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毛泽东在杭州,通过闭路电视看了六小龄童演出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79]
毛泽东用《智取威虎山》中八大金刚“老九不能走”这样的话语方式,提出要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280]
毛泽东喜欢听京戏。在他高兴的时候,自己还有时哼唱,一边用手打着板眼,一边眯起眼睛唱着,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每当这时候,小孟也会同他开个玩笑:
“主席,您真是个戏迷!”
“我称不上是戏迷,只是有点迷戏。”
小孟说:“我为什么就不爱听京戏呢?我听不懂。”毛泽东说:“那是因为你不熟悉历史,所以听不懂。”
他常常点戏听。《李陵碑》、《打渔杀家》、《法门寺》、《荒山泪》、《贵妃醉酒》、《钓金龟》、《霸王别姬》都是他常点的戏。对于杨宝森、尚小云、谭富英、萧长华、程砚秋、梅兰芳……这些名角,他有时还能讲出个一二来。
江青很知道毛泽东的这个特点。她曾专门组织人马,为主席录制了一批唱片、磁带。但这些毛泽东听过几次之后,已使他失去了新鲜感。
有一次,空政文工团的小丽来看望主席,毛泽东说:
“我喜欢听京戏。听唱片是一回事儿,听本人唱又是一回事儿。你能不能给我请一个会唱京戏的女孩来,让她唱给我听听。”
“那么多名角,您请谁不行呀,李维康、杨春霞,都唱得不错。”
“我不想惊动这些名人噢。”
也许,听惯了名角,再听听无名小辈的戏别有一番风味。这次主席就偏偏不听名角唱戏。过去,他也曾请过名角,像赵燕侠、马连良、李慧芳,都进中南海给主席唱过戏。
请个人来唱戏,这个愿望当然不难实现。小丽在空政歌舞团物色了一名会唱京剧的歌剧演员。
一天下午,小丽带来了那个唱京剧的演员。她姓林,就叫她小林吧。
“主席,您想听京戏,我把小林带来了。”
小丽指着小林,向毛泽东介绍着。
“噢,好啊,欢迎你来我这里玩,你叫什么名字?”
“谢谢主席,我叫林君秋。”
“噢,与四小名旦张君秋同名嘛。只是不同姓,今天你想唱一段什么呢?”
“我唱一段穆桂英大战洪州吧。”
“可以嘛,那就唱起来,没人拉二胡,就清唱吧。”
小林清了清嗓子,用不太大声音唱起来。小林虽然多年不唱京剧了,但来之前,且练了一阵子。给毛泽东唱戏,可不能唱砸了啊。她有些紧张,但总算顺利地唱完。她音色圆润、甜美,听起来确也还动听。
毛泽东听完之后,很高兴。小林坐下来稍微歇息一下,喝了口水。
“小林这段穆桂英唱得蛮好听的,你唱段《霸王别姬》吧。”
“你喜欢听哪一段呢?”
“你最喜欢哪段,就唱哪段。”
白:看大王醉卧帐中,不免去到帐外闲游一番便了。
几句念白,很有味道。毛泽东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心。
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小林的这段清唱,使毛泽东更有兴致。小林还没唱两句,毛泽东开始用手拍着沙发的扶手,一板一眼地跟着哼唱起来,头也摇,身子也晃动。看来,这段戏是对了毛泽东的口味。
小林虽然不是什么名角,但在毛泽东的客厅里,离得这么近,专门给毛泽东一个人演唱,确实使毛泽东感到别有一番情致。这和看舞台上的演出,这和听唱片、磁带,确实是两码子事儿。
《霸王别姬》这段戏唱完之后,毛泽东说:
“唱得不错,休息会,今天就先唱到这里。以后欢迎你再来。”[281]
[附注]张君秋(1920一1997),京剧演员。师从王瑶卿,工青衣。主演有《望江亭》、《西厢记》等剧目。建国后任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
7月初,毛泽东与邓小平谈话,指出:“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又指出现在是:“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282]
7月,毛泽东在做眼白内障手术,当大夫打完一针麻药后,提出要听京剧,身边医护人员赶紧找来唱片,用电唱机放京剧《李陵碑》,这是他平时最喜欢听的。毛泽东边听京剧,边接受手术治疗。[283]
有段时间,毛泽东的眼睛做了手术,不能看东西了,就是听听京剧,他对京剧还是很有研究的,对那京剧名角的一些唱段更是烂熟于心,马连良、梅兰芳的一些唱段,他都能唱下来。[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