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93

第93章 小恩小惠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原文】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译文】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说明】舜爱民,周文王爱民,那么郑国的执政者子产是否也爱民呢?据传说,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也是一个很会使用权谋的人物,所以孟子评价他之爱民,是假惺惺的爱民,是伪君子似的爱民。真的爱民,并不是用自己的马车去帮人渡河,而是脚踏实地的去架桥铺路,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用自己的马车去帮人渡河,只能在短时间里,不可能长期去帮,那么用自己的马车去帮人渡河,只能认为是子产为了搏取人民的赞誉,这实属沽名钓誉之辈,这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