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119

第119章 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存的心思不一样。君子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存于心中,以社会行为规范存于心中。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人能爱别人,心中有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能尊敬别人。能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能常常爱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而不顺从,那么君子就要自我反省:‘我必然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然有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地方,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出现呢?’他自我反省而达到仁爱,自我反省而达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那人仍然是蛮横而不顺从,君子又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不诚挚的地方。’自我反省而达到忠诚,那人蛮横而不顺从的情况仍然如是,君子就会说:‘这无非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一样就是了。至于君子所忧虑的,就会消亡。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事不做,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也不行为。如果有后患发生,那么君子也不用担心。”

【说明】上一章孟子的话似乎没有说完,所以本章孟子说的话是紧接着上一章的事情而言的。“我想按规范行事,右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存的心思不一样。王驩的心思是计较别人不尊敬他,而不是去爱别人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他的这种行为,就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因为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人能爱别人,心中有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能尊敬别人。所以能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能常常爱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这就如孔子所说的“对等原则”。

所以君子就要自我反省,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一样就是了。孟子所说的君子的这种心态,才是积极的心态。现代的“追星族”们只知道去羡慕那些出了名的“闻人”,而不思自己也应该努力拚搏,让别人也来“追星”。

因此,孟子告诫人们,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事不做,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也不行为。如果能够这样,也与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思是一样的了。换句话说,人人都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能达到相互亲爱的关系。因为共同的行为规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一致,而在一致的思想和行为上,人与人之间也就很容易相处了。“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问的中心,孔子一生所宣扬的就是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这种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不仅仅是我爱你,我喜欢你等等;它实质上指的是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是什么人,首先要将他当个人看。也就是说,要尊重每一个人,要尊重他的人格。要真正做到人人平等,才能谈得上与人相互亲爱。人是社会的、群体的动物,人只能与人生活在一起才能算是个人。若不能与其他人共处,其也就不是个人了,充其量算是个野人。当然,人类首先都要从为自己出发,最起码要在自己吃饱饭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到别人,考虑到国家,考虑到全人类。但在为自己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及全社会、国家的大局。也就是说,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