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都道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极妙,考证说:“深巷”者,杭州孩儿巷也。
其实那下联亦不逊色:“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很“宋文化”的呢。
宋时文人戏谑,交往常用一公关语言,曰:家贫难为素食,事忙不及草书。
译成白话:我家太穷待客烧不出素菜(只好用荤菜),事情太多写信没法用草体(只好写楷书)。
这便是“闲作草”的出典,是不是“黑色幽默”或其他什么幽默,暂且放下,随他去了。
且说正题--先说“戏分茶”,但得从“细乳”说起。
细乳者,非果奶系列,简言之,细乳与任何“奶”风马牛不相及。
从前我寡闻,把乳与茶放在一块,以为宋代大诗人陆游800年前就喝奶茶了,此为一谬。
明以前,国人饮茶,须捣碎制成茶饼,喝时再用茶碾磨成粉。
宋大书法家蔡襄说,碾茶末前要捶碎乘热碾,茶色就是白的,白色与乳色相通。
煮时水面升起沫饽,茶圣陆羽形容沫饽像耀眼的白雪。
晋代有个文人叫杜毓,写了一首赞美茶的诗,说它“明亮得像积雪”,今人若不知茶的这段历史,听到绿茶竟煮泡出乳色,想都想不通了。
分茶而“戏”,自宋时,多用黑色浅口碗,置白色茶末,一手执壶沸水冲之,一手用小竹筅搅拌。
众人一起“戏”,亦可自娱,以沫饽的品质论高下,此为“斗茶”,又叫分茶、点茶,茶百戏,水丹青。
这样便戏出许多花样。
小竹筅搅拌后,据说茶汤上的白沫越迟离开碗壁而露出汤,此茶便越好。
或者,使汤表面幻化出各种人兽、花鸟甚至书法。
宋时,文人和僧人都热衷于此。
宋时,国运不济,常求助于神,灵瑞之说便甚嚣尘上。
某日,天台山罗汉堂突有小和尚报,说五百罗汉塑像前的茶盏里出现了八叶莲花纹。
官员们闻知,纷纷从城里赶来。
一看,果然,于是便写了许多诗来赞美,又到京城去宣扬,把宰相也折腾来了。
有一次更了不得,茶瓯中出现了四个字:“大士应供”。
这就是着名的“罗汉供茶”的故事。
其实,这些花啊字啊,都是用竹筅搅拌而幻成的,大概还得加上叙述者的幻觉和流布中的夸张吧。
有个僧人名福全,善分茶,甚至能同时点四个茶杯,分出一首绝句。
别人就常登门求观,他自己也得意得不行,写诗自夸:“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还真被这位和尚说着了。
这种技艺如今已经失传,后世人想学,学不成。
在晴朗的天光下,于窗明几净之中写几行草书,心中有几分闲适,又有几分落寞,便取天目碗、径山茶,戏而分之,诗而吟之。
此等闲情雅兴,的确,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