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
20751200000014

第14章 坦然接受自己,增添个人魅力(7)

治疗家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匮乏导致了他们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自己。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以自我挑剔和自责为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当事人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树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习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甚至是射门得分。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会达到完美。应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虚幻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追求完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是如果对己、对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的话,就脱离了现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完美主义者通常有以下的表现:

(1)对自己要求苛刻。

因为你的内向和高标准,一件做得很出色的事情,也不能令你满意,且常归咎于自己,因而你常常自惭形秽。

(2)对他人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面。

如果完美主义者是一个老板的话,他绝对是一个难伺候的老板。他在挑剔自己的同时,也会让周围的下属感到一种压力,因为他对下属的要求必定也十分严格。

(3)善于发现问题。

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注意到一些小的细节的问题,并力求改进。他们喜欢寻根问底,不会只满足于看到事物的表象,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并能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4)固执己见。

完美主义者容易坚持自己的标准,认为别人的标准太过宽松;他们也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他人的意见。

(5)自律性很强、意志坚定。

一旦预见到将来的结果,就会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去做。他们有长远目标,也只喜欢做与长远密切相关的事。

(6)控制欲望强,喜欢发号施令。

完美主义者希望事情都能按他所设想的走下去,达到他的目的。

字典中“完美主义”是指对事物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可见,完美主义并不完全是坏东西,对于某些人和职业甚至还是很必要的,比如音乐、美术、服装设计等。但是如果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追求尽善尽美的话,就脱离了现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坚决地和完美主义决裂。

1.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是客观事实,不要逃避,也不要苛求。

2.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合理的目标。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反而欲速则不达;目标定得太低,轻轻松松就过关,自身的潜能受到抑制,很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标定位的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目标合理,每次总能接近或超过目标。这样下去,才能培养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对“失败”要重新认识。

谁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只是失败的多少而已。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态度。我们应把失败看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宝贵的反面经验,相信这一次失败之后一定就是成功。

卸下贪欲,知足常乐

追求快乐是人性之一,无论谁都愿意自己生活得快乐。人生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快乐”,比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睦、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都是为了最终的快乐。即使人生多痛苦,追求快乐也是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那么,痛苦又是怎样来的呢?因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应该得到满足。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在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就会出现差距。

这时,人就有了挫折感,就产生了痛苦。有道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明痛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人只有越是痛苦,才会越觉得快乐的珍贵,才会不懈地去追求快乐。当他得到了新的快乐的时候,也就是新的痛苦又产生的时刻。如果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那么痛苦也是没有尽头的。那么,在生活中是不是就因为有了痛苦就不去追求快乐了呢?当然不是,快乐依然是要追求的,尽管人的欲望无穷,但只要能够做到知足,便能常乐。

知足就是要满足于一定的自我,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努力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自然而来。每前进一步,快乐的程度增大一分。因此,只有经常知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不刻意去勉强自己、强迫自己,才是真心知足,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现代社会的竞争,使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忙碌,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人处于无休止的攀比中,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超过自己周围人,想样样争第一的时候,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更加痛苦,而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人没有理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更没有理由不让别人超过自己。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拥有真正的自我,去安静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寻找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和对手竞争,一步一步攀登。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每一步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知足的乐趣。

成功没有标准。只要尽了自己的力量,发挥了自己的潜力,那么就可以了。也许这样的结果仍不是最优秀的,但仍不失为一种成功。因为成功并不都是第一,更何况自己已经尽力了。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自有它的魅力。结果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而过程给人带来的快乐则是无尽的和永恒的回忆。

人生中,很多失败的事情是由不知足所造成。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和珅的下场,不就是由于贪欲太强惹的祸吗?

生活中过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未必不好。其实,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1)贪婪是人性的毒药

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一个砍柴的老汉正在卖力地砍柴。当他抡起斧头正准备砍一棵树时,一只金嘴巴的小鸟从树上飞下来,对老汉说:“你为什么要砍倒这棵树呀?”

老汉说:“家里的柴已经快要烧完了。”

小鸟说:“你不要砍倒它。回家等着去吧,明天你家里会有许多柴。”

老汉听了小鸟的话,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第二天,果然院子里堆满了柴,老伴高兴地叫他出来看,不解地问老汉是怎么回事,老汉就将遇到小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老伴。

老伴说:“虽然咱们有柴烧了,可是我们却没有粮食。你再去找小鸟要点来吧!”

老汉听从了老伴的话,又回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小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汉把老伴的想法告诉了小鸟。

小鸟听完后,依然让老汉回家等。

后来,粮食、宫殿、衣服、侍女……他们发现自己的愿望一一实现了。自己穿着绫罗绸缎,而且还有很多的侍卫和婢女。

贪婪的老伴仍然不满足,她对老汉说:“去,找金嘴巴鸟去,让它把魔力给我,让它每天早上来宫殿为我跳舞唱歌。”

老汉再次将老伴的意见转达给小鸟。

小鸟愤怒地瞪着眼睛说:“回去等着吧!”

老汉又回到家,他们等待着。

第二天起床后,他们发现原来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自己也变成了老态龙钟、不堪一击的人。

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拥有了稳定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安逸,拥有了安逸的生活还要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以此类推,哪里还有结束的那一天。

要知道,贪婪是一副毒药,让你的欲望永远没有尽头,生活永远找不到快乐。知足者常乐,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当你醒悟时,你会发现其实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平淡才是真生活

人生更像一场田径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怎样拼搏,结果可能永远都得不到第一名。享受众人欢呼的,得到众人瞩目的,仅仅是成千上万名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也是一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里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敬仰的人物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凡地工作、平凡地生活。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讲,每一种工作都是必需的。只要每个人认真地做好自己那份工作,维持物质的享受,就应该是知足的。若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心灵就会从容富足,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皆可以安心了,正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每个人具有的价值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的心态和真正的品格。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夜树下锻炼,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的精神却为后人所景仰。

一个人要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就要懂得播种一分,收获一分的道理,做多少,得多少,不要强求,也不要希望得到额外的收获。

其实,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做到“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粗茶淡饭,知足常乐,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何必去强求。

(3)内心平衡就会常乐

要想健康地过一生,就要拥有一个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做到心理平衡。只要心理平衡了,那么各种所谓的烦恼自然会远离你。

1)不苛求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固然是好事情,但有些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尽管努力了,也无法真正实现,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寻烦恼的行为。另外,有些人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甚至于苛刻,经常为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还是自己深受其害。要想避免所有的不幸,就应该把目标和要求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心情则自然轻松、舒畅。