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2094000000067

第67章 法鼓山系统的组织架构(2)

8.法青会。为接引各大专院校学生学佛,在1986年成立的学佛营队和1986年成立的法鼓山大专青年学佛会的基础上,1998年底,该两团体合并总称为“法鼓山青年服务团队”,扩大推行青年服务计划,推动每年大专禅七与禅修计划、佛学社团服务及平时青年活动。鉴于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禅修和义工的活动,及结合法师、义工和学员的参与,于1999年更名为“法鼓山青年学佛会”,并于2000年8月开始正式运作。以生活为中心,禅修学佛为方向,是法青会活动规划的主要目标,期望通过接引更多富有理想的青年,以正信佛法为导引,将这股新鲜丰沛的活力回馈于法鼓山,使佛法的教化与社会脉动保持密切的互动,扩大接引与永续经营,以落实“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该会自1990年起,每年寒暑假都举办儿童及青少年营队活动、种子辅导员培训、禅修入门及生活佛法。1999年3月28日,参与了全省志工嘉年华会。同年12月30日,参与了“9·21”百日纪念诗剧演出等。

9.法缘会。该会成立于1993年8月1日,由12位对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的理念与精神十分认同的师姐们共同组织而成,由圣严亲自命名,希望借由法鼓山的因缘,使同修道友们能开发自我的慈悲并增长智能,共同学习佛陀的精神,由“生缘慈”再而“法缘慈”更上而“无缘慈”,并期待接引更多的大众在学佛理念上有正确的方向及禅修上的指引。现有成员80人。

10.教师联谊会。该会建立在1995年教师禅修营的基础上,于1996年7月14日正式成立,现有1000人。其活动宗旨为办理各项教师间联谊活动,借以凝聚信心,持续修行,增长智能,达人人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每年定期举办教师关怀成长营、教师联谊座谈、教师禅修营、教师禅七、辅导儿童读经班等,还汇整了圣严法语,编辑《佛法妙锦囊》第一、二集,协助编辑校园版《大智能过生活》等。2002年,举办了教师千人禅修营。

11.荣誉董事联谊会。1989年,为了筹募“中华佛学研究所”迁建建设工程费用,成立法鼓山护法会,订立了《赞助功德感谢办法》,凡捐款达新台币100万元以上者,聘为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董事。后因理念推动之需要,陆续成立了财团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会、法鼓人文社会学院、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财团法人法鼓山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及法鼓山农禅寺,并成立省内外各地分支道场,接管桃园斋明寺、高雄紫云寺等。由于赞助单位的增加,因此信众捐款赞助之对象已不仅止于“中华佛学研究所”,故更名为法鼓山荣誉董事。目前荣董共计1695人。每年春季、秋季举办联谊会暨颁发荣誉董事聘书。该会先后组织赴印度、尼泊尔朝圣,香港、大陆圣迹巡礼(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宝华山),新加坡听经护法团之旅等活动。

法鼓山也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法鼓文化,通过山徽——一只手印的视觉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表达,传递对世间的关怀。整幅图形的构思,系出自佛陀转法轮的手印,名为说法印。佛陀以说法来为众生解除心中的烦恼结,使用双手做了一个解绳结的手印,解结之后左手未动,右手上扬,表示问题已经解决了。这幅图形,便是佛陀上扬的右手。整个手印代表法鼓山,也象征佛教教义如高山常青、崇高而伟大。三个山尖,代表佛法僧三宝,也代表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它又象征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象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檗寂静”的三法印。其标准色也蕴有深刻含义。仿金色代表“智能”,代表的是佛菩萨的智能像,黄金般的闪耀普照一切。作为发心的凡夫,要如实学习、仿效佛陀的智能,所以山徽是用仿金色。墨绿色代表的是慈悲。由于法鼓山的核心主轴心灵环保是在拯救心灵的贫穷,生活环保、礼仪环保、自然环保是在抢救崩裂的物质世界,而实践这四种环保,需要很大的慈悲心,才能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样整个世界才能回归翡翠森林般的绿。辅助色是灰色,期许法鼓山的僧俗四众不谈是非、不说黑白、不论人我,要以和为贵、以互敬为重,是个忍辱、安定、涵容、和敬的团体。[59]独特的法鼓文化也是法鼓人的凝聚力所在。

圣严说:“法鼓山存在的意义与使命是承先启后。[60]他所承先启后的佛教是“发展的佛教,中国的佛教,也就是汉传的佛教,汉传佛教之中的禅佛教,然后从法鼓山的禅佛教跟世界接轨,被世界的佛教接受,成为未来世界整体佛教中的一大主流”[61]。正是圣严的这种传承与创新相融的意识加上宏阔的国际视野,使得他自净其心,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造性成果,为人间佛教的实践提供了又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注释:

[1]参见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54页。

[2]陈慧剑:《圣严法师》,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2004年1月,第47~48页。

[3]中华佛教文化馆由东初法师于1955年创建。当年,为了秉持太虚法师倡导的人生佛教的理念,坚定文化弘法的信念,东初老人抛弃了一般道场用佛寺来命名的惯例,而是以中华佛教文化馆为名。东初老人1907年出生于江苏,曾在闽南佛学院就读,成为太虚大师门下学生,与印顺、慈航等人同学。历任焦山佛学院副院长、院长和焦山定慧寺住持,1947年任中国佛教会第一届常务理事。1949年渡海来台,客居北投法藏寺。5月,东初老人就以“净化现代人心,建设人生佛教”为宗旨,创办了《人生》杂志,为佛教界带来新的气息和希望,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一份佛教杂志,其影响所及至东南北亚及美国等地。1965年,老人又购置了一处位于台北市关渡平原的土地,创建中华佛教文化馆下院的农禅寺。以“禅修为主,以务农为生”为期许,过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胡丽桂编著《分享法鼓山》,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2005年1月,第26~27页)

