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39

第39章 忠于职守即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就是爱民。

【原文】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於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译文】孟子对蚳蛙说:“你辞去灵丘县的长官而请求担任法官,好象有点道理,因为这个职位可以向君王进言;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了,难道还不能进言吗?”

蚳蛙向王进言而不被采用,便辞职而去。

齐国有些人议论此事说:“孟子为蚳蛙的打算还是好,孟子自己怎样,我们就不知道了。”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曾听说,有官职的人,不能尽职就辞职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进了言而不被采用也辞职不干。我既没有官职,也没有进言的责任,那么我的进退,岂不是从容不迫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吗?”

【说明】本章是对爱民而尽忠职守的继续论证,其实也包含着孟子对自己的自嘲。爱民者要尽忠职守,进言者也要尽忠职守,如果不能尽职尽责,当然就要辞职不干。孟子没有担任官职,也没有担任进言的责任,他就真的那么从容不迫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吗?那么他跑到各个国家去向国君们说什么呢?这段记载并不是在于说明孟子的进退观、荣辱观、价值观,而是在于孟子劝说蚳蛙的进言,即忠于职守。而真正的忠于职守即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就是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