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120

第120章 最佳行为方式不是假装出来的

【原文】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译文】禹、后稷生活在太平之世,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孔子称赞他们。

颜渊生活在乱世,居住在简陋巷子,一筐饭,一瓢水,人们都不堪忍受那种忧患的生活,而颜渊却不改变他乐观的心态。孔子也称赞他。

孟子说:“禹、后稷、颜渊走的是同样的人生道路。大禹想到天下有遭水淹没的人,就象自己也被水淹了一样。后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就象自己也挨饿一样。所以才那样急人之急。大禹、后稷、颜渊,如果互相交换一下位置处境,也都会有同样的表现。现在自家人互相打斗,要去救他们,即使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乡间邻居打斗,也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那就难以理解了,如果是关门闭户则是可以理解的。”

【说明】大禹、后稷、颜渊正因为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存于心中,以社会行为规范存于心中,选择了最佳行为方式,才博得了后人的尊敬和称赞。所以,同室操戈,即使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此时救急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不闻不问,不去劝解,那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了。相反,乡间邻里有人打斗,如果是披头散发,帽缨紊乱去救急则是不可以的,因为要出自家大门,就得注意仪表,衣冠不整而去劝解,就会徒惹人笑;因此,关门闭户不闻不问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实,孟子所说的这个是表面现象,其言下之意是,心中有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思想,有了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在行动上随时都会表现出来,因此在“救急”时,就会自自然然地涌现出来,而不会“披头散发,帽缨紊乱”了。也就是说,最佳行为方式不是假装出来的,不是靠选择才选择出来的,而是依着平常的努力学习和积累,是依着本性而自自然然地涌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