[4]《法鼓山的缘起》,《法鼓山的方向》,见电子版《法鼓全集》。

[5]释圣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小丛刊,1997年,第12页。

[6]法鼓山全球信息网摘自《念佛生净土》(见释圣严《人间净土》。

[7]释圣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小丛刊,1997年,第71~72页。

[8]陈美华:《法鼓十年(1989 1998)》,见林煌洲等合著《圣严法师行谊思想》第260~262页,1997年。

[9]释圣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小丛刊,1997年,第96页。

[10]释圣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小丛刊,1997年,第48页。

[11]释圣严:《人间净土》,法鼓山小丛刊,1997年,第63~64页。

[12]释圣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75页。

[13]释圣严:《人间净土》,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禅与悟》。

[14]释圣严:《禅与悟》,东初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15]《什么是净土》,《禅的世界》,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第4辑第8册。

[16]《念佛生净土》,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第5辑第8册。

[17]《禅的世界》,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第4辑第8册

[18]《法鼓山的方向》,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第8辑第6册。

[19]释圣严:《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117页。

[20]释圣严:《禅与悟》,见电子版《法鼓全集》第4辑第6册。

[21]《2005年法鼓山年鉴》第127页。

[22]释圣严:《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90~97页。

[23]释圣严:《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25~28页。

[24]释圣严:《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28页。

[25]释圣严:《禅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8~12页

[26]《承前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法鼓报》2006年6月1日8版。

[27]《太虚大师全书·支论集》。

[28]《法鼓山的方向》,电子版《法鼓全集》第8辑第6册,

[29]释圣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第3期第74页。

[30]圣严人间净土论依据《增一阿舍经》、《四分律》佛陀初度五丘,叮咛他们要分头游化人间之说、《维摩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诸经及《宗镜录》的主张:“一念与佛慈悲和智慧相应,此一念即已成佛;一念与佛相应,一念住于净土;多念与佛相应,多念住于净土;一人与佛相应,一人住于净土;多人与佛相应,多人住于净土;人人与佛相应,人人住于净土。”(释圣严:《法鼓山的共识:理念、精神、方针、方法》,财团法人法鼓山基金会,2004年9月,第33页)

[31]释圣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第3期第83页。

[32]释圣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第3期第83-84页。

[33]电子版《法鼓全集》第8辑第6册。

[34]释果朴对此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1978年以‘中国佛教中兴’为理念;1989年正式提出‘建设人间净土’;1993年用‘回归佛陀本怀’的运动说明;1996年具像地指出‘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便是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1998年提出‘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标语与经论建构。”见《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法师大陆出家学习与近代中国佛教兴革》,林煌洲等合著《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文化出版,1999年)。

[35]释圣严:《圣严法师的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11页。

[36]转引自林煌洲等合著《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文化出版,1999年)第364页。

[37]释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46页。

[38]电子版《法鼓全集》第三辑第二册《神通与人通》

[39]转引自林煌洲等合著《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文化出版,1999年)第368页。

[40]释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42页。

[41]释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46页。

[42]《法鼓十年(1989 1998)》,林煌洲等合著《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法鼓文化出版,1999年)。

[43]释圣严:《法鼓山的共识:理念、精神、方针、方法》,财团法人法鼓山基金会,2004年9月,第9~14页。

[44]释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正中书局,1993年7月,第12页。

[45]杨惠南:“第二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研讨会”第三场论文研讨会上的发言(2001-3-31于台北),电子文档。

[46]印顺:《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第99页。

[47]《2002心灵环保全民博览会》,法鼓山全球信息旧网站,http//oldweb.ddm.org.tw/ddmevent/ptse/hdp/index.htmm.

[48]圣严法师:《心五四运动》,法鼓山基金会,2004年月,第4~5页。

[49]圣严法师:《心五四运动》,法鼓山基金会,2004年月,第10~11页。

[50]《耕耘播种——中华佛学研究20周年特刊》第2页,2001年11月

[51]陈慧剑:《圣严法师》,法鼓山基金会,2004年1月,第67页。

[52]《法鼓山简史》,《法鼓山》宣传小册子,第3页。

[53]胡丽柱编著《分享法鼓山——幸福白皮书》,法鼓山基金会,2005年1月,第102页。

[54]《2005年法鼓山年鉴》第183页,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2006年9月。

[55]《法鼓山愿景》,法鼓山全球信息网,http//www.ddm.org.te/ddm\homepage/index.aspx.

[56]《法鼓山》宣传小册子第17页。

[57]《2005年法鼓山年鉴》第578~600页,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2006年9月。

[58]《会团》,法鼓山全球信息网,http//www.ddm.org.te/ddm/homepage/index.aspx.

[59]《关于法鼓山》,法鼓山全球信息网,http//www.ddm.org.te/ddm/homepage/index.aspx.

[60]《承前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法鼓》2006年6月1日第8版。

[61]《承前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法鼓》2006年6月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