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曾在他的专著中提到:作为出家人,应该做到静察己过,勿论人非。要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最痛恨的就是谈论他人的是非。的确,论是非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方式,难怪古人曾如此告诫世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而且圣人孔子也曾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意思无非是想让我们在静察己过的同时勿论人非。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告诫人们要常怀自省之心,检讨自己的过失,闲谈之时,不要谈论他人是非。提高品德修养,常怀宽阔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对于个人修身确实重要。经典故事
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祖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别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祖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俩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祖孙俩同时骑在驴背上,又有人指责他们不爱护动物。结果,不知所措的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扛着走了。
这祖孙俩就是深为那些“是非”所累。
的确,所谓的“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没有任何意义。那些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恶的人。背后议论别人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该光明磊落,有话就当其面说,不要在背后搞任何的小动作。要知道,一味地去搬弄是非不仅害人,同时也在害己,对于自身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让人看不起。人生智慧
背后议论人者,有些人是出于无聊,把议论别人当做一种消遣,而且自身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论将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后果。其实这种人有时并没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图口舌之快。可是说者无心,听者却可能有意。无意中讲的话,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断章取义,用作攻击被议论者的武器,还要反咬一口,嫁祸于无意讲话之人。到头来,无意也成了有意,有嘴也说不清。更何况,什么事情都应辩证地去看,被议论的滋味并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别人呢?
中国有句俗语:“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千万不可当面不说,在背后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静察己过,勿责人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点石成金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认识过去,才能知道未来,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为前面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自己经历的事,不要轻易将其抛诸脑后,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视以前的经验教训,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费周折。经典故事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一座“仙人居”位于山顶。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地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能够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和尚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和尚,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和尚睡眼蒙咙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和尚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辩,转念一想,也许老和尚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沿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又睡过去了,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上前推了推老和尚,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和尚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总想不明白老和尚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和尚。
这个故事简单却内涵丰富,以前经历的事情要作为现在行事的指南,以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不能混混沌沌、糊糊涂涂地度过一生。人生智慧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规划未来的方向。忏悔:生命之复活
点石成金
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悔和爱是两种美德。”
一个人若能为自己的过错而忏悔。则是有力量的表现。是心灵接近纯净光明的象征。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诚忏悔的人,毕竟是不多的。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虽然含有忏悔的因素,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忏悔。佛经中讲“无忏悔者,不为人,名为畜生”。讲的正是地地道道的忏悔了。宗教里。忏悔是重要的法,指明忏悔是生命之复活。经典故事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济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tt500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也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开,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日:“苦海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佛像出手后,店铺老板仔细琢磨此事的前因后果,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知道自己上当了,并决定将佛像再买回来。于是亲自上山要求以原来自己500元卖出的价格再买回来,可佛见店铺老板如此心切,一开口就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店铺老板如此恋恋不舍,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店铺老板走后,佛对寺里的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出手。佛说:“50000元尚可。”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贡献这500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看着我做就行了。”
第二天老板派出店里最能说会道的店小二上山去寺里和佛砍价,可佛竟咬定55000元,未果下山。
第三天,第二个店小二上山去和佛砍价,佛咬定60000元不放,也未果下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店小二在第九天上山时,佛所开出的价格已经高到了200000元。眼见着佛的身价一天天在上涨,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买了就好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小气。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无论佛出什么价格,无论卖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买回来。
第十天,店铺老板亲自上山,佛说准备以50000元出售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下跌到了500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出10000元购回佛龛台一具。佛望着店铺老板下山的身影,单掌作揖笑日:“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忏悔能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并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人生智慧
忏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坚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对过去丑陋行为的诀别。如果一个人有了忏悔的需要,也正是因为他已然发现美好而光明的东西。
忏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忏悔就意味着你完全袒露你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过失,而这本身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只要是严肃而诚挚地展示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瑕疵,那便是走向纯洁、神圣的必由之路。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并且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是的,只有忏悔的人才有着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