。济公竟然叫认为三八等于二十四的矮个儿将猎物交给说三八等于二十三的高个儿猎人。高个儿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判矮个儿当然不能答应。
他气愤地说:“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活佛,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啊!”济公笑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嘛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
矮个儿猎人似有所醒,济公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矮个儿猎人听了济公的话,点了点头。
◎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白隐禅师本以生活纯洁的圣者闻名,不料有一日却被指为使附近的一个女孩受孕,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因为这个美丽的女儿在父母逼问下指称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白隐默默地听着那对愤怒的父母交相指责,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当然交给“父亲”白隐,此时大师的名誉扫地,恶名远播,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婴儿所需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邻居乞求而来。
事隔一年之后,孩子的未婚妈妈终于忍不住良心的苛责,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孩子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在渔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儿,向禅师道歉,请他原谅,并且将孩子领回。白隐并不说话,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误解的不公待遇,白隐禅师却能吃下这天大的亏,只一句“就是这样吗”轻轻打发了。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禅师一语道破,指出画像中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难怪动态不足。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又如何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诸仁者能会意否?”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师父云游回来,带回了一包核桃。师父先拿出一颗核桃给小徒弟。他望着正要敲开核桃来吃的小和尚,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发弟子的好机会,便拦住了他。
师父又从那包核桃里数出十七颗,一颗一颗地摆在桌面上。他要小徒弟把这十七颗核桃分成三份——师父一份,师兄一份,他自己一份。要求小徒弟的一份是桌上核桃的二分之一,他师兄的一份是核桃的三分之一,他师父的一份则是核桃的九分之一。不能把核桃敲开,也不能剩下。这下可把小和尚急坏了。十七不能被二、三和九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师父的要求分开的呀?他急得抓耳挠腮,还是无计可施。
师父见状,在一旁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有十八颗核桃就好分了,是不是?”
小和尚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一听这话,知道是师父在提醒自己,就赶紧把手里那颗还没来得及吃的核桃拿出来,凑成了十八颗。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兴的是,最后,他先得到的那颗核桃剩了下来,还属于他。
师父想了想,对他说:“徒儿,这下你应该知道了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舍得。你要是舍不得把自己手里的核桃拿出来,你就永远不可能解开这道题的;你要是舍得,你就能很容易地解开这道题。而且,一旦你舍得了你已经有的东西,你往往什么都不会损失。解题是如此,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记住,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舍得。”
◎什么人做什么事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又不到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还俗去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于是,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个媳妇,支起一处茶店。老僧的指引很对,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能宽容仇人的人最了不起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
富翁请憨然大师帮忙拿主意。于是,憨然大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富翁的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憨然大师让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请憨然大师进行点评。憨然大师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建议您把财产交给老三。”
◎有目标,到达目标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铁眼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决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儿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走了。铁眼和尚急忙就追上去,低声乞求道:“给多少都行!”
武士厌烦地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士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铁眼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