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139

第139章 “寄人篱下”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原文】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後托於诸侯,礼也;士之托於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於上;无常职而赐於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於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4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於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译文】万章问:“读书人不寄托于诸侯,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不敢呀。诸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然后去寄托于其他诸侯,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读书人寄托于诸侯,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万章说:“如果国君赠送粮食给他,他可以接受吗?”

孟子说:“可以接受。”

万章说:“接受馈赠是什么行为方式呢?”

孟子说:“国君对于流动的外来百姓,也是要周济的。”

万章说:“周济则接受,赏赐则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不敢呀。”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为什么不敢呢?”

孟子说:“守关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职业并能从上面领取俸禄,没有固定职业而接受国君的赏赐,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万章说:“国君赠送,就接受,不知道能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派人慰问,多次赠送煮熟的肉。子思对此很不高兴。最终,把派来的使者,赶出大门之外,向北面叩头作揖而拒绝接受馈送,说:‘至今才知道君主是把我孔伋当成狗马来畜养。’就是从这时起使者不再来送东西了。很喜欢贤才但不举荐任用,又不能用养贤的方法来对待,这能说是喜欢贤才吗?”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国君想奉养君子,怎么样才算是养贤呢?”

孟子说:“用国君的名义送来礼物,按理要两次跪拜叩头然后才能接受。以后管仓库的人不断送来粮食,管厨房的人不断送来肉食,都不是用国君的名义。子思认为为了几块煮熟的肉食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这不是供养君子的办法。尧对于舜,使自己的九个儿子侍奉舜,又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百官、牛羊、仓库等都齐备了,使舜在田野中接受供养,然后才提升他担任很高的职位,所以说,王公之尊贤者是这样的。”

【说明】说了半天,万章的中心思想乃是想“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可以使生活质量提高一些,也就是说,可以舒服一些。因为读书很苦,又不能赚钱养家活口,孔子读书、教书,不是过得很苦吗?那么这种“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对不对呢?孟子认为很不对,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人之读书,是在青少年时期,这时有父母供养,就应该刻苦钻研,如果成年了,还没有读出名堂来,就该去打工,“抱关击柝”,以此所得的报酬来养家活口,然后再深入钻研。如果动不动就想要国家来供养,就将会养成懒惰的习性。如果想要“寄人篱下”,托庇于诸侯而锦衣玉食,肯定也是不对的。读书人只有刻苦钻研读出名堂来,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立场,而且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才可以接受国家的供养。

孟子所谓的“士托于诸侯,非礼也。”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托庇于诸侯,“寄人篱下”,是不可以的。如果一开始就被国家供养,或是“寄人篱下”,那么学成以后,就必须为这个国家,或为这个人服务,因为有知遇之恩,有提拔之恩,不回报是不行的。而这个诸侯若是个暴君,其所作所为与你的所学不一样,与你的理想、抱负不一样,你还要为他服务吗?如果要为他服务,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不托庇于诸侯,不“寄人篱下”,自己自立地完成学业,才是最佳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