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50

第50章 为父亲守孝之事来说明人之性善

【原文】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译文】滕定公去世了,他的儿子对老师然友说:“前些日子孟子曾在宋国跟我交谈过,我心里老是忘不了。现在不幸遭遇到大的变故,我想请您去向孟子请教,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了邹国,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你问得很好啊,办理父母的丧事,本来就该尽心尽力。曾子说过:‘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就可称为孝了。’有关诸侯丧葬的社会行为规范,我没有学过。但是我听说过,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穿缉了边的丧服,吃稀粥之类的食物。上自天子,下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做的。”

然友回去向太子汇报了,于是定为守孝三年。滕国公族的父老和朝里的百官都不愿意,说:“与我们同宗的鲁国先君都没有实行三年之丧,我们的先君也没有实行三年之丧。到了你这儿却要改变,不可以。何况《志》书上说:‘丧葬之礼要依从先祖。’这是说:‘我们应该是沿袭继承它。’”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没有好好地学艺问礼,只喜好跑马比剑,现在父老、百官都对我不满,我担心他们不能尽心尽力干大事,你替我去请教一下孟子。”

然友便又到了邹国,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对,这件事是不能求之于他人的。孔子说过:‘国家的君主死了,朝廷百官要听命于地位最高的官吏。’喝稀粥,脸上要涂墨,走到孝子之位就要痛哭悲哀。下属百官和有关部门就没有人敢不悲哀,你要带头。在上位的人有所喜好,下面的人必定会喜好得更厉害。‘君子的人生规律就象风,小人的人生规律就象草。风吹草伏,草上的风愈大,草就愈是倒伏。’这事是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去向太子汇报。太子说:“是,这事是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很简陋的丧棚里居住了五个月没有发布命令。朝中百官和族人都认可他的做法,认为知礼。到了举行葬礼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容颜之悲伤,哭泣之哀痛,令前来吊唁的人都很满意。

【说明】这是借滕文公为父亲守孝之事来说明人之性善。孟子所举孔子的话,见于《论语·为政》第五节,以及《宪问》第四十一节与《颜渊》第十九节,尤其是“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句,乃是说明人民从善如流的秉性,所以要世子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