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用于战阵之初,也仅仅制造大火,焚烧对方的兵丁营地,所谓火箭、火炮也就是将带有火药的火球抛掷到敌方。唐福于公元1000年发明火蒺藜,火药中混有砒霜、铁钉等,杀伤力骤然增大。南宋初年陈规镇守湖北安陆时发明火枪,《德安守御录》记为“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德安即安陆宋时之称。此种用粗大毛竹制成枪筒以喷射火药的火枪,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原始管形火器,是后来各式管形枪械的老祖宗。宋理宗开庆元年又有“突火枪”问世,内安“子窠”,火药燃烧后将“子窠”发射出去。南宋末年,宋朝政府还在荆州与建康建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制作院每月能制出铁火炮1000到2000支;建康制作院在两年多一点时间里造了38000件火药武器,并能造出大量突火枪及5公斤重的铁炮壳。宋代长江流域的火药与火药武器,是当时之世的最先进武器。
指南针,又称罗盘针,是一种利用磁极的物理性来确定方向的工具,战国《韩非子‘有度篇》里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之语。公元1世纪初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谈及司南,较为详细:“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很像是指南针的初始之作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了指南针的制造技术。沈括还指出在磁石上磨过的小铁针磁性更加稳固,以此代替天然磁石为佳,他还研究了磁针支挂的四种方式,即“水浮”、“指爪”、“碗唇”、“缕悬”。“水浮”法应用较多,但“水浮多摇荡”。“指爪”及“碗唇”“坚滑易坠”。相比之下,沈括认为“不若缕悬为最善”,所谓“缕悬”就是以细线将磁针悬吊,无风之时指向效果很好。
指南针发明之后,便在宋代用于航海了。
宋徽宗宣和年间,徐竞奉命出使高丽,船中置有“水上浮针”,以在浩茫大海波峰浪谷间辨别方向。其法是将指南针穿上几节灯草使之浮于水面。磁针所指,即为南方。徐竞归来写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徐竞船上所用的指南之法,即沈括说的“水浮”。
南宋时,航海“全凭南针”,吴自牧的《梦粱录》有记载,南针即指南针。吴自牧写道:“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舟中测水约七十余丈。若经昆仑、沙漠、蛇龙、鸟渚等洋,神物多于此中云雨。上略起云朵……顷刻大雨如注,风浪掀天,可畏犹甚。但海洋近山樵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宋代长江流域的造船业巳经代表了当时中国及世界的先进水平,也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北宋在明州(今浙江宁波〕所造的四艘出使朝鲜的“神舟”,已是巨型远洋海船,长100多米,可载重1100吨左右,在当时绝对是庞然大物,船泊高丽港口时,“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徐竞著)。
1974年夏天,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共分隔成13舱,两舱之间隔板为杉木所制,船舷是三重木板,各板之间采用榫接,隔舱板与船壳板之间的衔接处以扁铁和钩钉相连,并以麻丝及桐油灰腻密板缝,水泄不通。船如触礁或互撞,有的舱破损漏水也不致沉没。此种“水密隔舱”技术,宋时中国领先世界1000多年。
宋代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时代,你读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便深有此感了,一叙花品,二释花名,三论风俗,是我国最早的牡丹专著,成书于1031年。《桐谱》成书于1049年,是我国历史上仅剩的泡桐专著。全书分10目:叙源、类属、种植、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等,全书近8000字。还有《荔枝谱》、《芍药谱》,前者成书于1059年,后者为1073年。《菊谱》是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由彭城(今徐州)人刘蒙所撰。范成大归隐乡居后又写了《梅谱》。而《菌谱》成书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然后有《全芳备祖》成书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学辞典。
回溯历史,笔者所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却不难看出两宋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已达致何等高度,不能不慨而叹之:陈寅恪、严复、邓广铭、李约瑟所言不虚,精当之极!使宋之造极于时代的造极人物,除已经写到的沈括等人,再约略言之,如唐宋八大家中除韩愈、柳宗元,其余宋代6人皆为南方人。再翻查一下典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为四川眉山人,欧阳修为江西庐陵人,王安石为江西临川人,曾巩为江西南丰人,均属长江流域,无不在长江的风雨涛声中,成就一时名流,万古文章。
宋代的江西极其辉煌,不仅拥有唐宋八大家之三,还有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一一江西豫章人,民族英雄、诗人文天祥一江西庐陵人,理学大师朱熹一江西婺源人。
是时也,长江以及长江流域,是一种何等气派!科学昌明,技术先进,教育发达,商事繁忙,到南宋时,有了世界最大的都市,世界最大的船只,世界最先进的印刷业、火器等等,考虑到有宋一代的分裂状况战事频繁,如此成就更是来之不易。文治武功,岂非两全?
南宋灭亡了,使大宋江山灰飞烟灭的元军来自草原,除了剽焊贸猛,科学文化均不能和南宋相提并论。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文章救不了一个王朝,火器救不了一个王朝,指南针也救不了一个王朝。史家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南宋之亡亡于吏治腐败?官僚机构的叠床架屋?还是天命使然?或者竟是先进了反而挨打、野蛮者才能制胜?
改朝换代本不足惜,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如此,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中国在中世纪科学发展遥遥领先的局面,行将结束。
长江载着繁华而去。载着繁华而去的长江啊李煜不做皇帝去做诗人就好了,而做了皇上却又迷恋于写诗填词司乐唱戏尽情表演的,大体都是亡国之君、亡国之兆。
金陵王气水又东……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却又坐落在险峻而又秀丽的丘陵地带,北依号称天堑的长江,东南耸峙着以钟山为首的群峰,西边有石头山为终结的诸山作屏障,南面秦淮河与太湖水系沟通和长江三角洲相连。玄武湖、莫愁湖如两面镜子,镶嵌在古城的东北角和西南角。
山水形胜,必有名城。
现在我们经常引用的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出使东湖,途经金陵骑马上石头山时的感叹:“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后,三国时的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朝开国之初以及太平天国、民国均曾于此建都,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人类之初,更多的是为了生存的漂泊流徙,是寻找安身的洞穴,捕鱼种稻、造城建都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考古发掘证实: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南京便巳经是原始先民的劳动栖息之地。那时人和地都是无名的,没有文字,如果有感叹也付之大江流水了,只留下一些埋没的石器与谷糠之类。
因为发现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的北阴阳营文化,已经吐露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若干特色了:它早于良渚文化,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石器的打制和磨光已有较高的技术,玉器细腻而美丽,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尚未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陪葬品以陶器为主。
有学者认为,“北阴阳营文化大致处于母系社会末期,但已孕育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长江文化史》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