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
20867400000016

第16章 奋力拼搏,精益求精(1)

点石成金

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佛说:“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确如此,世界在不停地变化,社会在不停地变化,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变化。

那么,我们怎样来应对周围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变通。

一个著名人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你可以超越任何障碍。如果它太高,你可以从底下穿过:如果它很矮,你可以从上面跨过去,总会有办法的。”所以,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只存在暂时还没想到的办法。经典故事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大雨,洪水淹没了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划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没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他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洪水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着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教堂整个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着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飞过来,丢下绳梯之后,飞行员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不想看到洪水把你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着教堂!上帝会来救我的!你赶快去救别人吧,上帝会与我同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后,见到上帝,他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二次,我派了舢板去找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又派了一艘快艇去,你还是不上船;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是急着想要回到我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人生智慧

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不一样,每个人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例外,那就是是否懂得变通将决定其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变通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柔弱的东西会变通,它善于改变自己。一个人必须善于改变自己,才能在人生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学会变通。因为客观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谦虚有助于自我消融

点石成金

一人向一高僧问佛。高僧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还继续注水。此人云:“漫出来了。”高僧道:“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出来。我如何对你说佛?”。

现实中。人们不经意间会表现出骄傲、自负的态度。佛教讲求“自我消融”。如果懂得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人们就会有惭愧心理,也会变得谦虚。如此。自我也就消融一点了。所以,自我消融是可以用惭愧的心、谦虚的心去一点一滴地完成的。

真正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经典故事

隐峰禅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了,于是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准备到石头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躁,决定让他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二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然,扬长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禅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你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待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说:“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人生智慧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

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你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因而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人的知识越是渊博,胸怀就会变得越宽广,这样,他获得的东西会越多。凡事认真提升自我

点石成金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是人生中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哲理。只有认认真真地去对待生活,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收获更多。

佛教主张勤勉精进,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才能提升自我,进入佛境。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时光短暂易逝,没有比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更加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了。不管我们的人生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人生原来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将其做到最好。经典故事

有个佛家故事:一个小和尚整天撞钟。照他的理解,晨昏暮色中,每天撞一次钟,就是那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机械单调和简单重复,每个人都会。半年下来,方丈却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难司撞钟之职。小和尚不服气:“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方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钟撞得很响,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无‘钟’。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芸芸众生,达到激浊扬清、心灵空明的境界。为此,钟声不仅要响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胸中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在佛家的眼中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毫无意义。

也许“认真”是一项无法保证丰收的艰苦耕耘。认真是行而下层面的行为,它收获的往往是行而上层面的满足,它使人生的原生态得以展示,也使人生的丰富性得以体现。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一生穷困潦倒,以打磨眼镜片维持生活。白天,他在昏暗狭小的作坊里一丝不苟地淬炼、打磨、装配,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几乎比夜晚在灯下写哲学著作还要虔诚。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没有人意识到斯宾诺莎将是影响几个世纪人类精神领域的大思想家,却都知道他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艰辛的劳动使斯宾诺莎双目失明,英年早逝。但若没有认真打制眼镜片的劳动姿态,也就不可能有在思考和写作中燃烧自我的精神境界。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寻求永恒价值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另一种劳动形态上的升华。在为世人寻求光明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打制的每一副镜片与写下的每一页手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人生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德国人是最认真的。你在德国问路,他们不会随意指给你,而是会精确地告诉你“走50米后向左转”,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人才能制造出享誉世界的奔驰、宝马。意大利的皮鞋有名是因为它的设计好,这个世界上最耐穿的皮鞋还是德国的皮鞋。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他的认真而变得丰满而充实。他的人生没有虚度,而且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中赋予了巨大的意义。为人所不肯为成人所不能成

点石成金

孟子曾经说过:“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确,一个肯做别人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并且能将该事情做好的人必将有所成就。

佛家注重悟,更看重“行”。行动胜过语言,在佛看来,一万句空话也比不上一个有力的行动。面对天下的难为之事,只有勇于尝试别人所不敢做或不屑于做的事,才能收获别人所无法体会的成就和辉煌,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圆满。经典故事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米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米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米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地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在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布:“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人生智慧

在人生中,能够去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我们一种踏踏实实的精神。但是,机遇往往蕴涵在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中,正因为别人不愿意去做,因此机会才会被愿意做的人所把握。因此,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对任何事情都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相信机遇和成功终究会悄然而至。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点石成金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之前的积累。一个人积累的知识、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获得成功。

一位佛学大师说过:“努力才是一个人的幸运之星,一个人不该把时间浪费在卜卦和选择黄道吉日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主。”

做人与修行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间无难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经典故事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差。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学生都举手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人生智慧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人的一种韧性。

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绝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世间的道理大多相同,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持之以恒,才可能在一瞬间实现人生的飞跃,获得人生的辉煌。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点石成金

明代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道:宋代书法家米芾说过,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要再有其他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与此类似的是,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两三支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说把心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所以说,心意开了叉,事情也不能成,心性专一,志向坚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参禅和念佛的人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综观世间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

因此,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这正如修行之人想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勿杂。方基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经典故事

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