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
20751200000015

第15章 坦然接受自己,增添个人魅力(8)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妻子盼望丈夫事业有成,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但是,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期望的时候,就会失望,甚至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道路,完全没有必要强求别人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即使是好意也往往事与愿违。

3)作适当的让步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处理起来比较为难的问题。这时只要没有大的影响,在非原则问题上没有必要过分坚持,作出适当的让步,则会减少自己的烦恼。

4)对人释放善意

生活中被人排斥是因为他人有戒心,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释放自己的善意,诚恳地与人交往,交际隔阂就会减少,朋友就多了,你的心境也会变得平静些、从容些。

5)自我满足

人生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甜与苦,它们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应该保持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谢的处世态度,做到心理平衡就会得到最大的快乐。

(4)卸下生活的贪欲

人的贪欲像蔓延的火,如果知足常乐,就能减少火苗。当欲望产生时,无论多么大的财富都无法填满它,贪欲太多的结果不仅不会得到什么,相反只会增加自己无尽的烦恼和麻烦,甚至是一场空。

古希腊一位美丽的公主特别宠爱她那只宠物——波斯猫。有一天,公主不小心丢了自己的宠物,于是国王命画师画了数千张波斯猫的画像贴在全国各地,而且张贴出告示:谁要将猫送回酬劳金币10枚。

告示张贴出去以后,送猫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公主丢失的那只。公主想:大概是捡到猫的人嫌钱少,所以迟迟未送还。于是,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国王,国王又把赏银提高到50枚金币。

这时,一个乞丐在宫廷花园外面的墙角边拾到了公主的宠物。当他看到告示时,正准备立刻抱着猫去换50枚金币。可是,当他经过一家商铺时,发现原先的50枚金币已经涨到了100枚金币。乞丐心想:假如把猫藏起来,过几天赏金还会增加的。过了几天,他又跑去看告示,果然赏金已涨到150枚金币。

接下来的几天里,乞丐天天去看墙上的告示。当奖金涨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时,乞丐决定将猫送进宫廷去换赏金。谁知,当他准备带上猫去领奖时,猫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猫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对乞丐从垃圾里捡来的东西根本无法下咽。

贪婪的欲望往往使人们丢失许多宝贵的东西,像故事中乞丐那样望着50枚金币等待着100枚,望着100枚又期待着它升得更高,结果落得空欢喜一场。

人都有欲望,这本无可厚非,但这要有个度。

淡化利欲心,只取所需物

人生短暂几十年,何必物欲太强,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

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这种方法总是能够奏效,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现实中,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

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你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人类也不例外。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走,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和尊严。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驶往彼岸时不致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让我们从猴子的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该松手时就松手。

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在美国流传至今的一个故事倒是耐人寻味。

美国开发西部初期,地广人稀,地价甚廉,当时土地的出售,是以一个人一天所跑的范围为准。因此,有一个人付了钱就开始拼命奔跑,从清晨到中午,此人丝毫不敢休息,唯恐稍有松懈就损失一些土地。到了黄昏,眼看太阳就要下山,如果跑不回终点,就要前功尽弃,因此,他开始不要命地狂奔。但是,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到终点时,人也立即倒地,气绝身亡,卖主只好将他草草地就地埋葬,而他所占的不过就是一棺之地。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孟子有一句话叫“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越少越好。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

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就是恰到好处。

因此,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不要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像一只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至少不能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

晋代曾经有石崇和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王恺则用赤石脂当涂料。

有一次,王恺把昔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

接下来,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

“这不过是因为小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这种境遇可能就相当于“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

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快乐,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一句话,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激发起消费的欲望:这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啊!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表现吧。他在面对繁华的集市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市场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啊!”

如果我们意识到,以人类占有的空间与宇宙的浩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类生存的时间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不过是电光石火,一瞬即逝;那么过多的东西对自己已如鸡肋,何苦还要筋疲力尽地去追逐呢?如果我们已经尽了所能,那么何苦让烦恼和悔恨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我们平常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半途而废,而要用“再挖半米”的精神坚持到底,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可有时候这种积极所打击的,既有不求上进的想法,也有人生的和谐。因为过多的财富像身体上的赘肉一样,不过是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已。

如果不能把成功作为快乐的追求手段,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得到的也许只是在实现外界的期望时短暂的满足。如果把这种满足也称为快乐的话,那这已经是一种异化为必须要靠成功去“买”的快乐,而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且总有一天,会发现同步增长的不是生活的快乐指数,而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疲惫。这时,成功不仅无法再“买”到快乐,而且令人身心交瘁,降低生活质量,甚至成为精神失落与迷茫的原因。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以我看,您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